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4670220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同李辉柄先生商榷(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的一句名言, 也是学者在研究课题时经常采用的治学方法之一。然而,读 宋代官窑瓷器后让人感到,李辉柄先生对“汝窑即汴京官 窑”的假设,大胆方面过了头离了谱,而求证方面则显得十分 草率。因此,对宋代官窑瓷器所作的结论,让人觉得费解。 请看其文章最末部分的结语:宫中传世并保存至今的宋代“官 窑”瓷器,其窑口可分为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两类;北宋官窑 包括官汝窑、官钧窑;南宋官窑有修内司窑与郊坛窑,凡四 种。现在,北宋汝窑、钧窑及南宋郊坛窑遗址已经发现并进 行了发掘。所谓的“汴京官窑”既不见文献记载,其地域又不 具备

2、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而实为乌有。修内司官窑的存在 应是历史事实,宫中收藏的“传世哥窑”瓷器实为修内司官窑 瓷器;龙泉大窑、溪口等处遗址的发掘,证明了文献中的“哥 窑”就是“龙泉哥窑”;“传世官窑”瓷器也就是郊坛官窑瓷器。 汝窑是北宋后期建立的第一个“官窑”。据笔衡的“本朝以 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的记载,证明 北宋后期宫中曾先命汝州烧制贡瓷,而后自置官窑烧造,即 所谓的官汝窑。不难看出,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 其名称及所对应的窑口,在宋代官窑瓷器一书中,有了 新的落定:哥窑瓷,一部分划入修内司窑,一部分归入龙泉 哥窑;不幸的是“北宋官窑”,宋代文献上明明有“京师自置窑

3、 烧造”记载,却被李辉柄先生以“既不见文献记载,其地域又 不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而实为乌有”,一笔勾销,取而 代之是距离京师有二、三百公里地的宝丰清凉寺汝窑。宋代官窑瓷器出版于1993年。有关李先生上述的两宋 官窑论断,学术界持怎样的看法? 1995年由国家文物局主 编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经耿宝昌、叶佩兰、 白云哲等57位专家集体审定的“官窑”名词解释为:宋代著名 瓷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宣和至政和年间,朝廷 在汴京自置瓷窑,专烧宫廷用瓷,称为北宋官窑。北宋灭亡, 高宗南渡后在杭州置窑于修内司,名为内窑,又称“修内司窑”。 后在郊坛下立新窑,名“郊坛下窑”。“修内司窑”在杭

4、州凤凰山 下,“郊坛下窑”在杭州乌龟山下。此两窑统称南宋官窑。汴 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及杭州修内司窑的窑址至今均未发现。 1998年由冯先铭等编纂的中国古陶瓷图典,在窑口“汴京 官窑”条目中称: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南北之分,北 宋后期所设官窑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宋顾文荐负 暄杂录有“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记载。以 后明、清文献多因袭此说。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 官窑。北宋汴京官窑,按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 的观点,窑址在今开封地下,目前未曾发掘,无法取证。但 从传世品来看,此窑是继汝窑之后为宫廷制御用瓷器的窑口, 器物形制与烧制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官窑器形多

5、仿古, 釉色为粉青、月白色,釉质晶莹润泽,釉面开片纹,有文献 上所描述的紫口铁足特征,底部有支烧痕。另一观点认为北 宋官窑不存在,汝窑即北宋的官窑,这也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本文注:据该图典后记介绍,“窑口”条目撰写者为冯小 琦、李辉柄、于文荣三人由此获悉,绝大多数专家对“北宋后 期所设官窑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的见解仍是明确的, 此观点依旧为陶瓷界所公认。尽管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中, 把另一“认为北宋官窑不存在,汝窑即北宋的官窑”的观点也 作了反映,尽管这“另一观点”事实上是少部分人的看法,甚 或是因李先生参与了此条目的撰写缘故。但科学探讨总要有 一个过程,对有争议的问题不回避,并摆出来,符合

6、学术讨 论的公平原则。倘若,李先生仅仅在其宋代官窑瓷器一书中立异,即使 论点难以成立,即使把学术上流行的“宋代官窑三分法”,再 作分解,变成“四分法”(如先生结语中的“凡四种”),别人一 般没必要说三道四。因为,书中反映的只是作者个人见解, 并不能代表学术界。从学术争鸣角度讲,这类书籍多多益善, 可开拓大家思路。何况学术领域里有不少成就,系来自质疑 中的发现。但是,如此“标新”的观点,要想代表集体研究成 果,并在起示范作用的陶瓷专著上成为公论,就应当用事实 让同行们认可。可是,在2000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全集第七卷上,李辉柄先生凭借主编地位,就把这“另一观点”, 演变成当今学术界的唯一观点,使神

