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原子的结构模型(解析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447479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 原子的结构模型(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3 原子的结构模型(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3 原子的结构模型(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3 原子的结构模型(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3 原子的结构模型(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3 原子的结构模型(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 原子的结构模型(解析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第 3 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a “ *l、(2019杭州初二章测)如图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其中为道尔顿原子模型,为近代量子力学原【解析】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1911年英国物 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 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蛰几 率说),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故选:A2、(2019浙

2、江初二期末)根据资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自从丹麦科学家玻尔建立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模型后,许多科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找到了核外电 子排布的许多规律。其中最基本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288”规律,即当一个原子核外有许多电子分层排布 时,先排第一层且最多排两个,再排第二层且最多排8 个最外层最多排 8 个电子。当最外层电子排满时,该原子(或离子)是最稳定的。一般,当其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时,这种原子易失 去电子成为阳离子,显示出金属性: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时,该原子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显如图所示为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则:(1) 根据该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确定该元素名称为,元素符号为;(2)

3、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填“得到”或“失去”) 3个电子而成为离子,显性(3) 该元素在分类上属于元素【答案】(1)氧 O (2)6 得到 阴 非金属 (3)非金属【解析】(1)质子数为8的原子是氧元素,氧元素的符号为0;(2)最外层为6个电子,根据题目信息知道 容易得到电子,称为阴离子,显非金属性(3)既然显非金属性,那就是非金属元素喽,故答案为:(1)氧 O (2)6 得到 阴 非金属 (3)非金属3、(2019 浙江初二期中)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离子,如图所示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 关系:i 结成r甲Bi1需扶电子F(1)甲是(2) 在氮气、水、汞、氯化钠、

4、铁,这五种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3) 二氧化碳是由(填具体粒子的名称,下同)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构成的【答案】 (1)原子 (2)汞、铁 氮气、水 (3)二氧化碳分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解析】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汞、铁是由原子构成的,氮气、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3)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答 案为:(1)原子 (2)汞、铁 氮气、水 (3)二氧化碳分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4、(2019浙江初二

5、期中)下表微粒中,是阳离子的,互为同位素的(填字母编号)组别质子中子电子a141414b263024c263026d141614答案】 B AD【解析】A.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原子;B.核内质子数=26核外电子数=24,是阳离子;C.核内质 子数=核外电子数,是原子;D.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原子;其中AD的核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 不同,互为同位素。故答案为:B AD5、(2019浙江初二期末)法国里昂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由四个中子组成的微粒,这种微粒被称为“四中子”, 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下列有关“四中子”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该微粒是一种

6、原子 B. 该微粒不显电性 C. 该微粒与普通中子互为同位素 D. 该微粒的质量数为2 【答案】 B【解析】A.该微粒只有中子,不是原子,故A错误;B.不显电性,因为只有中子,中子不带电,故B正 确;C.该微粒不是原子,同位素必须是原子,故C错误;D.1个质子的质量=1个中子的质量,微粒的质量 数为 4,故 D 错误。故答案为: B6、(2019白马湖中学初二期末)如图表示某物质微观形成过程。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 图示形成的物质化学式为,该物质由(填“分子”、“原子”、“离子”)构成(2) 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电子形成离子(3) 最终形成的化合物(填“显”或“不显”)电性,原因是【答

7、案】 (1)NaCl 离子 (2)得失 (3)不显 两种离子所带电荷相同电性相反【解析】(1)由图可以知道形成的物质为NaCl,该物质是离子构成(2)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3)两种离子 所带电荷相同电性相反。故答案为: (1)NaCl 离子 (2)得失 (3)不显 两种离子所带电荷相同电性相反7、(2019 全国初三开学考)核事故时往往泄漏出污染物(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 服 100 毫克(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请回答:(1) 放射性碘原子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

8、) 放射性的碘原子和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两者的关系是_.A.同种元素B.同种物质C.同种分子D.同种原子【答案】 (1)53 (2)A【解析】 (1)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一种原子的质子数为53,故其核内质 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为53; (2)A、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和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和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是两种不同的碘原 子,不是同种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C.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和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是两种不同的碘原 子,不是同种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和不具放射性

9、的碘原子,是两种不同的碘原 子,不是同种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1)53 (2)A.8、(2019 浙江初二期中)二十世纪初,为了研究物质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揭示了原子 内部的结构。发现了电子、中子和质子,如图所示是()A.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装置B.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C. 汤姆逊发现电子的实验装置 D.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装置【答案】A【解析】由图看出,放射源放出粒子,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产生散射现象,这是卢瑟福的粒 子散射实验装置。故答案为:A9、(2018浙江初二期末)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其中“”表示质子或电子,“ ”表示中子,则

10、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为氢、氦、锂的原子B. 互为同位素C. 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离子D. 具有相同的相对原子质量答案】 B【解析】从图示知、中的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且都等于1,可知代表的微粒分别为1“、2“、 互为同位素。故答案为: B.10、(2019白马湖中学初二期中)核外电子数相同,核内质子数不同的两种粒子,它们不可能是()A. 一种元素的原子和另一种元素的离子B. 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C. 一个物质的分子和离子D. 两种不同元素的离子【答案】 B【解析】A. 种元素的原子和另一种元素的离子,符合不同质子数、相同电子数的两种粒子,故A正确;B. 同一元素,质子数就一定相同,不可

11、能是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故B错误;C. 一个物质的分子和离 子,如铁和铁离子,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故C正确;D.不同元素的离子,如Na+和Mg2+,都是 离子,而且质子数不同,而电子数相同,故D正确。故答案为:B11、 (2019浙江初二)一个铝原子中共有40个粒子,其中14个粒子不带电,那么这个铝原子的质子数为,核外电子数为【答案】13 13 【解析】铝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一个铝原子中共有 40个粒子,其中 14个粒子不带电,则中子数为14;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内质子数 =(40-14)一2=13,则铝原

12、子的质子数为13,核外电子数为13。故答案为:131312、(2019龙山中学初二期末)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 “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 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1) 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 tor)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 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 的观点。1811 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1897 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

13、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中的观点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2) 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彳。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答案】(1)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核 (2)推理 模型【解析】(1)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这是根据 原子的构成考虑的; 1911

14、 年,声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 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 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故答案为: (1)原子不 可再分 原子核 (2)推理 模型13、(2019 浙江初二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803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 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a粒子(a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 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7

15、9,相对原子质量为 197,一般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和), 发现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 甚至有极少数的a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用厲粒子斋击金霜(1) 有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 方向。(2) 大多数a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 (3) 极少数a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 (4) 按现在对原子、分子的认识,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用下划线划出,并在 下方加以改正。(5) 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中子数为(6) 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 (选填序号)a.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b.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c. 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