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629044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市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对我市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对我市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对我市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对我市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我市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市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我市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问题的几点思考内容提纲: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农民增收与否又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粮食生产持续上了四个台阶,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在过去的二十近年间,全国的粮食市场发生过两次“买难”和三次“卖难”,无论“买难”还是“卖难”都是供求失衡的成果。每一次“买难”和“卖难”都带来了粮食价格的大幅度波动,都对城乡居民的需求和农民增收有明显的影响。全国、全省是这样,枣庄市也不例外。我市历任党政领导和各级各有关部门都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非常注重,特别是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

2、和各级各有关部门,为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大力调节农业生产构造,使全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迅速发展。然而,在进行农业产业构造调节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浮现了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而粮食总产量的下降,又使人们产生了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粮食超量过剩,则会谷贱伤农;粮食过少又易引起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因而,应在保持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以生产足够的粮食,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上,通过调节产业构造、发展粮食产业化、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等途径增长农民收入。全市的土地、人口和粮食生产及其她有关方面的基本状况:一是土地面积、土壤的分类、分布和质量;二是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反差不断拉大;三是种粮面积减少;四是

3、粮食生产总量逐年下降;五是城乡居民对粮食的消费需求。目前在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一是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二是农民对科学种田、科技兴农的结识还不够到位,科技普及率较低。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四是对粮食生产在政策、资金上的扶持不够,粮农收入低。五是粮食产业化限度偏低。六是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应采用的对策与措施:一是要保护耕地,开源节流。二是合理地调节农业产业构造。三是充足运用最新农业科技研发成果,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加大对粮农在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五是借鉴广饶县设立“粮食银行”的经验,发挥其在粮食安全面的作用。六是引导农

4、民向身边和周边的典型学习。七是进一步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八是大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延续乃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须臾不可离开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农民增收与否又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粮食产量持续上了四个台阶,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过去的二十近年间,全国的粮食市场发生过两次“买难”和三次“卖难”,无论“买难”还是“卖难”都是供求失衡的成果。198年的“卖难”是总体供应过剩导致的,1998年的“买难”是区域性供应局限性引起的,1992年的“卖难”

5、是需求局限性的反映,14年的“买难”却是构造性供求失衡导致的,999年的“卖难”则是供应过剩和需求局限性共同作用的成果。每一次“买难”和“卖难”都带来了粮食价格的大幅度波动,都对城乡居民的需求和农民增收有明显的影响。全国、全省是这样,枣庄市也不例外。应当说,我市历任党政领导和各级各有关部门都极为注重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有关部门,为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进小康社会的早日全面实现,引导农民大力调节农业产业构造,使全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迅速发展。然而,在进行农业产业构造调节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浮现了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而粮食总产量的下降,又使人们产生了

6、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粮食超量过剩,则会谷贱伤农;粮食过少又易引起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那么,究竟我市每年需要生产多少粮食为宜,农业产业构造调节到如何的限度才干既使农民增长收入,又不浮现粮食安全问题呢?现根据我市的实际状况,对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问题作如下几点思考,以期能为领导进行决策服务。一、全市土地、人口和粮食生产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基本状况1.土地面积、土壤的分类、分布和质量我市总面积为4550平方公里。其中,山岭薄地面积6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6%;平原地面积247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涝洼地面积4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0。全市耕地的土壤分为棕壤土、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

7、稻土五种类型,总面积有51.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9.9%。这其中,棕壤土面积有799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517%;这种土大多分布在市域内的中部和北部地区,肥力较低,只能种植花生、地瓜和杂粮;褐土面积有307.27万亩,是全市土壤面积中最大的土类,各区(市)均有分布,土质较肥沃,合适种植多种农作物;砂礓黑土面积有66.25万亩,重要分布在濒临微山湖和沿运河一带及北部山区洪积扇缘的低平洼地带,这些地带排水条件差,特别是山区地带又易干旱,且土质肥力较低,只合适种植耐涝或耐旱的农作物;潮土面积有66万亩,重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滨湖洼地以及城河、十字河、北沙河及峄城大沙河等流域中的下游两岸,这种土和

8、褐土同样合适种植多种作物;水稻土面积2.3万亩,重要分布在滕州市西部滨湖洼地和台儿庄运河东段两岸的平洼地带,合适种植水稻。在全市所有土壤中,存在着有机质偏低,氮素局限性,严重缺磷,部分缺钾,微量元素缺少症。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反差不断拉大生产粮食离不开耕地。耕地既是粮食生产的主线,又是其他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据记录,我市的总人口为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8.1%;非农业人口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00人。我市比99年的人口增长了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8万人;而耕地却减少了12.7万亩,平均每年减少24万亩,呈反差逐年拉大的趋势。人

9、均耕地已由1998年的0.79亩减少到的人均0.3亩,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人均耕地不应少于0.8亩的警戒线。3种粮面积减少,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从全面记录资料看,149年我市的粮食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2%,约有239万亩;197年我市的粮食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7.7%,约有21万亩。从1949年的全市人均耕地2.67亩到1978年的全市人均耕地1.24亩,这期间的人均耕地多,种粮面积大,但却产量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在198年前的29年中,多数年份连最基本的口粮都解决不了,那时都市居民吃粮凭票供应,农村则自供自给局限性,甚至有的年份主线吃不饱。这重要是由于当时的农业科学技术

