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转变成就大课堂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395357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转变成就大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转变成就大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转变成就大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转变成就大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转变成就大课堂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转变成就大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转变成就大课堂(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转变成就大课堂构建小学品德生本课堂途径浅探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俞锋摘要:在品德课堂中展现“以生为本”理念的教育教学是当今许多教师研究、实践的方向。笔者认为“以生为本”的品德课堂应当是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生主体、开启学生智慧的课堂。就如何实现“以生为本”,成就无痕、无形的大教育课堂,本文从“设计教案”到“设计学案”,“传道、授业”到“悟道、悟业”,“同化教育”到“多元化发展”三个转变来进行论述。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生活;主体;智慧“生本教育”理念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用一个简单的案例诠释了什么是以生为本的教学:如果你告诉学生53=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53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2、如果你有胆量说53=14,那就是教学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孩子停下了手里的动作什么?怎么会?然后他们会用各种方法来检验。在这里,教就不简单地是一种教和告诉,而是变成了一种自主探究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高度符合。随着课改的深入,品德课逐渐摆脱传统观念中“副课”的地位,越来越被学校、教师所重视。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诟病依旧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依据教材照本宣科而忽视学生学情需求,只

3、求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探究过程,重视知识目标而忽视学生情感影响等。品德课堂一定程度上仍旧是教师“教”的课堂而非学生“学”的课堂。“以生为本”的品德课堂应当是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生主体、开启学生智慧的课堂,可以从以下三个转变进行尝试实现。一、变“教案”为“学案”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品德课堂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其开放性的教材编写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多的课堂组织形式。这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完全依靠教材来展开教学的方式,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重组,对生活中纷杂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利用。如何做好教材的分析重组、资源的筛选利用,使课堂效率最大化?答案只有一个,研究课堂的主体学生。即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

4、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充分考虑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简言之,当我们考虑“如何教”时,更应当思考让学生“如何学”,而“学好”比“教好”重要得多。【案例一:遵循孩子认知规律】(我的一次公开课磨课经历,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集体处处有规则)(以下均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规则的调查,探究人们制定规则的原因,知道规则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初步规则意识和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起初我对课堂环节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一、导入,揭示课题二、回忆学校集体中的规则三、交流社会大集体中的规则 四、感悟规则的重要性五、总结,指导生活设计中,对于校内规则和校外

5、规则两者的教学投入平分秋色,想面面俱到结果却面面不到:在二、三环节中,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许多学校内外的规则,场面虽热闹,但课堂交流内容纷杂,不成系统;在感悟规则重要性时学生体会肤浅、粗略,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整个课堂甚至有“走过场”的嫌疑。经指导老师指点,将教学重点定位在校内规则的研究上,先充分利用资源,对校内规则进行整理,探究其作用,对学生行为进行具体的指导,再由校内辐射到社会:一、导入,揭示课题二、回忆学校集体中的规则三、感悟规则的重要性四、自我测验,指导生活五、延伸到社会大集体中的规则,总结这样一来,课堂结构更合理了。从回忆、交流学校内的规则及其作用,领会遵守规则的必要性,指导遵守规则

6、的方法,到进行延伸,了解和思考怎样遵守校外的规则,学生对于“规则”的体会与感悟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教学更加深刻、有效。【案例二:巧用学生生活资源】(一位教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神奇的电话)师:在生活中电话给你带来了什么便利呢?生:我妈妈在杭州工作。她每隔一段时间打电话和老师联系。师:你想妈妈吗?想不想和妈妈打电话?(学生现场拨通电话和妈妈通话)师:电话给我们送来了感人的一幕。在生活中电话还给你带来了什么便利?生:当发生火灾时,我们还可以拨打119救火。师:是啊,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特殊的电话。像这样的电话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请大家进行了调查搜集,你还知道有哪些呢?“在生活中

7、电话给你带来了什么便利呢?”不仅答案都在日常的生活经验之中,教师还针对一些特殊电话号码,采用课前布置调查的形式进行“扩容”。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上这些资料就成了学生生活的经验得以呈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重要的“资源库”。把学生的个体资源作为品德课程资源用于教学,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时刻关注学生,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设计活动。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要教师认真地教,也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光有“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的主动性,常常是徒劳无功,或事倍功半。立足生活资源,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变设计“教案”为设计“学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变“传道”为“

8、体验”追求体现学生主体的品德课堂韩愈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课程改革下的课堂,要求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呆板的“传道”“授业”,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让孩子在自主体验中感悟,达到“悟道”“悟业”。如何在体验中“悟道”“悟业”,2009年3月,在杭州钱塘外语学校,周建忠老师为我们作了精彩示范。【案例三:让孩子来告诉大家】(周建忠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高峡出平湖)猜一猜,感知三峡工程的宏大师:坝长2900米,相当于在学校操场跑几圈?(学生换算结果:11.2圈)师:坝高185米,有多高呢?(引导学生和熟悉的建筑做对比,和“枫华府第”大厦差不多。)师:水库面积、