7、圣的学术尊严,受到了 不应有侵害。一篇妄断臆说的“总论”需要说明,15卷中国陶瓷全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是当今陶瓷专著中工程浩大、著录瓷器数量最多的一套书籍。 遗憾是在第七卷宋代部分,一篇名为宋代北方瓷业的发展 及其主要成就的“总论”,以撰写者的主观偏见,封杀了学 术界主流观点,又武断地将北宋汴京官窑逐出中国陶瓷全 集,从而歪曲了中国陶瓷发展史。在此篇“总论”中,撰写者 可以凭自己主观愿望,随意变换事物界限,把贡御性质的汝 窑提升为性质截然不同的专置官窑。既然如此,对同样具有 贡御性质的定窑、耀卅窑、景德镇窑,为什么不一视同仁; 在此篇“总论”中,撰写者可以无视文献记载确切,实物流传 有

8、序的事实,以“无窑址印证”为由扼杀北宋官窑。既然如此, 对同样难以辨明窑口所在地的哥窑,为什么不一视同仁;在 此篇“总论”中,撰写者可以因“我认为京师应理解为泛指朝 廷因此,京师应是朝廷的代名词,非指地名”的个人臆想, 曲解古文献本义、指鹿为马。既然如此,对曾被北宋朝廷长 期垄断的越窑,为什么不一视同仁。李辉柄先生上述不合逻辑的论断,出现在皇皇巨著中,又发 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宋代部分,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失误。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没有汴京官窑?院外人士只好以李辉柄 先生之言为是了。可是,按中国古陶瓷图典“汴京官窑” 条目“从传世品来看,此窑是继汝窑之后为宫廷制御用瓷器的 窑口,器物形制与

9、烧制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字意识读,北 京故宫本是该有的,则现在却不见了。所幸台北故宫有清宫 旧藏的汴京官窑青瓷25件及南宋官窑青瓷110件,已于 1989年都见诸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的宋官窑特展图 录,这些的两宋官窑器物(图1至图12),它们不会因为李 先生的个人观点,便随随便便改了姓;更不会因了李先生的 理论,就被逐出历史舞台。李先生否定汴京官窑的论断,引起古陶瓷界舆论的哗然。现 摘取著名古陶瓷学家叶喆民先生发表于2002年2月26日中 国文物报上的一段文字,以便与读者一齐进行辨析。此文的 标题为河南窑址考察记略众说纷纭的宋代御用青瓷器 官窑:最近更有人进而解释“京师”一词并非地点,而是“

10、朝廷”,断定 “北宋官窑即是汝窑”。然而,细读坦斋笔衡全文,则在“政 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句前,还有“遂命汝州造 青瓷器”一语,不可忽略。首先,照一般对京师”一词的理解, 多是指地点而言,即首都的旧称。按公羊传桓公九年的 解释:“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 这一首都的代称沿用已久,人所共知。至于它和朝廷能否视 为同义词,则未见有先例可援。既然前文所述的“京师”和“汝 州”同属地方名称,前后呼应,而且“自置”与“遂命”含义也不 相等,假使“汝窑即是官窑”,则何必费此周折而既自置又敕 命?况且宋人文献如陆游老学庵笔记也有“故都时定器不 入禁中,唯用汝器”之说,何

11、不直接指名为“官器”?即使在明 人笔记内,也多有将此二窑相对评比之论。例如信誉卓著的 曹昭格古要论也曾具体说明:“官窑器色好者与汝窑 相类”。王世懋窥天外乘则加以品评说:“宋时以汝州为 第一,而京师自置窑次之”。由此观之,在宋、明人心目中, 官窑和汝窑乃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窑器。试想,岂有明人不懂 宋人词语,反不如今日外人之善解中国古文之理?何况那些 南宋学者对北宋往事的回忆实录,总与千年以后的妄断臆测 有着霄壤之别。在对河南窑址考察过程中,我还曾两次到过 传为“旧官”即北宋官窑窑址所在的汴京(开封市)。坦斋笔 衡记载“京师自置窑烧造”,这京师当是指的北宋首都汴梁, 而多年来传说官窑即设在宫廷内。

