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煤集团赵庄煤业实习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0015059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7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煤集团赵庄煤业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晋煤集团赵庄煤业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晋煤集团赵庄煤业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晋煤集团赵庄煤业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晋煤集团赵庄煤业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晋煤集团赵庄煤业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煤集团赵庄煤业实习报告(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赵庄煤业毕业实习报告实习地点:实习日期:学生班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赵庄煤业毕业实习报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就要结束了,回顾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老工人求教,认真学习煤矿各种作业规程,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函授班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对煤矿井下生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

2、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上课时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这次毕业实习已经结束了,我零距离的接触到了煤矿工作者的生活,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了解到做一名好矿工的不易,每一吨煤、没一米进尺里都有这些矿工辛苦的汗水。他们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乱,有时为了井下生产连饭也顾不上吃,正是有了这些敬业的煤矿工作者的努力,才有了今天赵庄煤业的强大发展。经过这次的实习,让我对矿工这个职业更加肃然起敬,是他们使我们感觉到冬天暖气的温暖,是他们

3、使我们黑夜里有了光明。下面我就实习情况做以总结报告:第一节 地质资料一、交通位置赵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是晋煤集团煤炭主业实施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庄矿井地处沁水煤田东南部,工业场地位于长子县慈林镇,行政区划为长治县、长子县、高平市所辖。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1248101125800北纬355410360300区内交通方便,太(原)一焦(作)铁路和长(治)晋(城)省级公路纵贯全区,铁路北有东田良车站,中有赵庄车站,南邻西阳车站,北经长治、南经高平可通往全国各地。二、井田概况井田境界北以长治矿区相连,南邻王报井田,东起庄头正断层,西以12、1

4、3号点连线为界。井田境界由26个拐点坐标连线而成,拐点坐标见表1。表1由坐标点圈定的井田范围来看,井田的东部边界以经纬线为界,很不规则。庄头正断层以东为地方煤矿开采区,;以西为赵庄井田,该断层区井田内长21km2.7km;,往东北向长治矿区延伸,与长治正断层斜交,全长26km。该断层在东田良以北走向为北80东,倾向北北西,倾角700,落差2890m,;东田良以南,断层走向为北20东左右,倾斜倾向南南西西,倾角707075,落差5029030180m,自北往南逐渐减少。井田南北长约16.65km,东西宽约14.8km,面积144.01km2。三、气象本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却南北稍有差异,丹

5、珠岭以北据长子县气象局近二十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9.82,最高气温37.0(1981.5.8),最低气温-29.9(1984.12.18),无霜期 160d。夏季温暖多雨,春秋季风多而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最大为697.2mm(1996年),最小为392.8mm(1997年),平均为524.6mm。且多集中在六、七、八、九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5%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499.0mm,最大蒸发量1702.6mm(1981年),最小蒸发量为1313.8mm(1996年),冻土深度5075cm。四、地震本区最早有记载的一次地震为167年6月18日的高平地震,尔后至2000年的1800余

6、年间共发生过地震60余次,其中破坏性地震有8次,其强度为45级。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中山西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本区处于临汾和邢台历史上两次大地震带之间,属于相对稳定区,基本烈度划为度区。五、区内工农业生产概况井田地跨长治市和晋城市,该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除煤炭外,铁、锰、铅、硫、大理石、石灰石矿储量也很丰富;丘陵山地林木密布,果树甚多,黄梨、苹果、柿子品质优良,山楂更是久享盛名;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小麦和高粱;工业主要有冶炼、化肥、水泥、发电、农机、副食加工及手工业等。六、地形地貌(1)地形地貌本区地貌区划,北部属长治断陷堆积盆地,中部和南部属沁河、丹河流域侵蚀中

7、山区。区内地形东、西两边高,中部低、最高点位于西部边界举棒村西北,海拔1276.40m;最低点位于南部管寨村东丹河河谷中,海拔880.70m。最大相对高差为395.70m。南、北部基岩多被覆盖,中部和西部出露较好。(2)河流及水体本区位于分水岭带。北东部属海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浊漳河南源及其支流北丹河和苏里河,自丹珠岭、仙公山经本区向北流出注入漳泽水库,南部属黄河水系,丹河及其支流自丹珠岭向南流出井田,于河南省沁阳附近注入沁河后汇入黄河。七、地质构造(1)煤田和井田地质构造矿区位于华北板块中部,介于秦岭构造带和阴山构造带两个巨型纬向构造带之间,处于太行山复式背斜隆起、霍山南北向背斜隆起之间的沁水

8、复式向斜坳陷南端。本区大地构造处于阳城西哄哄晋城石盘东西向断裂带以北、沁水复式向斜盆地南缘南西北东向断裂带及晋(城)获(鹿)褶断带之间;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10的单斜构造,伴有宽缓褶曲和小型断裂,致使局部地层倾角达10以上。受区域构造控制,井田总的为一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10伴有少量的正断层和陷落柱的单斜构造,在此基础上发育了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宽缓褶曲,形成了井田内岩层的波状起伏。区内主要断层和褶曲的走向多为北北东向。伴生的次一级断层为北东和北东东向。当两者交叉时,后者切割前者,如兴旺庄南、北正断层切割东坡向斜和郭村背斜。南部褶曲和断裂因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偏转成

