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9928518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载) 第一单元 我们爱你啊,中国帕米尔 小镇、城镇 陶瓷 屋脊 丰硕 开拓 浓妆淡抹 这篇课文先从南北景色入手,描写了四季的景物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辽阔和秀美,表达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随后,作者分别从山水、名产、民族特色、历史文化、成就入手,写出了中国的特色,由此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作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繁荣的信心,并发出:“我们爱你啊中国!”的感慨,体现了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仿写示例:我们爱你 我们爱你藏民手中明净的哈达, 清明上河描画的繁荣,蒙古包里飘香的马奶, 智慧勤劳孕育的文明。天山的雪莲,长白的参, 柏树的挺拔、莲花的圣洁,华南的山君,扬子江的鹗。 自强的精神、坚

2、韧的气魄。郑成功慷慨 瞭望 山隅 耙子 奴役 驻守 横行霸道 喜出望外 惊恐万分 载歌载舞 蔽野 野兽 犁地 镰刀 融洽 负隅顽抗 qiang xia强 qiang 厦 qiangsha tan xiang弹 降 danjiang负隅顽抗: 凭借险阻,顽固抵抗。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风帆蔽空:指船帆多得把天空都遮蔽了,形容声势浩大。郑成功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本文采用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中国古代是大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郑成功、林则徐、张自忠、戚继光

3、、霍去病、郑和、杨业、袁崇焕、左宗棠*当代民族英雄:鲁迅、钱学森、邓稼先、李大钊、许海峰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 歌咏 口腔 忧虑 蜡烛 巴黎 卡车 弥留 欺凌 爆发 与世长辞 悲愤欲绝 弥留之际:重病将死的时候。 与世长辞: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辞,告别。悲痛欲绝:伤心得要死,指极度悲哀,万分伤心的样子,形容悲哀伤心到了极点。绝:气息终止,死。 xue bao血 薄 b o xie b o注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薄薄的雾霭可以起渲染气氛的作用,烘托了人物沉重不舍的心情。在送别肖邦时老师埃斯内尔送出的银环,是为了告诫肖邦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老师的期望和叮嘱;肖邦溢满泪水的眼眶,说明肖邦此时

4、的激动的心情;“郑重”这一个动作,表明肖邦对老师期望的回答,充满坚定的爱国之心。肖邦在“弥留之际”的描写:“紧紧握住”“长眠”“把我的心脏带回去”写出了肖邦离开祖国的不舍、对祖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古诗两首 涕泪 巫峡、巫术 洛阳 祭祀杜甫,唐朝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他的诗被称为“史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心喜若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理想。第一句叙事点题,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

5、地而欣喜若狂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刚听说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欣喜若狂却看妻子愁何在, 回头看 妻子和儿子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漫卷诗书喜欲狂。 胡乱卷起诗书高兴得快要发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白日里放声歌唱需要开怀饮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故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洛阳。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统一祖国)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就没有什么好在乎的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只是悲伤地没有看到中原统一的时候 王师北定中原日, 等到朝廷军队向北挺进统一中原的时候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里祭祀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 爱国诗篇:过伶仃洋文天祥 春望杜甫 注意对比这两首诗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