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课堂追问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63910449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恰当的课堂追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恰当的课堂追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恰当的课堂追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恰当的课堂追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恰当的课堂追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恰当的课堂追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恰当的课堂追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恰当的课堂追问,有效的课堂教学胥口中心小学 庄志勇在互动的课堂中,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一个“追问者”,一个智慧的“追问者”。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它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基于他对教材的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一个智慧的“追问者” 就是能无疑处生疑,无疑处质疑,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无疑处思疑;一个智慧的“

2、追问者”看似无所作为,但点拨、引导的不着痕迹。追问的艺术就是教学的艺术,就是引导者的艺术。教师的恰当的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自然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恰当的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生成智慧天堂。一、在学生发生错误时追问 一位中国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我把接近无痕的教育视为我的教育追求。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生错误是非常正常而且是难以避免的。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中,同样会发生很多错误。如果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师这样的教学也就充满了智慧。案例点击:教学用口诀求商的片段。(在进行智力大转盘游戏时)生1:22=4。其他学生:不

3、对,等于1。生2:22=1。师:究竟哪个答案对呢?生(齐):等于1。教师追问:那为什么他会等于4呢?生3:我想他可能本来不会,只是举手,还没有考虑好。师:我能看出来,他已经动过脑筋才举手了。生4:他可能在算时想的是二二得四。就认为得数是4了。师:对了,看来我们用口诀求商,在想乘法口诀时和算乘法时想乘法口诀不太一样。教师追问:那么,用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口诀呢?生5:我们应该想,几乘2得2,一二得二,商是2。也就是被除数是口诀的得数。学生之所以发生错误,是因为学生在初次用口诀求商时和用口诀算乘法时发生了混淆。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技艺高超的教师在预设时就会对难点有所预料,并且采取有

4、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可是,我要感谢这位出现错误的学生。因为,他的出错是那么自然。还因为,他犯的错,把教师和学生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个难点上来。在这个前提之下,教师的有效追问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教师一两拨千斤的语言,把那个“迷途的羔羊”顺利地牵引了回来。在这同时,也带回了可能会犯错的一大批同学。二、 学生理解重点处追问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探究是画龙,追问是点睛。我非常赞同这一论点。现在的课堂是互动、多元的课堂。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此起彼伏。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教师要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其他学生的智慧。教师要把数学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实际上,许多学生独

5、特的发现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重点。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案例点击: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片段。课件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你能一一例举出来吗?(学生自主探索之后,教师选择学生上台展示思考成果。)生1:长8765宽1234生2: 教师追问:你认为这两位同学在进行一一例举时有什么不同吗?生1:他们一个用列表的方法,一个用的是画图的方法。生2:第一个同学的表格比第2个同学的画图有顺序。教师追问:你认为他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列表的呢?生2:他是先从长8米考虑,宽就是9减8,就是1米。接着考虑长是7米,就这样算下去

6、。教师追问:那你们认为这样有顺序地进行列表有什么好处呢?生3:可以考虑全面。生4:就不会遗漏。生5:还不会重复。教师小结:看来,这位同学教会了我们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用列表的方法进行一一列举。(教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实际已经体会或者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一例举这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可是学生的表述是无序,而且是平均用力的。教师如果抓住学生生成的方法中能突出重点的部分加以追问,这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中生成的方法很多,可是教师选择了两种能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这其中就蕴涵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巧妙地点题,巧妙地处理生成性资源,追问是

7、比较有效的方法。三、 学生偏离主题时追问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不一定都是围绕主题的生成。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这不代表就能放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偏离主题时,教师追问的语言不仅要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热情,还要把学生的“偏离”进行冷处理。这需要教师具备比较高超的教学机智。案例点击:教学1-6的乘法口诀表的片段。师:横着观察1-6的乘法口诀表,你有什么发现呢?生1、每行是按照口诀的顺序,先是1的乘法口诀,再是2的乘法口诀等等。生2、每一横行是几的乘法口诀,这句口诀的第二个数字就是几,而且这一行的都相同。生3、每句口诀第一个数字都比第二个数字小。师:竖着观察,你

