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困境和对策探讨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5217615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业困境和对策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困境和对策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困境和对策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困境和对策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困境和对策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困境和对策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困境和对策探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言文学专业困境和对策探讨 摘要专业建设关系到高校的发展方向、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在目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出现了亟待处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应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采取应对方法,以此促进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连续发展和特色发展。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困境;对策 引言 有关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2021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主

2、动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有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2021 年 10 月,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有关引导部分地方一般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主动推进转型发展,必需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发明价值的能力”2。湖北省地方一般本科高校较多,对于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问题,2021 年,武汉商学院、湖北理工学院等 11 所地方一般本科高校获批成为

3、第一批开展转型发展试点的高校3;2021 年,湖北科技学院等 7所地方一般本科高校获批成为第二批试点高校;武汉轻工大学等 5 所高校获批在部分专业领域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4。2021 年至今,湖北省地方一般本科高校中已经有三成步入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传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怎样寻求新发展、办出新特色,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据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CASE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CCSE)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公布并公开出版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汇报 20212021的数据显示,全国 973所一般本科院校中有 495 所高

4、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5。现在在湖北省 23 所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中,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共有 9 所,分别是湖北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湖北理工学院、荆楚理工学院、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科技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武汉轻工大学、湖北文理学院。这些高校办学模式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课内轻课外的传统办学思想。部分转型类高校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造成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高校汉字系的主干专业,既是基础专业,也是每个高校全部有的传统

5、专业。近几年来,因为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的不停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一、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滞后近 10 年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远远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的改变。在笔者调查的几所地方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突出。比如,有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的将“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基础教育、文化、出版、传媒机构和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和汉语言文字利用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有的则将“培养汉字领域多元化技能人才,能在基础教育、文化、出版、传媒机构和政府

6、机关从事教学科研、xx记者、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这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看似全方面细致,包括领域广泛,似乎无所不能,包罗万象,目标众多,但在详细的课程设置中,往往主次难分,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长久以来,因为受专业固化、学科惰性和重理论轻应用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该专业也没有依据社会需求的改变立即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有对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进行整合,造成该专业长久以来处于一个迷茫状态,专业特色不能得到彰显6。(二)课程设置和内容无差异第一,课程设置没有凸显培养特色。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但很多

7、地方高校没有和当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没有在培养定位中凸显地方性。这也是地方高校难以办出本身特色的原因。第二,课程内容没有融合社会需求。因为师资队伍跟不上,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地方、提升技能的当代信息技术、城市文化建设、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比如“智慧教育”“网络xx”“城市文化”“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等课程无法开设,因人设课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第三,实践类课程占比偏低。在笔者调查的几所转型类地方高校中,通识类课程占比 35%左右,学科专业类课程占比 65%左右,实践类课程占比仅 15%。实践类课程的比重远低于转型类高校 30%的指导性目标

8、,势必影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三)毕业生就业质量下滑在改革开放之初,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能进入中小学校、大专院校、政府机关和文化部门等单位工作,现在她们中的很多人全部成为了行业精英。不过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人才需求市场的改变,现在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遭遇冷落机关进不去、政府机关够不着、企业行业用不顺,就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笔者调查发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自认为该专业在大学全部专业中占有较高地位的仅占282%;可有可无的占 85%;没什么地位的占 308%。据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21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汇报显示,2021 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9

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 910%,连续缓慢下降。同 2021 届毕业生 926%的就业率相比,下降了 16 个百分点。2021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就业率 968%)、能源和动力工程(就业率 968%)、工程管理(就业率 958%)7。麦可思数据显示,汉语言文学是本科毕业生就业数量较大的 10 个专业之一,2021、2021、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是 901%、902%、895%,近 3 年下降了 06 个百分点7。为此,笔者走访和调查了某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该校 2021 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891%,其中考取硕士硕士的占 51%