12、这种设置证诸南宋宫廷设 有“修内司”,清代宫廷也设有“造办处”,兼司烧造御用瓷器之 事,原不足奇。显而易见,由于缺乏相应的古汉语知识,李辉柄先生对古籍 字义的理解,便同宋人词语原义大相径庭。由此得出、并写 在中国陶瓷全集上的“官汝窑即是北宋官窑,亦即是汴京 官窑”结论,也就同历史真相南辕北辙得无边无际了。李先 生发现,京广铁路以东,历史上缺少唐、宋时期的古窑遗址, 他认为,这是缺乏烧瓷原料的表现。进而推断,位于京广铁 路以东的开封,同样因“没有烧瓷的主要原料瓷土及其所用的 燃料(木柴与煤)等自然条件,是无法建窑烧瓷的”。专此, 先生绘制了两张图,一张为河南省煤系露头示意图;一张是 标有京广铁路

13、的古陶瓷窑分布图,并于宋代官窑瓷器一 书中演绎成结论。又以此为研究成果,在中国陶瓷全集 第七卷的“总论”上断言:“从河南全省的古代瓷窑的分布情况 来看,各个时期瓷窑遗址绝大部分集中在今京广铁路以西, 北起太行山麓的鹤壁、焦作,南到伏牛山东麓的平顶山广大 地区。而铁路以东几乎没有古瓷窑的遗存。古汴京(开封), 地处京广铁路以东,因此它不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 先生的上述三段论,在汴梁官窑遗址不易或见情况下,让“北 宋官窑不存在”之说,似乎有了证据。然而,先生的此项立论, 漏洞太大。姑且不说铁轨两侧各百多公里地域处的瓷土原矿 带,是否真有天壤之别?单就推理而言,先生的论述已经不 合逻辑。因为,

14、“宋五大名窑,河南占三”,各时期古窑又无 数,汴梁起码该有“天势地利人和”之便利才对。再说,京师 当时制作的是“经济上不惜工本”的“御用瓷”货什么就随随便 便没有了瓷土与燃料。无独有偶,亦属我国唐、宋古窑遗址集中地之一的湖南,有一座近百年才红火起来的名窑。醴陵,地处湖南省东部,不 但地理方位,就连周边古窑分布及铁轨走向,都与开封在河 南所处状况雷同。这座现在被众人誉为“红色官窑”的醴陵窑, 据1948年出版的醴陵县志记载,该处的制瓷,始于清 代雍正年间。“初期生产粗瓷,本世纪初始生产细瓷,并创造 釉下五彩新工艺,产品几次参加国内外赛会均获奖”(汪庆正 主编简明陶瓷词典)。醴陵窑“不可斗量”的建

15、树,对先生 之“没有古瓷窑的遗存它不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论断, 该是极有力的批驳。先生此说的不科学还在于,中国从来没 有达到过“全民烧瓷”地步。烧与不烧,通常由地方视产业需 要而定,未必同“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相关。先生借铁路“以西”、“以东”论英雄,说明先生对“专置官窑”的 认识,对瓷器烧造是门艺术的认识,大抵是模糊的。所以, 先生对宋徽宗在京师建“艮岳”时所表现出的个人意志及其在 瓷器方面的天赋,会置若罔闻,就连汴梁同宝丰都位于黄河 中下游地带的如此显见事实,也视而不见。因此,漏缺开封 地名的煤系图和标有现代铁轨的古窑图,先生应当重画。最 好是读熟了清明上河图后再画。出自北宋张择端

16、之手的 清明上河图,由于作者居住汴梁,加之描绘细腻,乃把 徽宗时代的京师风貌尽收眼底。鉴于此,清明上河图上 繁华似锦的都城景象和550余人物的勃勃朝气,倒是一份可 以说明古开封生态环境良好和百姓不愁“木柴与煤”的真凭实据,更是一份可用来探讨“京师自置窑”乃系水到渠成并无任 何不可的历史佐证。据图还可推断,莫说北宋官窑“时烧时停”, 就是后代各朝烧窑不止、烧造至今,亦不大会出现瓷土或“木 柴与煤”之短缺。持这种看法,兴许为许多专家的共识,所以, 叶喆民先生在河南窑址考察记略一文中,特意提及上世 纪80年代的一次盛会:“例如1984年6月,开封工艺美术 公司就曾仿制过一批北宋官窑瓷器,并且举办了仿北宋官 窑青瓷鉴定会。我在应邀出席期间,曾伴浙江美术学院邓白 教授、南京博物院宋伯胤院长、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郭演仪研 究员等人,抽闲到附近几处名胜古迹作片刻之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