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不应忽视的三种意识培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64396968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教学不应忽视的三种意识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体育教学不应忽视的三种意识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体育教学不应忽视的三种意识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体育教学不应忽视的三种意识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教学不应忽视的三种意识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不应忽视的三种意识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育教学不应忽视的三种意识培养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三基”教学 , 而且要充分利用体育独特的教学方式, 顺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 对学生进行多种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竞争意识的培养体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强烈的竞争性。 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惰性的社会, 缺乏竞争精神的个人也只是消极的个体。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 , 但又往往缺乏耐力 , 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 , 信心十足 , 斗志昂扬 , 但一遇到困难、 失败 , 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 在中学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 构筑一种你追我赶

2、、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 , 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 , 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 , 在学习中敢于冒尖、 敢为人先、 努力向上 , 永不自满 , 从而促进个人进步 , 增强自身实力。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各种竞赛, 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例如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故事会、演讲会、猜谜语竞赛等 , 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 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 培养他们的竞争精神。2. 实行体育委员竞选制21 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竞争时代。在班级中引用竞争机制体育委员 , 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竞

3、选体育委员让学生认识到 : 只要有能力就能当体育委员 ,只有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 , 严格要求自己 , 模范遵守规章制度, 就能脱颖而出。3. 创设竞争机会, 开办“我之最”“我的特长”活动例如 , 在班级中开展踢球、游泳、剪纸、演讲等活动 , 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作为教师来说, 应善于发现, 注意引导 ,并给他们创设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通过开展“我之最”“我的特长”等活动 , 使每个学生都能亮出自己的“绝活” ,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 使之体验成功的乐趣。二、参与意识的培养1. 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

4、 精心地设计组织教法。2. 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体育教学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有: 有意注意时间短 , 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 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教学中 ,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3. 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孩子一些权利 , 让他自己去选择 ; 给孩子一些机会, 让他自己去体验 ; 给孩子一些任务, 让他自己去完成; 给孩子一点困难 ,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问题, 让他自己找答案 ; 给孩子一片空间 , 让他自己向前走。 因此教师要学会给予 , 要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和余地,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这个空间绝不仅仅是“时间” , 教学

5、仅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练习时间是不够的 , 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独立思维的过程。4. 教学时注重娱乐性、趣味性把“快乐体育”渗透到教学中 , 采取轻松活泼的形式教学 ,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乐趣, 参与意识就能逐步增强。三、协作意识的培养“协作”是一种心理品质 , 是意识的一种。“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 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 通过榜样的影响 , 活动的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行为 , 团结协作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如教学活动中师师协作、师生协作、生生协作。假如没有团结协作 , 没有默契配合, 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体育活动。 如在接力跑时, 教师要及时地对协作意识进行渗透, 使学生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并在活动中不断体验, 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观念。 同时要结合情景告诫学生在团结协作中互相谅解、鼓励和支持的重要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征, 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意识渗透和培养。主动适应社会 , 迎接挑战 , 成为有竞争意识、 有坚强意志、 有协作精神的社会栋梁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