10、,到中小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的占 335%,到机关、机关工作的占 164%,到经营性单位的占 248%,到新闻出版单位工作的占 29%,其它占 173%。自 2021 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大,就业率下滑,月收入偏低,就业质量呈连续下降趋势。二、应正确策略 (一)明确培养方向,突出办学特色首先,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曾经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老师、文秘、xx、记者、政府公务员等,这些工作的中心就是语言文字。从事其它任何工作也全部离不开语言文字技能。转型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够采取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学生的技能,避免人才培养方向上的同质化现象。比如,大一、大二着

11、眼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大三、大四依据社会需求采取分方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设置切忌追求大而全、宽而广。其次,结合地方文化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应该坚持传承文化、人格教化、服务地方的理念,依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政府和企机关开展全方位合作,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比如将城市文化研究和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紧密联络,依据地方政府和企机关的用人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部分内容,突出地方适应性和社会应用性。(二)调整课程结构,改善教学模式第一,增设社会需求类课程。将原来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和实践教学组成的 4 个课程模块

12、调整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 4 个模块。增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素质拓展类的“智慧教育”“网络xx”“城市文化”“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微课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课外科技和社会活动”等课程8。第二,引进当代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型类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课堂讲授多,学生课中参加少;老师课前备课多,学生课前准备少;老师课后部署少,学生课后打折扣。久而久之形成的“木课”和“水课”势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能够利用课程网和微课在线平台等教学资源,改革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探索“互联网+翻转课堂”和“互联网+智慧课堂”等当代教学模式,表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

13、主体”的教学结构,大胆改革和创新,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第三,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当代社会知识多元化、分工精细化、人才差异化,这对地方高校的转型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为了改变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的现象,需要适时调整或增设部分符合社会需求的选修课,将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课时比调整为 3466。比如,针对老师职业能力培养,开设“硬笔书法”“一般话”“教学技能”“老师口语”等选修课程;针对文员职业能力的培养,开设“应用文写作”“文秘和公关”“小区文化”“广告文案”等选修课程;针对网络xx职业能力的培养,开设“网络xx”“新媒体技术”“数字影像技术”等选修课程。(三)丰富实践内容,

14、满足社会需求第一,对接社会需求开设实践课。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向以“宽口径”著称,并没有固定对口的行业和岗位。近几年国家公务员和机关老师的职业门槛变得越来越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始选择在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和中小企业就业,从事老师、文秘、策划、宣传、营销等工作。针对以上就业现实状况和社会需求的改变,能够适时调整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如设置“教学技能”“老师口语”“公文写作”“公关关系”“网页设计和制作”“演讲和口才”等实践课程。第二,结合地方文化开设实践课。地方高校开展实践教学能够利用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形成特色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文学实践课程,能够地方文化建设为专题开设文化调查和实践课,指导学

15、生开展工业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等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汇报。又如语言学实践课程,能够学生的故乡话为专题开设汉语方言调查和实践课,指导学生调查地方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搜集地方口头文化语料,整理地方民谣、民间小说,撰写语情汇报9。第三,增加实践课的比重。现在,多数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偏低,理论类课程的比重偏高,这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有两个基础标准:一是强化专业关键能力教育;二是对接相关行业对专业技能教育的需求。而且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在全部课程学分中所占百分比应不低于 25%,实践课和理论课的课时百分比应调整为 3466。三、结语 本文经过调查

16、和分析研究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就业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定位、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方面,分析了困扰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原因,提出了改善方法和教学策略。现在地方高校正处于由重研究向重应用、精英化向大众化、规模化向内涵式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在转型发展改革中依然存在顶层设计考虑不周、改革动力连续发力不足、体制机制约束太多等其它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高校管理者在制度设计、配套方法上出台政策,提出方案,推进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绪转到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转到拓展校企校地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上来;转到培养应用技术、综合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创新创业能力上来,从而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尤其是围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中国制造 2025”等国家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人才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