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6452221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一节米德的生平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 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 )的 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还有一个姐姐。父亲是奥伯林神学院教授,1879年,米德16岁即考入其父所在的奥伯林神学院,1883年获文 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对文学及历史也有兴趣。因为父亲在1881年 早逝,米德读完大学后便任小学教师,但任期仅4个月,因为他将课堂上扰乱纪律的学生开除。1883 1887年夏

2、,任铁路勘探工和家 庭教师糊口。1887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帕尔默(George H.Palmer, 1842 1933)和罗伊斯(Josiah Royce , 1855 1916), 他也学习心理学、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及法语。有趣的是,虽然当 时W.詹姆斯当时也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且米德还作为詹姆斯的孩子 的家庭教师住在他家里,但米德却未在他门下学习。1888年,米德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888年米德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 和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里,他受到W.冯特和G.S.霍尔的影响, 尤其是冯特的“姿式”(gesture )概念后来成了支撑符号互动论的 中心概念。在霍尔的推

3、荐下,1889年春米德又转到柏林大学继续生理心理学的学习。1891年10月,他和朋友的妹妹海伦(Helen Castles )在柏林结婚。1891年,密歇根大学邀请他任哲学和心理学 副教授,以代替因到德国弗莱堡攻读博士而离开的塔夫斯(james hayden tufts ,1862 1942),此后米德没有继续自己的博士学位。米德和海伦的儿子出生于1892年,后来他成为一名医生,并和塔夫 斯的女儿结婚。从1891年秋到1894年春,米德一直在密歇根大学 执教,在这里,他结识了 C.库利和J.杜威,并和后者成为好友。1894 年,杜威经塔夫斯推荐出任新成立的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主任,受杜威的邀请,米

4、德也来到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助理教授。1902年升任副教授,1907年任教授直至去世。米德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构建了他的理论体系。在其著作中,我们 可以看到实用主义、进化论和行为主义思想的影子。在哲学上,米德的基本倾向与皮尔士、詹姆士、杜威等实用主义者一致。 詹姆士的机 能主义趋向及其在哲学上的运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工具主义 和试验探索的方法,都为他所接受,此外,他还接受了柏格森和怀海特的倏忽概念和过程概念。 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即他人的态度充当了镜子的作用,通过他人可以看见并评价自己,自我的 发展就是对于他人的客观评价的反映也被米德吸收并融入了他的“角色扮演”概念中。在自然科学方面,达尔文

5、进化论以及爱因 斯坦的相对论对米德影响很大,尤其是前者。达尔文认为,我们必须在 不求助于自然解释的情况下理解世界。他还认为人是一种动物,是社会进化的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是进化的产物,具有独特性,具有推 理的能力,能用符号和他人交流。 在心理学上 ,米德在冯特的关于手势 是语言交际的基础的思想上形成了他的语言概念 , 认为语言的原始形 态就是手势。此外 ,受华生行为主 义的影响, 米德认为,要理解人就必 须研究人的行为。在芝加哥大学期间,米德受到机能主义运动和早行为主义理论的 影响,从而涉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自我理论,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 自我理论家之一。米德生前从未出版过著作,米德去世后,

6、他的学生 把他的讲稿和文稿编成 4 卷文集: 当代哲学、心灵,自我及 社会、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和行动哲学。第二节 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米德首先是一个社会思想家, 他最感兴趣的是社会问题。 他认为 社会高于个人。 因此他对研究个人机体与他所从属的社会集团的关系 这个老问题采取了新的见解。 他主张,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便是分析 个人机体的行为, 这种行为并不是孤立地加以考 察的,而是在每一个 具体场合都作为某种社会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出现 。因此,米德把 他自己的观点称为“社会行为主义”。社会行为主义是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立场。 米德认为,人, 不仅仅是动物中的一种,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 在

7、于有意识地组织 经验。他主张从较广泛的社 会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个人机体 的行为乃是某种社会行动的一个 组成部分,社会行动要作为整体过程 来理解,而不能理解成个别特殊刺 激和反应的累加 。米德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 说他的“社会行为主义”不同于华生 的行为主义, 决不否定意识是人的经验的内在方面, 不否定心理现象 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它只是否定意识的实体性质, 不承认内省有重 大的认识作用。他主张对心理是现象 ( 意识)的发展及其在人的行为中 所起的作用进行客观的研究。米德认为, 不应当用意识的术语来说明人的行为、 行动,而是要 以行为、 行动的术语对意识作出唯一科学的说服。 所以他强

8、调社会心 理学所要解决的一个任务, 就是要说明意识的发生过程, 从而也就是 要说明人“自身或“自我 (the Self) ”怎样在人的行为内部和 从人的行为中出现。( 一) “自我”的发生 在米德看来,个体有机体,包括人的有机体在内,决不能与“自 己”混为一谈。 人的有机体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而人的神经生理结构 不过是“自己出现的一个条件。 只有当人的个体成为他自身的客 体,成为所谓主体一客体时, 自己才能出现。 同时,只有在开始把自 己作为客体来对待时, 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个性、“自身”或“自 己”。 没有对待自己的这种无个性的、客观的态度,就不可能有人的 任何理性行为, “否则 ,可能

9、有意识,却不可能有自己意 识”。但是, 人之成为自身的客体, 唯有在他开始像别人对待他那样来对待自己的 时候,即当他了解、领会并再现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的时候。这就是 说,自己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 “如果我们希望有我们本身的自己, 中。”换句话说,个人将自身置于他人的地位,开始起他人的作用。 当个人采取了任何一个他人或一个“概括化 ( 一般化 )的他人的 立场时, 这一过程便告结束。 “实际上,只有当他在一定意义上将各 种角色(他以这些角色的身分与自己打交道)的立场结合起来时,他 才能获得个性的统一。” 总之,自己不是单个有机体的个人所有物,而完全是社会性的, 自己只可能存在于社会和人的交际过