8、又有什么发现呢?生1、第几竖行,开头数字就是几。生2、开头数字都相同,第二个数字一个比一个大1。生3、第1竖行口诀1个几就是几。生4:我斜着观察也有发现。第1斜行第1个数字和第2个数字相同,而且它们是各个竖行的第1句口诀。生5:我还有个发现,但不知道对不对。我发现第1斜行的得数一个单数,一个双数。而第2斜行就是全都是双数了。教师追问:那么有哪些同学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下课后再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我好吗?(下课后几名学生和老师讨论)生:我有发现口诀前面两个数字只要有1个双数,得数就全是双数。口诀前面两个数字中如全是单数,得数也是单数。师:对了,以后你就会知道,单数单数=单数 单数双数=双数,双数双数

9、=双数。你的发现很厉害,很有深度呦!这个环节中,学生的生成性的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可是,课堂上类似的发现非常多。如果教师都一一进行突出和强化,无疑会削弱重点和难点处理的分量。课上,那个学生发现了“第1斜行的得数一个单数,一个双数。而第2斜行就是全都是双数了。”这多么了不起呀!他才是个二年级学生啊。可是如果把这个知识点隐含的所有道理都挖掘透,甚至是作为全班学生的学习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它只能是课外知识的引申。这样让孩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会让数学课堂增添无穷的乐趣。四、学生理解参差不齐时追问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生成的资源非常丰富。有些生成的资源恰恰是教师知道的正确答案,而有些是学生探索失败的一个

10、例证。可是,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他探索中不可替代的一个过程。教师的追问就要让学生拨开自己看不见的云雾,在他自己的角度去仰望青天。正如一首歌中唱道:“给我给我一双慧眼吧!”学生期望有这么一双慧眼。那么,我们教师首先要具备这么一双慧眼。案例点击:教学认识图形的片段。平行四边形和五边形学生。都能比较好的理解,但是六边形出现的状况比较多。我就搜集了各种情况。图1 图2 图3 图4 图5教师追问:这几位同学分的结果你比较赞同哪一种呢?(学生在小组中展开了讨论。)生1:我觉得图2、图4和图5是对的。教师追问:那你们为什么不赞同图1和图3呢?生2:图1没有分完。因为他没有把六边形全分成三角形,里面还有个四边

11、形。生3:图3全分成了三角形。但是它不是最少的。另外三种只分成了4个三角形,而这副图分成了6个三角形。太多了。教师总结:是的,你们通过对比,自己发现了正确的结果。所以,比较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已经很清楚地表现在图上。在这几个图中,图3就是一种理解发生错误的结果,图1是一种不理解题意的错误。生成这两种资源之后,教师的追问必须要有针对性。教师追问“那你们为什么不赞同图1和图3呢?”就让学生把目光集中到对正确和错误答案的比较上。学生通过比较自然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另外,教师可以在图1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学生没有全分成三角形,教师可以追问:“那我们能

12、否给它加工一下呢?”这样,学生生成的这个资源就会有点石成金的效果了。五、学生理解不全面时追问 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主要是要学习思维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会充满热情的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可是,由于很多限制,学生的思考往往是不够全面的。这时,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的发现就非常完美。学生不全面是正常的,可是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生成的不全面的资源加以利用,那将是非常大的资源浪费。案例点击:教学用口诀求商的片段。(小小邮递员环节)33=1 66=1 61=6 55=1 41=4 44=1 21=2 31=3学生口算后,让学生当小小邮递员,把这些信放在两个信箱里。结果如下:66=1

13、61=6 55=1 41=4 44=1 21=2 33=1 31=3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算式放在一个信箱里呢?生1:第一个信箱的得数都是1。而第二个信箱的除数都是1。生2:第一信箱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所以商才会是1。生3:我认为,一个除法算式的3个数中,只要有两个数相同,就会有一个数是1。教师追问:(板书:66=1 61=6)你的意思是,这三个数中有两个一样,另外一个数就一定是1。那么如果是16呢?那是不是得数就一定是6呢?生(齐):不是。师:看来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被除数6不变的情况下。师:你很爱动脑筋,但是以后回答问题考虑要再全面些。在这个片段中,其实老师的两次追问是层层递进的。

14、第一次追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算式放在一个信箱里呢?”实际上是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探索算式的规律中去。学生发现的规律很有价值。但是有一位学生的发现不够全面。他说:“一个除法算式的3个数中,只要有两个数相同,就会有一个数是1。”这是他的一种直觉,而且非常有道理。回答时,他的表述不够全面是因为年龄小,知识有限。可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追问,就把学生的发现推向了完整和完美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教学机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让我们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使教学机智从有痕到无痕,从偶然性到常态性。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