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学案(老师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65794642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慢学案(老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扬州慢学案(老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扬州慢学案(老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扬州慢学案(老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扬州慢学案(老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扬州慢学案(老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慢学案(老师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慢教学学案教学目标:、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与“清冷的意境。、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重点难点: 、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一、自主学习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1、作者夔约 1155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 大家的赞赏。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

2、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慨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 诗集、白石道人歌曲。2、背景介绍本词是作者 22 岁时路过所作。,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词人虽然初到,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 12 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

3、敌侵凌后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 离之悲。 .3、解题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拟长。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 的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容无关了。4、“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 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4、。二根底知识1、字音字形初 霁戍角悲吟 戊戌变法 chung 然 自度此曲黍离之悲 解鞍少驻 荠麦都在空城 豆 ku2、解释初霁戍角悲吟自度此曲 解鞍少驻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二、合作探究一学习小序、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容?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与眼前所见所闻风光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 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 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二赏析词作、在隋、唐、

5、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 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城现在的特点?2 / 6.明确:“空城破败荒凉。、“空城 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 营造出了凄清的气氛,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

6、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夔那么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 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今日的令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 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的特点。明确:昔日繁华的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比照。、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 十四桥等。明确:繁华热闹。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比照,

7、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 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6、词人写昔日的与眼前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昔日的:虚写。眼前的: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3 / 6.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比照鲜明的图景寄寓着 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展 理解鉴赏。三、精讲点拨、过春风

8、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比照:听说繁华华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 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 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惧、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 略战争的极端痛恨。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

9、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也可称作移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 了表达效果。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 的凄惨景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4 / 6.杜牧寄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

10、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 令人伤怀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场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欣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欣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

11、,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人民的凄 苦生活情况,以与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完毕语许多年过去了,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长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长远的梦。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了又开, 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答复下列问题。忆娥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风萧瑟,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繁华一

12、瞬,不堪思忆。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空尘迹。 连天衰草,暮云凝碧。5 / 6.1、 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当堂检测慢题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问题:1、词人写昔日的与眼前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2、词中“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