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共57页)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5971129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共5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共5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共5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共5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共5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共5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共57页)(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2、1课时 社戏 3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 2课时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 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 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

3、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 搜集、整理 2 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 交流、综合 3 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

4、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 明确任务 2 巡视、参与、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 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 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 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1、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2

5、)、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 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反思 十、社 戏鲁迅 教学目标 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 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 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1 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第三课时作业研讨。 2.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课时的

6、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教学过程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作者简况:(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由学生回答完成。) 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 dn惮 du踱 zho棹 gu归 xng省 hng行 bi辈 cun撺 du掇 f凫 cu撮 ji桕 j楫 wng旺 xing相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 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

8、. 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 3. 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 看社戏前的波折。 2. 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 在赵庄看社戏。 4. 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七、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1、景物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注意:(可以从描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

9、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 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间接描写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直接描写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感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10、”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八、指导朗读文中的几个重点段落。 通过朗读月夜行船:“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大家立刻都赞成也都停了艇子喝彩起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景

11、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 九、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为下节课作准备。 二、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举例说明。 2.完成“课程探究”一、二、三题。 3. 深入研读课文,对疑难问题用纸条写下来交给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2、重点诵读,领悟思想内涵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不理解的问题继续提出来大家讨论。 二、老师可就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讨论: 1. 作者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

12、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 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 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 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 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

13、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

14、作业: 1、训练册 第三课时 一、 作业指导课,就学生中作业的问题进行评讲。查漏补缺。 十一、端午日沈从文 教学目的设计: 1、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可能的话)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重点学习对生活的观察和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最好借助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民俗风情”内容的学习,课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下面请小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资料。(师问:2分钟可以了吗?)-(生讨论的基础上)小小组代表发言。 2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吗? (学生回答,老师作适当补充)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节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研读课文: 1 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学愿意出来把文章朗读一下。(师请学生读,并提出听读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