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八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3124231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八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省洛阳八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省洛阳八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南省洛阳八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南省洛阳八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八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八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段考试卷(必修二中国史部分)本试卷分为两部分,客观试题30道题共60分;主观试题2道,40分。满分100分。时间为1小时一、 选择题1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而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基于农业的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2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2、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3北宋参寥子诗集记载:“农夫争道来,聒聒更笑喧。数晨竞一虚(同墟,即集市)或携布与楮(纸品),或驱鸡与豚,纵横箕帚材,琐细难具论。”这段材料集中反映了A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商品种类迅速增加4“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

3、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5.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 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6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C种棉

4、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7中国传统工艺如蜀锦某些整理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传统整理工艺难教难学C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8、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 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9、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这种现象

5、的出现反映了A生产力的发展 B粮食产量增加产生大量过剩劳动力C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10.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11.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

6、地经营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12.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3.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

7、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14. 表2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年份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187028.05.8188024.95.5189020.25.70.3190021.54.70.7191014.74.31.5表2反映出( )A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15. 下表为各民族工业营业额(假定1930年营业额为100),造成表中数据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行业19301933棉纱(营业额)19301933针织(营业额)10025面粉(营业额)10050卷烟(营业额)1005

8、0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B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C国共内战的爆发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6. 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17.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保证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18

9、. 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主要取决于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19.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20.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

10、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破除了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迷信21.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A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私营工商业逐渐

11、恢复和发展22. 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23.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24.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

12、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25. 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时髦的词汇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D小农经济对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26.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

13、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A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27. 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赛可夫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的十五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他的回顾性材料中不可能包括A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在北京观看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D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新闻28. 20、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