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最后考试题目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547881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概论最后考试题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概论最后考试题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概论最后考试题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概论最后考试题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概论最后考试题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概论最后考试题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概论最后考试题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封建制在精神上造就了一个结果就是什么? cA 战 B 分 C 忠 D 强2、 关于分封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A 周武王分封 B 以宗族血缘关系为标准C 以亲屏周D分封建国3、 古代的战车坐在左边的是什么? DA 剑手 B 旗手 C 射手 D 君子4、 关于大同理想说法不正确的是BA 选贤与能 B 兼爱 C 天下为公 D 最终终极理想5、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靠的是什么来吸附A军力B文明C环境D祭祀6、 关于天人合一说法不正确的是? ( 35 分) DA 科学上的天人合一 B 哲学上的天人合一 C 沿江迷信上的D完全没有科学7、 同姓不婚,遵循的是哪个族群的习俗BA 夏人 B 周人 C 殷商 D

2、楚人8、 中国古代政治治理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CA. 以礼治国 B.以刑治国 C.以文治国 D.以军治国9、 大蒐(sou)礼”是个什么样的礼节dA战争B军事训练C农业D狩猎10、 我们现在最早的诗歌的记忆是什么 A. 大武B.关雎C.桃夭D.子衿11、 殷商文化代表的装饰花纹是饕餮纹 (2.0分) 是 是 否 12、 明万历以后,世界上有一个经济大循环,曾经有大量的白银流入外国。 (2.00分) 是 是 否13、 中国家庭从婚姻缔结到家庭的和睦成为培养一个人的最初的摇篮。 (2.00分) 、否 是 否14、 孔子认为仅仅要具备道德的人还不足以成为仁者(2.00分) 是 否 2、射箭技术在军事

3、活动当中守规矩的这种情形就是大蒐礼。(2.00分) 是 否 3、礼乐文明形态不独属于中国。(2.00分) 是 否 4、大蒐礼被成文法取代是一种社会的退步(2.00分) 是 否 5、大同这个概念主要是出自道家。(2.00分) 是 否 6、黄老非常讲究寡欲。(2.00分) 是 否 7、儒家推崇家天下。(2.00分) 是 否 8、周文王想到了天地精神,之前殷商关注的祖宗概念。(2.00分) 是 否 9、教化论要求君主行动在先,才能对民众起到教化的作用(2.00分) 是 否 10、红山文化区域位于长江流域。(2.00分) 是 否 11、表情是个自然现象,长相是个文化现象。(2.00分) 是 否 12、

4、国人阶层的消失意味着军民同体概念的消失(2.00分) 是 否 13、性善、性恶的讨论是基于教化论产生的(2.00分) 是 否 14、中华民族基本形成之后,封建只会加大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离心力,从而导致动乱(2.00分) 是 否 15、中国古代的政治也可以称为是一种文化(2.00分) 是 否 16、“大蒐礼”中有个“三杀”,“杀”念“sha”(2.00分) 是 否 17、春秋战国时期上层贵族收买民众的行为并没有为民众带来长久的利益(2.00分) 是 否 18、封建社会一定比奴隶制好。(2.00分) 是 否 19、明万历以后,世界上有一个经济大循环,曾经有大量的白银流入外国。(2.00分) 是 否

5、20、唐太宗时设置的尚书省中最大的长官是尚书令。(2.00分) 是 否21、 礼乐文明为我们树立了新的价值形态,从而为消除种族界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否 是 否(1)简述对大同观念的理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大同篇“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大同思想,也就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这种思想源远流长。诗经中的硕鼠篇(产生于公元前 6

6、11年以前),把贵族剥削者比做一只害人的大老鼠,并且发出了决心逃离这只大老鼠的“适彼乐土”、“适彼乐国”、“适彼乐郊”的呼声。硕鼠是迄今保留下来的关于大同空想的最早的材料之一。春秋末期到秦汉之际的大同思想产生了不同的类型,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新制度产生的分娩阵痛时期,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和儒家的“大同”理想,是这一时期大同思想的三种主要类型。儒家所谓的“大同”即“天下为公”,这与当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现阶段任务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

7、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体现了大同思想与现代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完美诠释。在不同的时代,对于不同的群众来说,“大同”理念的具体含义是不同的,孔子时期的“大同”是“礼乐仁和”,而当今社会的“大同”理想即中国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和谐即“大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我的观念里,不论是在哪个时期,针对哪个社会阶层来说,“大同”理念的具体内涵虽有不同的解释,但其中心内涵是固定不变的,即天下为公,百姓修睦,生活安康。这是出自自古

8、以来人们对安定美满生活的强烈向往的解读。大同,同而和乐, 和乐而安康。从古至今,人们对大同社会的追求从未中断,大同思想一直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心里,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大同社会,是我们现在的共同追求。2、试述从两汉到魏晋士大夫文化的转变演变 (1)萌芽(东汉) 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

9、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曹魏、西晋)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2)巩固(西晋)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3)鼎盛(东晋)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

10、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

11、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4)渐衰(南朝)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

12、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 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

13、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3、 宗教在上古时期是如何起着族群凝聚的作用 1.、解释未知的东西,本能,安全感,是存在的保证 2 、信仰,所起的作用,失败的时候起唤醒的作用,成功的时候起引导作用,是必备的工具。 3、三人成虎,宗教,在没有科学力量,武装的条件下,是最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宗教文化的整合凝结功能,具有使社会的不同个人、群体或使各种社会势力、集团凝聚成为一个统一、一致的整体的作用,并且能促使其内部的团结。宗教文化的整合凝聚功能是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和宗教礼仪这三

14、大宗教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群体、个人与社会集团,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意识的宗教文化共同体并进而产生组织上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在宗教文化共同体内唤起一种强烈的认同意识,从而增强和促进共同体内部的团结与一致。宗教文化具有认同的特性,对于相同或相似宗教文化认同,人们往往通过宗教意识、宗教伦理道德、宗教规范、宗教表达方式方法等获得。正是在宗教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体现出强大的整合凝聚功能。宗教文化的认同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有着巨大的作用。宗教文化不仅仅是一个人们的信仰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一个与民族共同体密不可分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问题。宗教文化的民族整

15、合凝聚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习惯、共同文化传统的形成,促进民族内部的融合,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宗教文化的整合凝聚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一定程度上对民族演变产生不同的影响。、宗教文化调控个人与族群的关系。人们通过宗教文化来规约族群与个人的关系,使每一个人都与自己的族群处于最佳状态,如通过信仰宗教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等造成族群的的归化感和认同感等。宗教文化对每一个族群成员与族群关系的调控,不仅使个人对族群具有更强的认同感,同时也使族群具有更强的凝聚力。3、 中国文化的意蕴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义务,把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提倡“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在修己的同时,注重入世,讲求修齐治平,经世致用,实事实功,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学说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从而以对社会、国家贡献的大小,来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高低。这就使中国文化不仅具有强烈的伦理情感,而且具有深厚的政治意蕴。一、伦理与政治联姻伦理与政治的联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而这一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