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消防安全培训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64430526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消防安全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义务消防安全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义务消防安全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义务消防安全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义务消防安全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务消防安全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消防安全培训(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消防员安全培训一、义务消防员的职责和要求1、义务消防员应选派年青力壮,责任心强的员工组成,其任务是宣传各项消防法规,讲解消防知识,遇突发火灾时,迅速出击,及时扑救 。2、义务消防员的基本要求( 1)义务消防员应学习和掌握消防常识及各项消防法规。( 2)义务消防员应达到“三懂、三会、三能” 。“三懂”:懂本岗位火灾的危险性,懂防火措施,懂火灾扑救方法;“三会”:会使用各种消防器材,会处理火险隐患,会报警;“三能”:能自觉遵守消防规章制度,能及时发现火险隐患,能有效扑救初起火灾;( 3)义务消防员要熟悉消防设备、 器材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方法。二、火灾的基本知识1、基本概念火灾定义 : 在时间或空

2、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消防 : 消- 灭火也 ,防- 预防火灾的发生 . 清末从日本传来我国的外来语。2、燃烧的基本条件(三要素):a. 可燃物质 ;b. 助燃物 - 氧或氧化剂 ;c. 一定的温度 - 物质燃烧的温度。3、火灾的类型主要是依据可燃物的燃烧特征来区分A类火灾指由木材、棉、毛、麻、纸等碳固体可燃物燃烧引发的火灾。B 类火灾指由汽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醚、丙酮等甲、乙、丙类液体燃烧引发的火灾。C类火灾指由煤气、天然气、甲烷、丙烷、乙炔、氢气等可燃气体燃烧引发的火灾。D类火灾指由钾、钠、镁、钛、铝镁合金等可燃金属燃烧引发的火灾称。E类火灾(带电类火灾)指由带电体燃烧引发的

3、火灾。F 类火灾指烹饪器具内烹饪物火灾,如动植物油脂等。4、灭火的基本方法(1)冷却法: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 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当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该物的燃点以下时, 燃烧就停止了。 冷却法是灭火的主要方法,主要用水和二氧化碳冷却降温。(2)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冲淡空气, 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当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 30-35%时, 就能使燃烧中止。(3)隔离法:将着火的地方或物体与其周围的可燃物隔离或移开,燃烧就会因为缺少可燃物而停止。(4)化学抑制法:这种方法是用让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使游离基链锁(俗称“燃烧链”)反应中断,达到灭火

4、目的。5、消防器材的使用( 1)二氧化碳灭火器( SA/TW&CP/BA目前常用的)适用于扑灭精密仪器和一般电气火灾,可燃液体火灾。( 2)泡沫灭火器适用于扑灭脂类、石油类等B 类火灾及木材类等A 类火灾。( 3)干粉灭火器( SA/TW&CP/BA目前常用的)适用于扑灭固体、可燃液体、可燃气体、以及带电设备火灾。6、项目部消防设备手持式灭火器、手推式灭火器、消防栓、应急沙池等。7、消防器材使用(1)灭火器的使用左手紧握鸭舌把, 右手把拉环迅速抽出, 随即右手拿起喷嘴做好准备灭火的动作;左手将灭火器提起后用力向下压把手,右手拿起喷嘴对准火源进行喷洒;人站在火势之上风处灭火,从着火区域边缘开始渐

5、进灭火。( 2)消防栓的使用消防栓的特点不能用于补救与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引起的火灾, 以及高压电器设备和档案、资料等引起的火灾。消火栓的水带或软管长度为 20 米,有效射程为 10 米以内。消防栓在使用之前需确认被灭火体是不带电的。 启用消防水带需两人操作,将存放消防栓的仓门打开,将水袋取出,平放打开,将阀头接在水袋上,对准火源,双手托起阀头,打开水阀,进行灭火。在只有一人的情况下, 可以开启消火栓内的消防软盘管, 先打开总阀,然后拖动软管,最后打开水枪头开关。三、火灾应急处理1、组织疏散及救援( 1)如果火势不大,而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的威胁,周围也有足够的消防器材,应该奋力将小火控制、扑

6、灭,不要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 2)如果火势无法控制,拨打火警 119;( 3)组织员工进行疏散:( 4)告知员工不要惊慌奔跑;( 5)组织员工按顺序走出安全出口,不要在疏散通道口拥挤;( 6)在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参与救火;( 7)如有人员被火围困, 要立即组织抢救, 应坚持救人为第一原则;但是如果没有把握,请不要贸然行事,否则会造成更大的牺牲。2、报警流程( 1)报警的内容发生火灾单位名称;起火地点的详细地址;起火物质种类;火势情况;报警人姓名及联系方式。 (并在路口接应)( 2)火警报警电话 :119( 3)严禁谎报火警(消防法第 47 条:阻拦报火警或者谎报火警的 ,处警告、罚款或10

