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业评价报告淮海小学科技楼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64321829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专业评价报告淮海小学科技楼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设计专业评价报告淮海小学科技楼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设计专业评价报告淮海小学科技楼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设计专业评价报告淮海小学科技楼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设计专业评价报告淮海小学科技楼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计专业评价报告淮海小学科技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专业评价报告淮海小学科技楼(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专业评价报告(公共建筑版)申报项目名称: 淮海小学科技楼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2012 年 6 月 12 日填表说明1、 此报告用于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组织对公共建筑类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标识专业评价时使用;2、 填写此报告前,请认真阅读“填表说明”和“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专业评价申明”,并签字;3、 “评估结论”由评价组成员根据申报材料填写申报项目对于评价项的设计情况,并写出定量或定性结论;4、 “证明材料”是指评估结论的证明或支持材料,评价项无材料提供则填写“”;5、 “达标判定”项的填写方式:满足要求的项打,不满足要求的项打,不参评的项打,设计阶段不参评的项打,

2、缺少资料而无法判定的标明“无法判定”;6、 评价组成员确认所负责条款的评价内容无误后,必须在该条款的“评价人员签字”栏签字;7、 此报告最终解释权归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专业评价申明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绿标办)委托,本人作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专业评价组成员,对 淮海小学科技楼 项目申请材料(规划与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建材/建筑物理)专业进行专业评价工作,并在此承诺: (1)本人根据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专业评价规则的规定,独立、客观、公正、科学地对该项目申请材料中的相关专业内容进行详细审查,认真填写绿色建筑设计专业评价报告,对所填写评价内

3、容负责。(2)在评价过程中,本人没有与申报项目相关人员串通或提供便利,没有泄漏评审认定的项目清单、评审专家名单、评审标准、评审意见和结果,没有复制保留或向他人扩散评审资料。(3)在评价过程中尚未发现与申报项目存在利益关系,也未发现其它可能影响公正性的关系。(4)评价工作结束后,已将全部评审材料交回“绿标办”。(5)若有充分证据证明本人在评价过程中存在违背职业道德、违反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专业评价规则的行为,本人愿意对由此产生的问题负责。 专业评价组成员签字: 组长: 成员: 、 、 、 、 年 月 日 一、 公共建筑设计阶段评价划分等级的项数要求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应满足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

4、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划分按表1.1确定。表1. 1 划分绿色建筑设计阶段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等级一般项(共36项)优选项数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共6项共10项共6项共5项共6项共3项共12项34333146434255854528二、 淮海小学科技楼项目评估总结专业评价组全体成员根据 淮海小学科技楼 项目的申报材料,填写了申报项目对于评价项的设计情况。表1-表18为分项的评估总结,对材料齐全的项进行了达标()或不达标()的评判。经评估, 淮海小学科技楼 项目的设计阶段控制项 达标,一般项与优选项项数

5、达到设计阶段 星级的标准。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的达标总情况详见表1.2。表1.2 项目名称1 项目设计阶段达标总情况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优选项数控制项共20项总项数455150/达标/不达标/不参评/无法判定/一般项共36项总项数6106563/达标/不达标/不参评/无法判定/优选项共12项总项数34113012达标不达标不参评无法判定星级表1 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条文编号评估项评估结论材料编号达标判定评价人员签字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达标(本项目地址为淮海小学院内,场地建设未涉及文物

6、、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淮海小学测绘图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待定(因无场地检测报告,无法判定)无法判定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待定(本建筑外立面无玻璃幕墙等有可能带来光污染的因素,日照分析报告未计算本工程对周边居住建筑的日照影响)日照分析报告建施13、14、15无法判定日照影响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达标(根据环境影响登记表,本项目场地内无超标污染源)环境影响登记表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设计阶段不

7、参评。表2 节地与室外环境 一般项条文编号评估项评估结论材料编号达标判定评价人员签字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待定无法判定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待定无法判定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达标(根据建筑施工图,本工程屋顶全部绿化,种植有灌木乔木等)建施-12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达标(选用了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并选用乔、灌木复层绿化.)建总-03建总-04建总-05建施-12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待定(场地内交通

8、人车分流。据资料显示在场地外500m内有一个长治公交1路车站点,因无图,无法核实)建总-01无法判定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达标(本建筑设有一层地下室作为器材室,地下空间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19.28%)建施-06建施-16表3 节地与室外环境 优选项条文编号评估项评估结论材料编号达标判定评价人员签字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不达标(本项目没有废弃场地)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不达标(本项目没有旧建筑)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待定建总-03无法判定表4 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条文编号评估项评估结论材料编号达标判定评价人员签字围护结构热

9、工性能指标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达标(根据节能计算书,满足节能50%的标准)节能计算书采暖计算书建施-04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第、及条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第条规定不参评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待定(申报书与节能计算书不符)节能计算书采暖计算书建施-04暖施-01无法判定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现行值达标电施-01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不达标(根据施工图,未设水表,照明、动力等计量未

10、分项)水施图电施-02表5 节能与能源利用 一般项条文编号评估项评估结论材料编号达标判定评价人员签字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达标建总-01建施06-10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达标建施-03建施-04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7规定的4级要求达标建施-04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不达标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不参评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措施不参评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

11、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不参评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第、条的规定不参评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不达标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不参评表6 节能与能源利用 优选项条文编号评估项评估结论材料编号达标判定评价人员签字 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不达标 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不达标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

12、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达标(根据电气施工图,太阳能光伏发电量5.5KW,建筑用电量111KW,光伏发电量占建筑用电量的4.95%)电施-02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目标值达标(根据电气施工图,满足要求)电施-01表7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控制项条文编号评估项评估结论材料编号达标判定评价人员签字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专家待定(未提供水系统设计方案)无法判定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达标水施01、02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达标水施01、02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达标水施01、02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