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64975970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Setting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摘要:讲述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引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引出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Abstract: Narrate IT and its development , lea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Have the ai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

2、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draw forth to set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关键字: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Keyword: IT and it develo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Set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

3、rimary school正文: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数字产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电脑、电话、扫描仪等,可以说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而“数字”正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呢?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它可能是机械的、激光的,也可能是电子的、生物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一次:语言的使用,时间约是后巴别塔时代。语言其实是人类在劳动中,遇有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一种最早使用的完

4、善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传播的符号系统,在不同的时期会因交流而有所不同。语言的使用是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二次: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时间约为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使用文字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等因素的局限。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时间约为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同时人类也能更简单方便的通过书籍来交流经验。第四次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时间约为19世纪。电话、广播、电视的发展

5、和形成,其实是人类能通过各种辅助设备利用电池波的重要体现,同时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 第五是计算机与互连网的出现和使用。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各国交流和贸易简易方便,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任何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需要去图书馆和专业的信息中心;可以通过视频进行洽谈和签约,而不需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总之,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地球变小了,成了真正的地球村。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对教育和各个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业,也应该主动积极地走向数字化、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

6、辅助和带动其他学科进行多方面多手段的教学。在中小学校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开放性和思维和创新思维,是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问题,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同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在中小学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颖的课程,已列入教学计划。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

7、式的发展。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三个不同的发展领域: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 第一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信息技术课程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许多教师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我国开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学科教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课年级从高中、初中,再到小学,课程形式从选修课到必修课,课程内容开始主要是针对程序设计,后来逐步增加了应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现今又增加了因特网的知识和应用。后来随着计算机教学在中小学的普及程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学科教学更名为

8、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课也成为了中小学教学中的必需课程。目前我国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机房,并能够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中小学约有6万多所。第二阶段,计算机辅助学习(CAI)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使用,已经从“辅助教为主”转向“辅助学为主”,主要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第三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大量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疑问,难道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信息技术课程就不能辅助其他学科、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于是,教育又向我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整合。20世纪

9、90年代中期后,各国教育都以如何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作为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从上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以及它们的现状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参考文献:1、张剑平、熊才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浙江大学出版社,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