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说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64418717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说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说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说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说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说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说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说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1 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 2)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原因;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结果及失败原因;弄清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的形势及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异同。( 4)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及对中国改革的警示。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3、情感

2、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2)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 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引

3、起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 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 引言提出的问题是: 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 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1986 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

4、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 “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同志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一、赫鲁晓夫( 1953 1964 年执政) 改革: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表现: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粮食短缺;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统治政策,试图改革斯大林模式:如苏共“ 20 大”所作的“秘密报告” 。(

5、参见教材“历史纵横” )2、内容:( 1)农业改革:(重点)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改革: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 年 8 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3、评价:积极作用: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 1958 年农

6、业产值平均增长9 2%。到 60 年代初 , 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局限性: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 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 ,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二、勃列日涅夫( 1964 1982 年执政) 改革:1、内容:( 1)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浓缩为 :加强领导、扩大自主权、改善管理 )( 3)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2、结

7、果:(浓缩为: 前期有成效,后期背负担)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合作探究】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共同特点和失败原因共性特征:在指导思想上,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在内容上都重视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改革没有明显成效;在结果上,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苏联社会长期存在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失败的根本原因:仍然坚持产品经济观和批判“市场社会主义”,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经

8、济体制,只是在保留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因此,无法扭转苏联经济的颓势。三、戈尔巴乔夫( 1985 1991 年执政) 改革:1、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 年,苏联人均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面对困境,GNP为 3396 美元,不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2、内容:( 1)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

9、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经管代行管)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指导代指令)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企业承包或合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集体或国营变家庭)( 2)然后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对外调整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当今时代的判断, “新思维” 强调当今时代是各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依赖日益增长的时代。在这

10、个时代里, “国际社会各国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人类在进入把核能用于军事目的的核时代之后,便不再是永生的。”“一旦爆发核战争,一切生灵都将从地球上消失。”因此,必须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和平地生活,制定新的政治思维,“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已经过时了。” 要把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作为国际政治的基础,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关于阶级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问题,“新思维” 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戈尔巴乔夫认为,在对外政策中,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把阶级利益放在首位, 但在国际舞台上这些利益的尖锐冲突,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曾导致了武装冲突和战争。 现在随

11、着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出现,国际舞台上的阶级对抗有了客观的限度, 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出现全部毁灭的威胁。所以,苏联的对外政策方针应“由过去以阶级利益为主转变为现在以全世界人类利益为主”,新的政治思维需要承认各国人民和各个国家的利益,承认它们在国际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新思维强调两者之间在经济、 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竞赛是必然的。 且“这种竞赛能够并且应当控制在必须以合作为前提的和平竞赛范围内。哪一种制度好,应当由历史作出判断。”这就是“我们对新的世界哲学观念,对当代全人类原则和阶级原则的新辩证法的基本认识。”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新思维在强调了苏联在国际社会

12、政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的同时,也阐述了相互合作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合作的核心问题强调“要在完全自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整个政治关系体系。”强调对外关系的灵活性。 戈尔巴乔夫指出在对外政策中要采取多种办法选择不同的策略路线达到既定目标。 在外交谈判中不要为自己制造死胡同,也不要给对方制造死胡同,要善于迎合伙伴, 寻求接触点。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苏共采取的对外战略是以军控为中心的缓和战略,具体政策是继续与美国就裁军、消减核武器、限制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谈判,缓解苏美关系; 对西欧争取建立 “全欧大厦” ;对东欧实行纠偏、 不干涉政策; 对中国改善关系,实现关系正常化;调整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13、解决阿富汗、柬埔寨等问题。3、影响: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加上戈尔巴乔夫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经济体制改革受挫后, 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备课资料】苏联的解体1990 年 3 月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代会上,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当选为首任总统。随后,立陶宛宣布独立,1990 年,先后有 11 个加盟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 1991年 4 月,格鲁吉亚宣布独立。1991 年 3 月 17 日,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多

14、数公民主张保留联盟。8 月公布的新联盟条约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拥有本国领土内的全部主权,改国名为“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8 月 19 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 8 人组成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八一九” 事件,不到 3 天,就归于失败。此后,苏联形势急转直下。 2 月 3 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下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次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25日,苏共中央解散。在这种形势下,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 年 9 月,戈尔巴乔夫被迫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12 月 8 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署了一个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要求苏联停止存在, 宣称苏联的法律和其他一切准则在三国内不再适用。21 日,俄罗斯等11 个苏联前加盟共和国作为独立国家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25 日晚,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国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