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65813934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楼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楼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楼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楼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楼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楼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 The floor structure cracks causes are complex, there are the material, temperature change and other reasons, there are also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use and other aspects; while the floor along plate pre-buried pipeline crack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of engineering personnel.

2、 Combine with the year s work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sonry-concrete structure cracks fro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spects.2.3.2 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预埋线管, 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 , 从而引起应力集中 , 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 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 , 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 , 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 ( 即垂直于 ) 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 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 反之 , 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

3、 , 开间宽度也较大, 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 ( 即垂直于 )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 , 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 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 , 以确保线管底部的砼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 . 并且当线 管数量众多 , 使集散口的砼截面大量削弱时 , 宜按予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 2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2.3.3 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 , 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 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 57 d 左右一层 , 最快时甚至不足5 d 一层 . 因此当楼层砼浇筑完毕后不足24 h 的养护时间 , 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 吊运等施工活动

4、 , 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 . 除了大开间的砼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 , 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 . 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 就难于闭合, 形成永久性裂缝, 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 . 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1) 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 楼层砼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般不宜0 24小时)必须获得保证.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 67 d 一层为宜 , 以确保楼面砼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 .(2) 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 , 在楼层砼浇筑完毕的 24 小时以前 , 可限于做测量、定

5、位、弹线等准备工作 ,最多只允许暗柱钢筋焊接工作, 不允许吊卸大宗标材料, 避免冲击振动 .24 小时以后 , 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墙钢筋进行绑扎活动 , 做到轻卸、 轻放 , 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 第 3天方可开始吊卸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 .(3) 在模板安装时 , 吊运 (或传递 )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位 , 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 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 .(4) 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一般约40 m2左右)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宜大于800 mm)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 以增强刚度, 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 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 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3 结束语文章从设计及施工的角度, 结合工程实践经验, 较为系统的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的方法, 对类似的加固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施工中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监督,裂缝的通病是可以防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