9、北东,如掘山北背斜,黑山断层等。(2)地层本区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第三系上新统(N2)和第四系(Q)。各地层分述如下:1. 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区内仅钻孔揭露上部,其最大厚度为174.38m,其上部为灰色厚层石灰岩,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及泥质灰岩;下部为灰色浅灰色厚层石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

10、岩。2.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为本区煤系地层之基底,厚122.10154.62m,平均厚144.84m。与下伏地层上马家沟组为整合接触。上部主要为灰色灰白色巨厚层状隐晶质石灰岩,局部裂隙发育含方解石脉。中部为灰色角砾状石灰岩,泥灰岩和石灰岩,灰色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局部溶洞发育,裂隙内充填有方解石脉。下部为灰色石灰岩、浅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含泥石灰岩,局部溶洞发育。3.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与下伏峰峰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019.55m,平均11.22m,中、上部为浅灰灰色菱铁质泥岩、铝质泥岩,具菱铁质鲕粒结构;中、下部夹石英砂岩,偶见薄煤层及石灰岩;底部常具一薄

11、层铁质泥岩或铁质粉沙岩,含黄铁矿,土状及砂状断口,固结中等。4.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厚79.50140.64m,平均107.08m,在4104孔1402孔2001孔一线呈北西南东弧形厚层带,一般大于130m。为一套海陆交替相含煤地层。由深灰灰黑色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层及石灰岩组成。其中含煤314层,有石灰岩或泥灰岩47层,底部K1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根据沉积旋回、岩性组合特性及含煤性,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1)太原组一段(C3t1)K1砂岩底至K2石灰岩底,厚13.8128.10m,平均21.19m。以泥岩、粉砂岩、薄煤层或煤线为主,夹薄层石灰岩或泥质灰岩。顶部

12、为全区稳定可采的15号煤层,K1砂岩一般厚07.20m,平均1.98m。灰岩为泥晶结构,含生物碎屑及炭屑。(2)太原组二段(C3t2)K2石灰岩底至K4石灰岩顶。厚24.8042.47m,平均35.80m。以泥岩和14层石灰岩为主,夹细粒砂岩、粉砂岩及薄煤层。K2、K3石灰岩稳定,其中K2石灰岩厚度一般为3.2510.73m,平均7.14m,全区稳定,含燧石结核及黄铁矿结核。K3石灰岩厚度一般为0.905.22m,平均3.19m。K4石灰岩一般厚度为0.006.96m,平均0.99m。受河流后期冲刷作用,仅在东部、南部边沿分布。(3)太原组三段(C3t3)K4灰岩顶至K7砂岩底,厚39.917

13、7.70m,平均50.09m,粉砂岩、砂岩和煤层为主,间夹12层石灰岩。K6石灰岩一般厚0.136.70m,平均2.42m,为深灰色硅质泥晶灰岩或灰黑色燧石灰岩,含有少量动物化石。K5灰岩厚度为05.80m,平均3.52m,比较稳定,含丰富的动物化石。5.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本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岩系,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厚37.4371.46m,平均为46.10m。南部较厚,北、中部较薄。以K7砂岩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6.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厚40.8298.81m,平均65.46m,中部较厚,南、北较薄,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底部以K8砂岩与山西组整合接触,

14、下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砂岩偶夹煤线;中、上部为灰色灰绿色中、细粒砂岩、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常含菱铁质鲕粒;顶部为灰色紫红色含铝泥岩,富含菱铁质鲕粒,层位稳定,俗称“桃花泥岩”。7.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厚400.81574.43m,平均512.74m,西北部和中部西缘较薄。由杂色泥岩组成。底部以K10砂岩与下伏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按岩性组合特征,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段:(1)上石盒子组下段(P2s1)K10砂岩底至K12砂岩底,厚169.80219.30m,平均196.27m。以黄绿色、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砂岩。泥岩中有时含少量铝质,局部含铁

15、质鲕粒和结核, 个别地段含窝状和团块状菱铁矿层, 具交错层理。 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含砾中粗粒砂岩(K10)与下伏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 K10砂岩一般厚1.70m21.35m。平均7.14m。(2)上石盒子组中段(P2s2)K12砂岩底至K13砂岩底,厚90.20m127.38m,平均105.88m。由灰白黄绿色中厚层状砂岩与黄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互层。主体以砂岩为主,交错层理很发育,与下伏下段整合接触。(3)上石盒子组上段(P2s3)K13砂岩底至K14砂岩底,厚180.81l227.75m,平均210.59m,山黄绿色、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煤层、砂岩组成,砂岩不稳定。顶部砂质泥岩中夹燧石层或条带,是上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分界的良好标志。与下伏中段整合接触。8.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厚170余米。广泛出露于本区西部。根据岩性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下、上两段:(1)石千峰组下段(P2sh1)厚约94m。由黄绿色中粗粒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组成,泥岩中含钙质结核,底部以一层灰黄色含砾中粗粒砂岩(K14)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地层整合接触。(2)石千峰组下段(P2sh2)厚约76m。由紫红色、砖红色砂质泥岩及泥岩夹有灰绿色细粒砂岩薄层或透镜体。底部以一层厚层状色泽鲜艳的红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