9、容量和西湖相比,大多少?(当得出水库面积相当于175个西湖,容量相当于6600个西湖时,孩子们感叹不已。)教师引导孩子们将三峡工程与数据熟知的事物相比,通过猜、算来感知三峡工程,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对工程的宏大、雄伟的感受油然而生。假如教师直接将对比数据告诉孩子,没有经过学生自主的换算、比较,数据依然是抽象的数字,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在初步了解三峡工程的坝长、坝高,水域面积、蓄水量后。)师:你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学生逐一提出后板书:船闸、发电、泄洪、开船机)师:哪些问题是你了解的,知道的站起来。(师生解决一些简单问题,重点学习船闸的运行原理。)自学“船过三峡”书面材料。小组交

10、流,推荐同学在黑板上画图讲解。播放过葛洲坝船过船闸录像。画面中和同学讲解的有什么不一样?(三峡的船闸结构比葛洲坝更为复杂,通过辨析不同,突出三峡船闸工程的宏伟。)在教学中,教师的身份仅仅是学习内容的精选者:哪些可以简单交流,那些需要深入思考,并作不同的学习处理。“船过三峡”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反主为客”,让学生自学书面材料,以“小工程师”的身份向大家讲解轮船驶过船闸的过程这一环节,孩子们都兴致盎然,跃跃欲试。讲解中,教师帮助学生一起边讲便用板画表示,这样自主学习,自主讲解,重现工程的设计思路,不仅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丰富的体验更激起了学生的成就感。在传统课堂中,我们往往将学生当作被动接

11、纳知识的容器,生成知识的机器,忙于将知识告诉孩子,重复呈现,反复强调,或许效果并不能尽人意。反之,如果能让孩子参与课堂,参与探究,将知识来告诉大家,这是一种高明的、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以高峡出平湖为例,教学目标之一是感受工程的伟大,周老师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建立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在体验活动中,学生对宏大的建筑规模、复杂的建筑结构、神奇的科技创新等有充分的形象感之后,心中的自豪之情自然油然而生,“知之愈深,爱之愈切”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

12、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我想,把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交给学生应是最好的方式。正如我们时常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只有切身的体验,才能有深层的感悟。三、变“同化”为“多元”实现开启学生智慧的品德课堂几十年前,丰子恺先生作了一幅漫画剪冬青的联想讽刺当时教育:一位园丁挥动剪刀将一排冬青树修剪得整齐划一;另一侧,学生们高矮胖瘦不一,面对一把大剪刀,要接受如冬青树一样的裁剪。其实,这种“批量生产”“整齐划一”的教育意识到今天亦有很大程度的存在,课堂上,要求孩子掌握这个,明白那样,教师将单一标准的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单方面、生硬地强加于孩子

13、头上。这种教育下的孩子,要么缺失了评判能力,思想禁锢,犹如笼中之鸟;要么依旧无所收获,达不到教育教学效果。【案例四:从包办灌输到自由思维】(我的一次比赛课磨课经历,四年级上册你是我的好朋友)在起先教学中,我根据孩子的学情和朋友间要懂得欣赏、宽容的学习重点,制定了三个学习环节:1和朋友互相表白互相赞美,懂的朋友间要互相欣赏;2和朋友一起玩游戏“你来比画我来猜”,体会朋友要分享快乐、分担失落;3说和朋友间不愉快的往事,懂得朋友间要学会宽容。在每个环节结束时分别总结并板书三个关键词:欣赏、分享、宽容。结果,用这堪称完美的设计在试教时,出现了许多意料之外。在第一环节中,我让孩子这样介绍自己的朋友,说到

14、好朋友的长处和一起快乐的事,发言的同学兴高采烈,被介绍到的孩子也喜形于色。我的好朋友叫_。我最佩服他_。我们经常在一起_。有个孩子这样说:“我们经常在一起闹别扭!”心中咯噔一下,追问道:是为什么呢?“因为她总是以为自己最厉害,要我们都听她的。”末了又补充道:“虽然这样,我们还是好朋友。”对好朋友是否只有欣赏和赞美?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一对朋友之间肯定有许多特点被对方了解,优点也好,缺点也好,不同的脾气,不同的喜好等等。会互相欣赏的是好朋友,会直言指出对方的不足却是更可贵的诤友!这位孩子的发言提醒了我,能有多方面的了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于是在第二次试教中对提示进行了这样的改变:你最想

15、和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最佩服你_。我最喜欢和你一起_。你要是能改正_这个缺点就好了。你的_最值得我学习。在引导学生明白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宽容时,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次明明新买了一只风筝,邀请好朋友小华一起去放,小华很开心,把风筝越放越高,突然断线了,风筝飞走了。明明很伤心,小华想把自己的风筝赔给他孩子们的争论再次跳出了我的预设“宽容”一词之外。有孩子说,明明不该让小华赔,小华也不是故意的;也有孩子持相反意见,小华应该赔他,要不然明明多伤心。一种是站在明明的立场,对于小错误,好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宽容;一种是站在小华的立场,为对方着想,唯恐好朋友伤心,这不也是友谊的必须么?更可喜的是还有孩子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法,“既然他们是好朋友,赔吧,明明不好意思;不赔吧,小华又不愿意;小华拿自己的风筝和明明一起去放,两个人都会很开心!”这何止是预设中只是知道“宽容”那样浅显的理解,对于友谊的维持,孩子们懂得更多,不仅要宽容,也要为对方着想,还需要处理不愉快合适的方法。这不仅关系到孩子对友谊的情感、价值观的取向,还涉及和好朋友相处的智慧!到这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