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6583319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徐晓莉 (山东大学 设计艺术学,山东 济南 250061)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高速”的网络应用时代。 网络作为一种媒体,一个平台,越来越多的被人类应用和依赖。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随着网络日益深入人心,网络形象设计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不仅仅是载体和形式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目前网络形象设计花样百出、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为了商业利益违反道德原则。 同一个网络形象,对设计师、企业和用户这三者来说,其目的和作用不同,因而期望值也不尽相同。企业希望自己的网站在同行领域脱颖而出,用户希望所看到的就是所需要的,设计者则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够被客户和用户都

2、认可。那么如何对网络形象设计进行总体把握?如何在设计过程中游刃有余,少走弯路?怎样确定网络形象设计的评价标准?等一列问题的研究就成了网络向前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网络形象的设计理念问题。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有一个指导原则。不同的原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于是,原则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之所以创新性的将“感性工学”引入到“网络形象设计”,不仅仅是因为感性工学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更是因为其自身系统科学的理念原则。通过对色彩设计观、平面设计观、可用性设计观、交互设计观等设计理念的研究,笔者分别从中提炼出感性工学的因素,目的是为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3、最后,文章借助“人才招聘网站建设”这一模拟案例确立了基于感性工学的网络形象设计理念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念模型。基于感性工学的网络形象设计理念既把握了网络形象设计的大趋势,又不至于使设计思维受到局限,有利于使网络形象设计步入正轨。这一研究既给网络形象设计提供了规范和借鉴,同时也是对设计理论的充实。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概括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写作思路及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网络形象的概论,介绍了网络的发展及特点,同时对“网络形象”进行重新定义;第三章是感性工学的概述部分,这一部分清楚的介绍了感性工学的概念、产生、应用和发展;第四章归纳了各种网络形象设计理念的核心内容

4、,并提炼出每一种理念中的感性工学因素;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具体介绍了基于感性工学的网络形象设计理念的要素及提供支持的相关学科,并确立了基于感性工学的网络形象设计理念的方法论体系,最终建立理念模型;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局限性。 感性工学是一门将消费者的感性和需求转化成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素的新兴学科,它发源于日本,日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的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对感性工学的 特征介绍和对网络形象设计现状的概括总结,找出两者的结合点,从而实现了感性工学在网络形象设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关键词:感性工学;网络形象;设计;可行性 The Research on Feas

5、ibility of Applying Kansei Engineering to the Area of Web Image Design XU Xiao-li Abstract: Kansei Engineering is a new methodology which translates customers impressions, feelings and demands into design solutions and concrete design parameters. It was originated from Japan, and now it was widely u

6、sed as the academic instruction of products. We found the link between the Kansei Engineering and the Web Image Desig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K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nalysis of WIDs status quo. And finally we came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on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Kansei Enginee

7、ring to the Area of Web Image Design”. Key words: Kansei Engineering , Web Image, Design, Feasibility 一、 感性工学概论 1、 感性工学的产生 1986 年日本东洋工业KK 集团(今马自达汽车集团)前会长山本健一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表题为车的文化论演讲时,提出了“感性工学”这一概念。1随后,在1988年的第十届 国际人机工学会议上 “感性工学”被正式确立。作为一门新的技术、理论和方法,感性工学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时代背景: (1)、生产方式的转变 (2)、消费观念的转变 (3)、购买群体

8、的转变 (4)、营销理念的转变 (5)、各种相关科学的不断发展 2、 感性工学的概念 “感 性工学”的英文表述为Kansei Engineering, Kansei是日本语“感性”即的音译。“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 过程。2它包含了感觉、敏感性和感情。 所谓感性工学,简言之即是让“理想接近于现实”的一门科学。具体而言,感性工学是把消费者对产品所 产生的感觉或意象转化成设计要素,

9、将过去定为难以量化、只能定性的、非理性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籍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 和产品的科学方法。3感性工学的理念模型早在2004年被列出(如图1),模型的框架内容概括了感性工学的设计思路,形象,而又生动。 图1 感性工学理念模型4 Figure 1. A model of the Kansei Engineering concept. 3、 感性工学的基本内容 (1)、感性工学的实施 感性工学与以往设计理念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对消费者的关注,这种关注不是设计者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而是消费者自身意愿的表达。所以,感性工学实施的关键就 在于如何获得消费者的真实感受以