10、程中。那么就必须有其他的自己自己只存在于同他自己的关系之(二)自己的特殊交际手段手势和语言 自己是运用特殊的手段, 即语言符号进行交际的。因此,语言对 自己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米德认为, 口头的有声语言是进化的产 物,为了理解语言,必须探讨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原始形态。米德同 意冯特的思想, 认为语言的原始形态便是手势。 他们之间看法上不同 的地方是:冯特和达尔文一样,把手势看成情感的外在表现;米德则 认为手势是行为的要素, 即行动或动作的开始阶 段。在这个阶段真正 的语言还不存在, 因为手势还没有社会约定的意义。 当一个人开始对 自己的手势作出与别人同样的反应时,手势便具有社会约定的意义

11、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意识到他的手势会起什么反应,能够对手势作 出解释,换句话说,他了解手势的意义, 并为了一定的意图而利用它。 要做到这一点, 只有在特殊类型的手势 ,即有声手势或词语出现并得 到广泛使用之后, 才有可能。 词语比其他各种手势优越之处, 在于词 语对一切人,包括说出这些词语的那个人在内,都发生 同样的反应。 由此可见,一方面个人像 别人那样对待自己, 即成为自己的客体; 另 一方面,明确的意义开始与有声手势或词语相结合。(三)意义的理解理论米德所提出的意义的理解理论,在他活动的 25 年间,不断发生 变化。事实上, 他的意义观的实质, 总是通过行为主义的术语表达出 来,而且完全

12、符合实用主义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意义在于某一客体、 手势等在它所针对的人, 以及在作出该手势的人身上所引起的那些反 应( “实际后果” ) ,或者是在于作出这种反应的准备 ( 姿态) ,在于 “以手势所要求的方式行动的准备”。“意义乃是姿态 (attitude 、 态度) 的意识。” 米德曾经强调,意义不是主观的东西,因而不 应当在个人的心理中寻求意义之 所在。意义属于社会过程, 它是“某 种客观上现有的东西的发展,是社会行 动一些特定阶段之间的关 系”。意义在其展开的形式中,以三个条件为前提:特定个人所作出 的手势;社会行动 ( 即一个人作用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 ) 的后果, 手势在该社会

13、行动中是初级阶段并且是它的象征; 另一有机体对该手 势的反应, 这种反应是估计到上述意料中的行动后果的。 虽然手势的 意义最初与具体个人的某一具体反应有关, 但是它就基本性而言是社 会的,因而显示着普遍化的倾向。“有意义的手势或符号,为了具有 含义,总是要求有该手势或符号得以产生的社会经验过程和社会行为 过程”, 即要求有一个范围, “在该范围内,这些手势或符号对于特 定集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同样的、 或者说共同的意义, 而不论他们是运用这些符号与他人交际, 还是作为他人的符号的接受者而对之作出反 应”。另一方面, 米德指出, 对符号意义的意识是自己形成中的决定性 环节。所以他说:“对意义的意识

14、, 与自己意识有密切的联系。” 他还认为, 这种有意义的符号在为人类带来自我意识之际, 也为人类 社团随带来了语言成分。 正是通过语言, 作为人类才能充分掌握思想 的智能。通过和他人的姿势交流。 大至人类的文化发展,小至具体的 个人生活圈子,都出现了语言。正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的发展和使用, 它首先用于相互交流,之后用于内心思考(思维),以致我们就成了 现在这个独特物种。 人类动作的社会性和符号性最为重要。 这也就是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的来由。第三节 米德自我与符号互动论理论一、自我 概念的脉络最早明确提出 自我 概念的是心理学家詹姆斯( WilliamJameS。他认为”自我是指行内省功能的

15、心灵的一个组成部分,执 行这一功能的主体为 主我 ,其对象即客我 。后来,米德借用了他 的主我 客我这一对概念,但意义却有很大不同。 (这种自我 完全是个人化的,每个个体的自我是独立的,米德借用了这对概念, 把自我一分为二使之互相审视)库利 (Chares Horton Cooley )沿着 社会自我 的方向提出了 许多颇有见地的看法。 他指出, 我意味着自我感觉及其表现, 主要 指的是观点、目的、愿望、声明等而非物质的东西,也非躯体,这一 点不同于詹姆斯认为的自我可以分为生物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 我。自我是经验的,可以用曰常观察来证实和理解。同时,自我是一 个发展过程, 不是固定不变的,

16、而是像其他原始的感觉一样不断地演 变和改进。库利最著名的论断即 自我是一种镜中自我 ( looking-glass self ),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也即 想象他自己如何出现在他人的意识中的。 这种自我包括三部分: 对别 人眼里自己形象的想象; 对他人对这形象的判断的想象; 某种自我感 觉。库利镜中自我概念有几个要素: 第一、自我是放在社会环境 中的,源于同他人的交往,即具有社会性;第二,说到底, 自我 仍然是个人的感觉、 意识,是一种对他人观点态度的想象以及就此产 生的主观感觉。 这些都影响了米德的 自我 概念。(库利将自我放到 了社会互动中, 但这种存在于人与人互动的片段中,是简单化的,米 德仔细考察了自我如何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形成, 这一过程与人的社会 化过程是相结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