7、 日以下拘留)3、组织灭火在消防队到来之前,应该做什么:( 1)根据不同的起火物质,选择合理的灭火用具,采用正确有效的灭火方法;( 2)断开电源 ;( 3)转移易燃易爆物品和贵重物品,切断火焰蔓延的通路 ;( 4)如果不能移动的,要集中水源均匀冷却外壁 ;( 5)为消防车的到来清理通道。4、逃生方法( 1)逃生预演,临危不乱。( 2)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3)通道出口,畅通无阻 。楼梯、通道、安全出口等是火灾发生时最重要的逃生之路,应保证畅通无阻,切不可堆放杂物或设闸上锁,以便紧急时能安全迅速地通过。(4)扑灭小火,惠及他人。当发生火灾时, 如果发现火势并不大, 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当

8、周围有足够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应奋力将小火控制、扑灭;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乱叫乱窜,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 ( 请记住:争分夺秒扑灭“初期火灾” 。)(5)保持镇静 , 明辨方向 , 迅速撤离。突遇火灾,面对浓烟和烈火,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冲乱窜。撤离时要注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 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 6)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7)简易防护,蒙鼻匍匐。逃生时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要防止烟雾中毒、预防窒

9、息。为了防止火场浓烟呛入,可采用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离的办法。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 贴近地面撤离是避免烟气吸入、 滤去毒气的最佳方法。穿过烟火封锁区,应配戴防毒面具、头盔、阻燃隔热服等护具,如果没有这些护具,那么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 ( 请记住:多件防护工具在手,总比赤手空拳好。 )( 8)善用通道,莫入电梯。发生火灾时, 要根据情况选择进入相对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 除可以利用楼梯外,还可以利用建筑物的阳台、窗台、天面屋顶等攀到周围的安全地点沿着落水管、 避雷线等建筑结构中凸出物滑下楼也可脱险。在高层建筑中,电梯的供电系统在火灾时随时会

10、断电或因热的作用电梯变形而使人被困在电梯内同时由于电梯井犹如贯通的烟囱般直通各楼层,巨毒的烟雾直接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因此,千万不要乘普通的电梯逃生。( 请记住:逃生的时候,乘电梯极危险。)(9)缓降逃生,滑绳自救。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床单、窗帘、衣服等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沿绳缓滑到下面楼层或地面;安全逃生。(请记住:胆大心细救命绳就在身边。)(10)避难场所,固守待援。假如用手摸房门已感到烫手, 此时一旦开门; 火焰与浓烟势必迎面扑来。逃生通道被切断且短时间内无人救援。这时候,可采取创造避难场所、固守待援的办法。首先应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用湿毛巾一湿布塞堵门缝或

11、用水浸湿棉被蒙上门窗然后不停用水淋透房间,防止烟火渗入,固守在房内,直到救援人员到达。(11)缓晃轻抛,寻求援助。被烟火围困暂时无法逃离的人员, 应尽量呆在阳台、 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近身的地方。 在白天,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衣物,或外抛轻型晃眼的东西; 在晚上即可以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者敲击东西,及时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引起救援者的注意。因为消防人员进入室内都是沿墙壁摸索行进所以在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应努力滚到墙边或门边,便于消防人员寻找、营救;此外,滚到墙边也可防止房屋结构塌落砸伤自己。 ( 请记住:充分暴露自己,才能争取有效拯救自己。 )(12)火已及身,切勿惊跑。火

12、场上的人如果发现身上着了火, 千万不可惊跑或用手拍打, 因为奔跑或拍打时会形成风势,加速氧气的补充,促旺火势。当身上衣服着火时,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能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喷灭火剂就更有效了。 (请记住:就地打滚虽狼狈,烈火焚身可免除。 )(13)跳楼有术,虽损求生。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消防队员准备好救生气垫并指挥跳楼时或楼层不高(一般 4 层以下),非跳楼即烧死的情况下, 才采取跳楼的方法。即使已没有任何退路, 若生命还未受到严重威胁, 也要冷静地等待消防人员的救援。跳楼也要讲技巧,跳楼时应尽量往救生气垫中部跳或选择有水池、软雨篷、草地等方向跳;如有可能,要尽量抱些棉被、沙发垫等松软物品或打开大雨伞跳下, 以减缓冲击力。 如果徒手跳楼一定要扒窗台或阳台使身体自然下垂跳下,以尽量降低垂直距离, 落地前要双手抱紧头部身体弯曲卷成一团,以减少伤害。跳楼虽可求生,但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要慎之又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