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教育哲学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64807675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教育哲学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马克思教育哲学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马克思教育哲学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教育哲学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教育哲学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教育哲学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素质教育这个词语我们并不陌生,但到底什么是 素质教育,怎样落实素质教育,仍然是教育工作者研究并践行的方向和重点。多数情况下, 人们将素质教育看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价值取向,或者干脆认为是对应试教育弊端 行为的一种拨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但问题 是,培养出的人才在素质、心理、意志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不适应性。在此国情 下,素质教育不能再流于形式化和口号中。素质教育关乎国民的素质,国家的昌盛,是国计, 更是民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国民的共识,也是教育的良心,这种共识和良心要求我们要

2、遵从 人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对教育的论述并不多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阐述的人的本 质理论、个人全面发展理论无疑是科学教育观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学的方法论和根本原理。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代,高校的素质教育更加复杂多变,深刻领会马克思教育哲学对当代教 育具有现实意义。一、马克思教育哲学的人本理论马克思教育哲学的根本是以人为本,从人的主体性、社会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 阐述现实的人的教育思想。这和以往的哲学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不是把人看作主观意识的产 物,也不是空谈教育理念,而是以现实生活中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为出发点来揭示教育 的本质。(一)教育要立足于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

3、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 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 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從这句话可 以看出,马克思十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客观存在的客观世界不可避免地在人身上留有印记,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但人作为有思想的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马克思所说的把 人的世界还给人,把人的关系也还给人,其实就是要在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时候坚持以人 为本。教育是人类特殊的一类实践活动,不论教育者处在何种环境之中都能通过人的能动性、 创造性来获取一定的改变,教育者自身也能通过这种主观能动性获

4、得自身的成长改善。2倘 若教育脱离了现实的人,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二)教育要植根于人的社会生活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 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集体、 社会而单独发展。在马克思之前的一些错误的教育论,错就错在把人看成是生物的人,人的 活动仅仅是感官的经验活动而已,没有从人的社会性中把握教育。人的现实生活是教育的前 提条件,反之,教育必须植根于人的生活世界中。马克思的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以培养有 实践力的人为目的,开展的教育活动实际就是人的活动。人们渴求知识,在这种社会需要下, 教育应运而

5、生。它作为人类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复杂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发展。 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本质内涵是人的社会性,它构成了马克思教育哲学的精髓。只有理解教育 是在社会关系中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之于人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树立教育对于社会各阶层人的正向力量。(三)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教育哲学中始终贯穿着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线。马克思从人的 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 性。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的畸形发展,以至于人的异化,必须通过提高生产力、消灭剥削阶 级,让人们可以广泛地享受丰富的物质财富,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是对人的

6、教 育。科技类教育有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文学类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社会教育 有助于形成全世界范围的交往。马克思重视教育是希望可以借助教育改变人的异化,摆脱人 的片面发展。唯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终结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弊病。二、高校素质教育的践行方向(一)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高校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交给学生知识,而是要给学生指引方向和传授方法。以学生 为本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教学形式最大的 危害是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高校不能再把学生当作没有思 想的空容器,任凭教师往里面装所谓的知识。大学的课堂教学应以教

7、师教方法、教思考、教 探索为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给学生正确获取知识的方法远比教给学生一两 个知识点让学生更受用。教师在教方法的同时,应教给学生思维方式,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 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敢说敢想的探索精神,这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更有 现实意义。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 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4教育的本质是发现人、引导人和培育人。在马克思教育哲 学的指导下,高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努力倡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激发和调动他们的 自

8、觉能动力和积极性。5(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知识转型期, 高校的教育活动除应重视人的主体性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创造一个与世界先 进文化接轨的良好学术氛围。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学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 他们要么动手能力很差,要么胸无大志、自私自利,很难融入大集体中,也无法适应社会对 高层次人才的要求。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构建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有机会投身到社会 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社会中锻炼自己。教育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手段是外因, 而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其作为人的社会本质,从而自觉主

9、动地将自己融入 社会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6高校 素质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使命和责任,不至于在复杂的社 会环境中受到不良社会行为的腐蚀,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三)关注学生的实践性马克思认为,想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应该融 入现实生活中,其终极目标不单是为了丰富劳动成果,而且希望人们为了劳动而劳动,使得 劳动成为人的自觉意识和基本需要。人们通过劳动改造客观世界,也通过劳动改造各自的主 观世界。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增强学生的适应和

10、改造社会的能力。高校作为教育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仅进行单纯的知识 领域的灌输是不行的,应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实习活动,让学生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机 会,以便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可靠性,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学会将学校所学的 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融合。就学生本人而言,职业的选择也应在实践中找到明确的答案。这样, 经过实践检验和磨炼,个人才有可能在现实中找到发展点,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最终实 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四)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我国的教育历程中曾经有过一段压制个人自由发展的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丧失了 主体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大力倡导的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11、不是 仅仅突显人的个性化教育,而是要将个性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结合起来。实际上这两者并不 矛盾,社会需要维护独立存在的个人的发展自由和应有的权利尊严,但是个人的发展如果没 有社会生活作为基础条件,就无从谈起。只有融入社会中的人才能有所作为。马克思教育哲 学强调人的主动性,也强调主动性发挥的正确方向。7高校的素质教育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 要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还能收获与周围人与事的和谐关 系。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关系,并自觉维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历史阶段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教育的内容是不同的,但是不论内容如何调整变化, 教育的目标和职责不会改变。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时时反 思自己,不断思考在社会中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在反思中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教育的功能定位是培养人创造历史的自觉性和能力,在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主体性。总之,马克思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的主体性、社会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高校素质教育应以此为纲,在教学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外文娱和实习活动中注重培 养学生的社会性和实践能力,使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與自然的 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