10、水平低,加之自然灾害以及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198年之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履行和不断深化,特别是大力调节农业产业构造并不断优化以来,虽然人口逐年增长,种粮面积逐年减少,但却彻底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口粮问题。不仅如此,农民收入逐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4.粮食生产总量逐年下降,农民人均年末余存粮食逐年增多从全市近些年来的粮食生产状况看,总的来说,生产总量是呈减少的趋势。1996年,全市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4.71万吨,是建国以来粮食生产总量最多的一年。自997年开始到的7年间,为了增长农民收入,我市大

11、力进行农业产业构造调节,特别是粮经比例的调节,使种粮面积逐年减少,因而浮现了粮食总产量的下降。从我市人均占有粮食状况看,也在逐年减少。按全市总人口计算,1996年全市人均占有粮食530.32公斤,平均每人每天占有粮食146公斤。这也是从建国至以来的54年间我市人均占有粮食最多的年份。自199年后来,在满足了城乡居民所需的口粮并有富余的大前提下,我市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又千方百计地增长农民收入。针对粮食的市场需求状况,特别是种粮比种经济作物收入差别较大的现实,及时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调节粮经比例,因此从197年至,粮食产量和人均当年占有粮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全市人均占有粮食2757公斤,平均每人

12、每天占有粮食075公斤。再从农民人均年末粮食余存状况看,总的来说,是呈曲线型逐年增长。按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82年人均年末余存粮食299公斤,992年人均年末余存粮食39.06公斤,年末人均余存粮食5340公斤,而到了,人均年末余存粮食43.59公斤。常言说得好: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可见,粮食产量能否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5城乡居民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城乡居民与农村居民对粮食的消费量是有区别的,城乡居民除主食和粮制副食品消费外,基本上用不着再消费粮食。而农村居民则不同,她们除了主食和部分粮制副食品外,尚有其他方面的用粮消费,且由于她们的劳动强度大、体力消

13、耗多,食用粮食自然也就多。因此,我们以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为主,来透析一下我市的粮食消费状况。根据我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分析,97年,我市农民人均年食用粮食63.51公斤,平均每人每天0.5公斤,其中食用小麦57 公斤,其他为粗杂粮。到了12年,我市农民人均年食用粮食2186公斤,平均每人每天060公斤,人均年食用小麦105.9公斤,以小麦为主的细粮占食用粮的48.3%。99年, 我市农民人均年食用粮食236.5公斤,平均每人每天食用.65公斤,是197年至的5年间农民人均食用粮食最多的一年。这一年,全市农民人均食用小麦17公斤,占食用粮食总数的8%,农村居民不仅能吃饱,并且也由过去的以粗粮为

14、主变为以细粮为主。这一年的人均年末余存粮食达到了5.77公斤,占当年占有粮食的6.9%。近年(198-)来,农村居民家中年年有余粮。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广大农民运用余粮大力发展饲养业,特别是畜禽产品,以增长收入和副食食用量。这样一来就浮现了两种状况:一方面是从199年开始,农村饲料用粮大幅度增长,全年人均达到了10.60公斤,比1982年的饲料用粮增长了40;另一方面自1993年以来,农村居民食用粮食在减少,到年终,人均年食用粮食170.6公斤,人均每天食用原粮0.公斤,与978年相比,人均每天粮食食用量相差无几,但食用的粮食却有精细与粗杂之分,质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非农居民消费的粮食

15、也经历了由以粗粮为主到以细粮为主,再到由细变精的过程。以全市城乡居民总人口,并以农民的消费量为原则推算我市一年的口粮消费需要70万吨左右,种子粮约需6万吨左右,饲料用粮30万吨以上,工业用粮5万吨以上,其他用粮8万吨左右,全市全年消费粮食不少于16万吨。二、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联合国粮农组织(FO)规定,人均耕地08亩为警戒线。目前,我市的人均耕地已经低于这个底线。据全面记录资料表白,从建国初期到1996年此前,我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始终高于这个警戒线。然而,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建设用地不断增多等多种因素,自1998年开始,我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就开始低于.8亩。19年,我市的人均耕地还在

16、08亩的警戒线上,这一年全市的总耕地面积81.13万亩,粮食总产量1800万吨,平均亩产606公斤。由此推算,.8亩的粮食产量是125公斤,按人均食用粮食较多的994年的3.2公斤计算,除去人们食用外,尚有281.58公斤的余地,再除去人均种子19.5公斤,人均饲料用粮12.0公斤后,余下的31公斤可作为工业和其他用粮。据记录,到,我市的总耕地面积是76万亩,而人口却达到了3.8万人,人均耕地已经低于08亩了。2.农民对科学种田、科技兴农的结识还不够到位,科技普及率较低科学技术是第毕生产力。近些年来,尽管各级各部门都十分注重和强调提高广大农民对科学种田、科技兴农重要性的结识,并采用了诸如组织送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