10、及如何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调整设计。其实施流程如下:第一步,捕捉消费者的感性因素。具体做法是采用语义微分法 (Semantic Differential Technique),这种方法的最初模型(如图2)由Carroll建立: 图2 语义空间4 Figure 2. The Semantic space 第 二步,确定设计特征。具体做法是采用调查或者试验的方法来检验得到的感性词语与设计要素的相关性。第三步,构建感性工程的系统性框架。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对 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几何方法等的运用,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计算机推理系统。第四步,建立动态平衡体系。通过调整感性工程的数据 库,将

11、新的感性数据扩充进入数据库,定期更新,由此来研究顾客对产品喜好的变化趋向。 (2)、感性工学的方法 感性工学在应用过程中 会形成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产品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目前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共有六种5,即:范畴区分法 (Category classification)、感性工学类型1(Kansei engineering type I)、感性工学系统和混合感性工学系统(Kansei engineering system and hybrid Kansei engineering system)、虚拟感性工学系统(Virtual Kansei engin

12、eering system)、合成感性工学系统(Collaborate Kansei designing system)、模糊理论体系(Rough sets theory)。 4、 感性工学的应用和发展 日本是感性工学的发源地,也是其日益成熟和完善的地方,对感性工学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位领军人物分别是筑波大学的原田昭教授和广岛大学的长町三生教授。此外,日本感性工学学会(如图3)的成立也为感性工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图3 日本感性工学学会 Figure 3. Japan Society of KANSEI Engineering 在 日本成功经验的影响下,欧美各国以及韩国、中国等国家也开始研究感性工

13、学。典型的案例有日产的三菱和马自达汽车、德国的波尔舍汽车、意大利的菲亚特、美国 的福特汽车、韩国的现代汽车和三星电子 日前,感性工学的应用领域正在逐渐扩大,从汽车到电子,从住宅到服装,从日用品到工艺品,再从图像检索到信息传播,感性工学依靠事实证明着它的实力,并不 断的向新的领域扩展。 二、 网络形象设计概论 1、 网络形象设计的概念 关于网络形象,现有的定义共两种: 第一 种观点认为,网络形象是视觉识别系统的延伸,因而把网络形象定义为网络形象识别设计,简称VISI(Visual Identity System Internet)。这一观点关注的是网络形象作为企业形象在网络上的表现形式,即企业的

14、网站形象设计。具体来说包括网页的布局、排版、色彩等的设计。 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ICI是Internet 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即网络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网络IC。美国学者的解释是“所谓ICI,是指透过网络树立企业形象,满足顾客需求,从而 成为深获顾客依赖与支持的企业”6。“ICI不单是一种社会风气,更是未来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它是掌握局势的战略,也是企业经营的一门哲学”。这一 说法虽然也将网络形象看成是企业的网络形象识别,但更多的是将网络形象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达成顾客满意。 当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电 子商务、产品推销、联系客户等一系

15、列活动时,网络形象代表了企业形象,二者是一致的。除此之外,网络还有其他的电子邮件、购物交友、电子教学等作用。而 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形象向我们展示的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视觉方面的感受,还包括听觉,甚至触觉等体验。笔者认为:所谓网络形象设计,即通过电脑屏 幕提供给某一特定群体的可视、可感、可听、可触等体验的一切产品,用“Web Image”表示。 2、 网络形象设计的现状 随着网 络日益深入人心,网络形象设计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不仅仅是载体和形式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目前网络形象设计花样百出、良莠不齐,好的 设计不乏其人,但也有的设计为了商业利益甚至违反道德原则。如何对网络形

16、象设计进行总体把握?如何在设计过程中游刃有余,少走弯路?怎样确定网络形象设计 的评价标准?等一列问题的研究就成了网络向前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网络形象的设计理念问题。 3、 网络形象设计的基本理念 关于网络形象设计的有关文献里,研究的最多的莫过于网页设计。通常研究者都把网页设计看作是网络形象的全部,作者将主要理论观点归纳为六点: (1) 色彩设计观。其理论核心是:在网页设计理论中,色彩被认为是占主导地位的一个重要元素。 (2) 平面设计观。平面设计观的认识在于将网络形象设计看成是平面设计的一个网络延伸,因而两者在设计理念上有一定的相似、相通之处。 (3) 可用性设计观。ISO 9241-11国际标准对可用性作了如下定义:产品在特 定使用环境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