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483388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三篇精读课文及一幅名扬中外 画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都是围绕传统文化来展开的,三首古诗、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古代历史遗产赵州桥、清明上河图的名画,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感受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是教学重点。古诗三首以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三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纸的发明一课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赵州桥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这几篇课文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由点及面,逐步

2、让学生学会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本单元的难点,古诗三首一课的活动提示是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纸的发明一课活动提示是小组内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小组内交流一下。赵州桥课后习题是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同学交流。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课题内容简说古诗三首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 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

3、,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纸的发明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赵州桥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学习目标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

4、等词语。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重点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课时分配9.古诗三首 23课时10.纸的发明 23课时11.赵州桥 23课时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教法与学法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9

5、.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对联等场景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诗人借重阳佳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学古诗,首先是熟读古诗,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学前准备1.自读古诗,认读生字词。(学生)2.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和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师生)3.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6、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学习重点1.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2.理解元日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学前准备1.预习生字,自读古诗。(学生)2.收集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的资料。(师生)3.元日相关课件。(教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增删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1.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每个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2.板书诗题:元日。1.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2.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习惯。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用时:15分钟)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三首古

7、诗,读准字音。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1.先跟随老师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2.学习生字,正确读写生字。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读等方式来读。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用时:15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2.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思考:(1)“除”是什么意思?(2)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1.了解作者王安石。2.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小组交流讨论问题。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4.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

8、流。四、诵读感悟。(用时:5分钟)1.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背诵古诗。1.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行交流。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学习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增删一、细读清明。(用时:15分钟)1.学生自读古诗,互相交流清明节的习俗。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思考: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他们的心情如何?3.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想象

9、路人和牧童的对话,理解“遥”的妙用。4.用自己的说说整首诗的意思。1.学生交流清明节的相关风俗。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订正。3.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二、细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自读古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2.课件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习俗。3.逐句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4.说说整首诗的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交流作者。2.交流重阳节的风俗。3.理解第二句诗中的“异”和“倍”。4.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登上山顶后你会说什么?5.自由发言说整首诗的诗意。三、再读悟情。1.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的

10、情感。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自读古诗,回顾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3.背诵古诗。四、布置作业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诗,了解传统节日。课后收集古诗,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0.纸的发明课题纸的发明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教学时,我先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纸的发明过程及每个过程的缺点,最后展示了纸的发明对全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熟读课文,

1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增删一、谈话导入,揭示课文。1.教师拿出课本和各种作业本,提问:这是用什么做的?2.小结,揭题。这一张张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3.板书课题。1.学生交流回答:课本、作业本是用纸做的。2.小组讨论交流对纸的了解。3.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2.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学生认读词语。3.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注意“携、累”的读音。2.

12、掌握多音字“累”和“鲜”。3.认读词语。4.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三、自主探究2、3自然段。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2.再读第2、3自然段,说说这些文字记录方式的缺点。3.与我们现在用的纸张进行比较。板书:竹片、木头笨重1.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或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并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再后来,把字写在蚕丝织成的帛上。西汉时代,用麻造纸。2.小组讨论交流这些书、纸的缺点。四、总结巩固。钟)1.课件出示书和纸的发展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复述。2.布置课堂作业。1.通过课件直

13、观感受祖先记录文字的艰难和纸的发展过程,并复述这一演变过程。2.书写生字、词语。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2.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增删一、品读第4自然段。(用时:20分钟)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3.根据原文,思考交流: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1.自由读第4自然段,了解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及其发明的纸的优点,小组交流讨论。材料:树皮、麻头、稻草、破布过程:剪碎(切断)、浸、捣乱、捞、晒优

14、点: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轻便好用2.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3.抓住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回答问题。二、了解发明意义。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内容。2.联系第一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之大。1.纸的发明意义重大:传到朝鲜、日本;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影响了全世界。2.自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的伟大意义。三、拓展延伸。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纸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3.作业: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的三大发明。1.交流纸给我们带来的便利。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题,深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3.收集资料了解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1.赵州桥课题赵州桥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生活在现代的三年级学生,关于古桥的认识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