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师) (1)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4346943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教师) (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愚公移山》(教师) (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愚公移山》(教师) (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愚公移山》(教师) (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教师)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教师) (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愚公移山 (2011.1.7)教学案局部教学活动和思路【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重点句子的意思,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3.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学习重、难点】1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2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气氛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

2、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能背诵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太行( ) 高万仞( ) 惩山北之塞 ( )( ) 曾不能( ) 荷担者( ) 孀妻( ) 箕畚 ( ) ( ) 始龀( ) 穷匮( ) 无以应( )一厝朔东( ) ( )2阅读课文,解释句中加点字。高万仞 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何苦而不平 一厝朔东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投诸渤海之尾 始龀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3 查

3、找列子的相关常识。4.理解相关寓言的相关知识。5.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疑问: 二、课堂助学1.导入。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3.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4.小组讨论有疑问的地方。5.全班实行质疑、解疑。6.两人小组互译文意,提出翻译课文的疑惑。7.朗读课文。8.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三、课堂巩固1解释以下加点的字高万仞 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聚室而谋 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始龀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何苦而不平 一厝朔东 河阳之北

4、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 荷担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翻译以下句子的意思。(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甚矣,汝之不惠 (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四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掌握今天所将内容。2.整理文中词性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1)词性活用类: (2)一词多义: (3)通假字: 第二课时一、课堂助学1.复习。2.讲读故事情节,体

5、会愚公精神。(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水准?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4)愚公这个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小结:这个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

6、的群众基础。3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准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3)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仅仅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对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4.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

7、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5.比较人物性格。(1)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愚公之妻:献疑 关切忧虑 智叟:“笑而止” 嘲笑 讥讽 (2) 试概括愚公与智叟的性格。愚公: 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智叟: 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7. 写作特色。(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比照: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

8、,“智”者并不智)(3)情节曲折8. 归纳总结。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二、课堂巩固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一4题.(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

9、焉。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2分)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惧其不已也 已: 无陇断焉 断: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4分) 甚矣,汝之不惠! 何苦而不平? 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以下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江(长江)阴_在长江南岸; 洛(洛河)阳 在洛河北岸; 衡(衡山)阳在衡山南面;华(华山)阴在华山北面; 4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

10、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 三、课后作业。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作用? “笑”: “长息”: 2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但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防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准确的理解。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3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说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比照,寓托作者褒贬之意。4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愚公不“愚”。()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