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心得体会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6298090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课堂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有效课堂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有效课堂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有效课堂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有效课堂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效课堂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课堂心得体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币背后的故事枣园中心小学 史丽华六年级任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中给学生呈现的大多都是老版的人民币,这显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相联系的。在教学中,我将老版的人民币与新版的人民币同时出现,让学生认识不同版本的人民币。在引导学生认识新版的50元人民币时,我意图让学生观察正面的币值来认识人民币,可是有几个学生老是看人民币的反面。我有得点生气,问这几个学生:“你们再看什么?”其中一个学生说:“我在看反面的图案。”我看了看原来50元钱的背面图案是著名的布达拉宫。我灵机一动,问学生“谁认识背面的图案?”学生没有一个举手的。于是,我向学生讲了布达拉宫的来历,讲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故事。

2、没想到学生完全沉浸在了我的讲述之中。见到此状,我又向学生介绍了5元、10元、20元、100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着我的讲述,完全沉浸在了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之中。这时,一个灵感突然闪进了我的脑瓜:人民币不仅具有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还是最好的宣传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设计者真是用心良苦。想到这,我问学生:“为什么要在人民币上印上这些图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因为他们是我们中国的宝贝。”有的说:“因为他们和有名”宋明喜同学站起来说:“这样可以让那些没去过这些地方的人看一看,直到他们。”我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能想到这里,顺势对学生说

3、:“是啊,人民币的设计师可真是用心良苦:不仅能用来买东西,还向人们展示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美丽的山川,让中国人和外国人从人民币上就能了解中国,喜欢中国。”此时,学生已经完全为人民币的内在魅力吸引住了,课堂上鸦雀无声,静静的等待着老师讲课堂继续下去。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这节课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我却感觉到了学生砰然的心动,情感的满足。由此反思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只是一味的引导学生探究人民币的认读方法,而忽视了他的人文教育功能。叶澜教授说:“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啊,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有独特情感的个体,我们的课堂只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

4、,闪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换 个 方 式 来 提 问枣园中心小学 史丽华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善教者必善问,好的提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不恰当的提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在教学中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人事大于好、小于号是一年级新生刚入学不久的一节新课。在让学生做了几道练习之后,我引导观察:“大于号、小于号在使用上有什么规律? ”我意图让学生从中发现大于号、小于号的开口都朝大数这一数学规律,以便于学生在运用时更加熟练。在我看来则是本节课的点睛之问,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升华。可是学生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一脸的

5、茫然,一个举手的也没有。课堂效果可想而知。究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苦苦思索在不断反思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一、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没有把握好。一年级新生刚入学不久,其大脑思维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更何况这个年龄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萌芽,学生还不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更不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二、提问方式过于成人化。在我的提问中学生对“规律”一词,不经常使用,还不明白他的意思,也就无从回答。三、问题的呈现方式国与数学化。让学生通过几道算是就总结出一个知识点,这对于没有经过数学思维训练的一年级新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抽象枯燥的算式根本不能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

6、子的探究欲望。找到了原因我将教案进行了改进:将题目中的“”设计成 ,将“”设计成 ,让学生观察大鲸鱼和小金鱼的嘴巴都是吃的什么数?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回答:大鱼小鱼吃大数。有了这样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在练习中没有出国一道错题。正如钱梦龙说的:“问题提的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在提问时,我们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也要把握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使我们的提问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这堂课,我终生难忘枣园中心小学 史丽华读完课堂调控之转“误”为悟的教学案例后我的头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由衷的赞叹永睿同学对文本分析的细致入微,也由衷的

7、佩服老师的知错能改。从这个案例中我看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看到了师生心灵的共振,生命的融洽。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执教的一节课。那一次,学校进行校本研讨活动,点名让我执教一节课。我选的课题是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为了能发挥我的最佳水平我翻阅了许多名师教案,精心的准备了教案。实际教学也非常顺利,还未到打下课铃的时候就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任务。于是我又随机增加了一个活动: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们个个表现的十分谦虚,纷纷表示自己的表现不够完美,只能的一个平脸。(当时,让学生选择奖励自己一张笑脸、平脸、哭脸)为了鼓励学生能自信的对自己做出评价,我用肯定的语气说:“ 同学们能够在课堂上大胆说出

