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65374574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心亭看雪张岱解题:1.选自陶庵梦忆2.作者:张岱 字:宗子号:又字:石公 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3. 生平: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 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4. 代表作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均写于他明亡入山隐居以后,书中缅怀往昔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 和沧桑之感。5. 积累:(1)描写西湖的诗句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咏雪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柴门闻犬吠,

2、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人)原文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氐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我)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都)(消失)(这)(晚上八点左右)(通“桡”

3、,撑船)(毛皮衣服)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水气凝成的冰花)(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全、都)(只)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哪能、怎么能)(还)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尽力)(酒杯)(判断动词)(到时候)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像)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大 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出 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 独自一个人前

4、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 和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 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 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 影罢了。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 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 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 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 勉强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 氐 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 下了船,船夫自言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痴,还有 像你一样痴的人呢! ”赏析一: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

5、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 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 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 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 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 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赏析二: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

6、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明代 散文家张岱正是通过简洁才显露他的艺术才华的,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 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 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而且,我们从作者对湖山胜事悠悠不尽的追忆中,还可以体察出他那深沉的故园 之思和沮丧的沧桑之感。能把如此阔大的世界和深长的情感纳于一百多字的小品之中,而且给人留下悠悠 不尽的余韵和遐想,这样的人,当然称得上是一位文章高手。下面,我们就对湖心亭看雪作些具体分 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开头两句,即将时间、地点、人物和盘托出、包举无遗。

7、这是用史笔来写 小品。这两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另外,作者开头用明崇祯年号也是别有深意的。这篇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 江剡溪山中所著,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凡记述过去行踪时皆用明朝纪年。湖心 亭看雪也是如此,作者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忘故国的操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尽管这时作 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这两句突出一个“绝”字,但却是 从听觉上着眼的,大雪后的湖山是一个静寂的世界,鸟不敢飞,人不敢行

8、,甚至连气也不敢透,连空气也 仿佛被冻结了。雪落之猛,雪后之寒都从这“人鸟声俱绝”中表现了出来。“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要看雪,偏偏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 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 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当然,深夜观雪,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因为白昼看雪,一览无余,“更 定”后出游,使混茫的琉璃世界中更增添一种朦胧和神秘感,更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与色彩,这从下 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就可以得到证实: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

9、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气混濛不分,茫宕一片之态。雾,是由天空 向下飘的云气;凇,是湖面向上涌的水气;沆砀,是飘荡、混茫之态。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云 雾的上下混融糅为一体,做到动静相承,既写出雪的精神也写出了雪的气象。然后,作者叠用三个与”字, 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接着作 者选择四个镜头来精心描画雪中景物,这就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 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让人觉察出

10、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 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 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慨。此段的表现手法,作者虚实并用,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却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 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以上是写夜间所见的湖山雪景,主要是描景。下面是记夜观雪景时的感受,手法转为抒情: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

11、陵人,客此。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的雪景更妙。叵料此时 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而且“童子烧酒炉,正沸”,可见已观雪多时了。这出作者的意料,也使读者感到 惊诧。但作者不写自己的惊奇,反写二客“见余大喜”,不说自己超俗脱尘,却让客人来发此感慨。刘熙载 说“文如看山不喜平”(艺概),看来,张岱是颇精于此道的。既然双方都视对方为知己,于是就会有“酒 逢知己千杯少”之举。一方是“拉余同饮”,另一方是“强饮三大白”强饮,是说自己本不会饮酒,但逢此时, 观此景,对此人却不可不饮。况且,双方在饮酒中除刚见面时的一句惊叹外更无别辞,甚至连双方姓名也 不知道。这也

12、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但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从结构上来看,这段同上段文意绾合得异常巧妙,如果说上段是欣赏湖中之雪景,那么此段则是欣赏湖中 赏雪之人;如果说上段是写雪的精神和气象,此段则是表现作者的主观精神和性格。通过这一段使我们看 到了作者的真实意图之所在,那就是湖上的雪夜奇景固然值得梦忆,而奇景背后超尘脱俗的情致和夜逢知 己的奇遇则更值得欣喜。这种布局谋篇的功力,实在是大家的手笔。文章写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就淋漓尽致了。但作者并不就此搁笔,却在长河迢递处又生波澜,使文章又 荡开了一层,通过舟子之口道出对这次夜游的看法:乃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大雪奇寒,人鸟声俱

13、绝,相公却要出外观雪;要观雪,又偏拣“更定”之后拥毳衣炉火独往,这在船家看来 是不可理解的“痴”举。但“痴”举亦更有人在:二客早煮酒赏雪于湖心亭上,这在舟子看来,更是“痴”举。 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人们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这种不理解即使作者引以自矜、 自得,又使作者深深地感到孤独和伤感。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这篇小品正是要表现这种“痴”劲吧!赏析三: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 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文章第

14、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 深远。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 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 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 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使得 “湖中人、鸟声俱绝。”正是在这样

15、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 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雾 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 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 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 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量词的提

16、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 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 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 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深更半夜,“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双方的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但 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 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笔墨简炼,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