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67057406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 Word版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综合检测(一)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山东德州二模)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可知当时的城市建设明显

2、的体现出等级和秩序,说明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故选A项。2(2017广东湛江检测)春秋中后期,在卿大夫家族内部,一些庶蘖小宗开始对抗大宗,并争夺权益,如鲁国的臧会跟臧氏大宗臧昭伯闹得势不两立,一怒之下臧会投靠了季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风气日趋败坏B传统宗法关系难以维系C贵族之间斗争激烈D小宗的经济独立性增强解析:选D。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小宗私有财产的积累,小宗的经济独立性得以增强,旧有的血缘等级制已成为其进一步扩展势力的障碍,因而在家族内部,小宗强烈要求进行权力的再分配,故选D项。3(2017四川雅安三次诊断)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

3、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A延续汉初地方行政制度B加强中央政府权威C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D增强区域文化认同解析:选D。据题干“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等内容,可知体现该地文化的传承,说明有利于使区域文化得到传承和认同,故选D项。汉初的地方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权威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地方割据对中央的影响,故C项错误。4(2017陕西咸阳三模)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用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

4、决策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用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信息,可以得出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5(2017河南濮阳一模)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解析:选D。据题干题意,说明三省制下的运作方式,“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相权相互制约与平衡,故选D项。6(2017湖南十三校二次联考)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

5、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员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A城市功能趋于丰富 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官僚制度逐渐完善解析:选D。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唐代前后官员与官署的关系变化,官员与官署相分离并且实现住房形式的多元化,这本身就是古代中国官僚制度不断成熟的一种表现,故选D项。题干未有城市功能的相关介绍, A项错误;古代官员与官署相分离,这并不是其特权观念日益淡化的体现, B项错误;官员与官署相分离并不能直接体现唐代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故C项错误。7(2017安徽安庆二模)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

6、:“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B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C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D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知,科举制的实行较大程度上去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说明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故选D项。8(2017江西宜春二模)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A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B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C影响了

7、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D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说明在科举制录取时出现了问题,要保证科举制录取时不出现问题,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才行,故选B项。9(2017安徽 “皖南八校”三次联考)北宋前期规定: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这反映出当时()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解析:选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与材料中“不与朝政

8、”, “不领省职”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中书令”“中书侍郎”不等于中书省,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三省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中书令不与朝政”,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10(2017全国新课标一模)1301年徐元瑞吏学指南称行省为“分镇方面”;但时至元末,柳贯则云“行省得画地统民”,与柳贯同仕于顺帝朝的湖广行省平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非常完善C行省逐渐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D行省实际上成为割据一方藩镇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从元初设行省“分镇方面”意思是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地方,到元末行省变为“吾

9、受天子命为藩大臣”,反映出行省长官成为地方的官员,没有了其代表中央的内容,故选C项。11(2017福建泉州质检)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A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C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 D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万历怠政”带来朝政的混乱,本质上暴露出专制政体下人治的弊端,故选D项。明朝初年朱元璋已经废除相权,故A项错误;“万历怠政”,皇帝因为个人原因不理朝政,不能反映出君主权力的削弱,故B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

10、皇帝,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故C项错误。12(2017湖北第四次联考)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这说明雍正时期()A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D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等信息,可知内阁注意承担着传抄文件的任务,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11、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7山西考前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词章、经学理论、政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

12、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和誊录制。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采月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

13、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从选官制度的发展完善、考试程序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信息从官员素质、教育文化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公平、后世深远影响等角度归纳积极影响,据材料一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归纳科举后期的消极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信息从程序、内容、时代特

14、征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评述,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从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变化的积极作用及消极影响角度分析说明。答案:(1)特点: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体系化、规范化;程序日益严密。影响:有利于吸纳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体现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对后世的选拔人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后期走向僵化,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转型。(2)变化:确立相关法律制度;政治色彩浓厚;考试内容和形式更专业化和标准化;与国际接轨。评:受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

15、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重。14(2017四川广安等四市二次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0分)解析:解读材料核心强调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