8、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老师很高兴,送给每一同学一张笑脸。 ”此时,下课铃声还没有响。我又接着问学生:“老师的表现你满意吗?送给老师一张什么脸?”学生你一句,我一句,表示要送给老师一张笑脸。正在我沉浸在学生的赞誉声中时,一支小手似举非举竖立起来,从他的表现中我看得出他有想说而又不好意思开口的话。于是,我主动把他叫了起来:“赵森,你想说什么?”赵森声音不大支支吾吾地说:“我觉得老师应该的一张平脸。”我心中一振,“为什么呢?”“因为老师给我们的练习题中写错了两个数,都是我们发现后你才改正的,所以”我一下子想起了那两个笔误。“怎么办?后面还有听课的老师呢。”我心里紧张了起来,脸也烧红

9、了。正在这时下课铃声打破了我的尴尬局面,我简单说了句:“希望同学们不要像我这样粗心大意。”就匆匆下课了。走出教室的一霎那,我又看到了赵森的眼神,一种失落的眼神,我心中不禁微微一颤。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赵森的眼神里怎么会有一种失落呢?”赵森是真诚的,也是勇敢的,他不加掩饰的大胆的指出了老师的错误,用心是善良的,希望老师引以为戒。而我却没有对他的善良用心做出任何回应,他怎能不失落呢?第二节课上课时,我走到赵森跟前,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一鞠躬,并十分坦诚地对他说:“谢谢赵森能大胆的指出老师的错误,今后老师一定引以为戒,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希望其他同学和赵森一起来监督老师好吗?”这时,教室里

10、响起了一片掌声。如果这节课我没有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处理的话,那么 可能失去许多孩子的信任与尊敬的心。一些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疏忽,就在漫不经心间吞噬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生活的体验,损伤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与生命的幸福。我庆幸,我能在事情发生后冷静的思考,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情感,能以自己之心度学生之腹,才有了我与学生幸福的成长历程。巧用举例法,突破难点认识时间教学片断分析枣园中心小学 点史丽华认识时间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学的一节课。教材在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的知识背景下,先让学生5分5分的认读,然后要求学生1分1分的认读,进而认识几时几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知道这部分知识比较晦涩难

11、懂,为了能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我翻阅了许多名师的精彩课堂实录,其中孟晓庆老师执教的24时计时法中运用的举例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下是我执教本节课的几个精彩片断:环节一:5分5分地认读出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个时刻:(以钟面的形式)早上打预备铃:7:50 上课:8:00 下午放学:4:40下午打预备铃:2:10 上课:2:20 补充:2:30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读出以上时刻。学生思考:看到这几个钟面后你对分针的走法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不难发现:分针指在2上是10分,指在4上是20分,指在6上是30分让学生思考:分针指在1上是多少分?学生会有几个不同的答案,逐一说明理由,让学生判断究竟哪一个对?在

12、学生辩论中理清指在1上是5分。顺着思路让学生继续说出分针指在3上,5上,9上的分钟数,并说一说是怎样算出来的?评析:这样的设计没有花哨的导课,却直指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几个例子,发现其中蕴藏的新知识。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中提炼出新知识,对学生来说更贴近自己的接受水平,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设计将学生课堂上最集中精力的几分钟全部用于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加之辩论的巧妙运用,让学生自己理清了头脑中混乱的思路,澄清了知识点。相比过去那种由1小格到1大格,有1分钟到5分钟,10分钟,15分钟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有了发挥的空间,有了个性张扬的空间,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13、,而且有了情感的体验。环节二:认识几时几分出示:5:40(以钟面的形式)先让学生尝试着认读是几时40分,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导学生举例证明自己答案的正确性。有的学生想到了在5:30这个时刻时,时针超过了5,而这个时刻的时针也超过了5,应该是5时40分。教师适时渗透: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种方法叫做联想举例法。评析: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数学思维初步萌芽,对于学习数学的方法更是知之甚少,有时面对数学问题时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这一环节中,教师有效的渗透了“联想举例法”,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提供了思维的依据。更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反思:举例,顾名思义就是列举生活中熟悉的一些例子,找出其中的规律,解决新的问题,生成新的指示。整节课,我巧妙地将例子贯穿其中,并引导学生联想举例,有效的突破了本节的难点。相比过去,我感觉到我的课堂实在了,不再一味追求花哨形式了,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我欣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