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癞子》与《南行记》的比较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9778747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癞子》与《南行记》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癞子》与《南行记》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癞子》与《南行记》的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癞子》与《南行记》的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癞子》与《南行记》的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癞子》与《南行记》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癞子》与《南行记》的比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癞子与南行记的比较摘要:流浪汉小说是西方叙事文学中较为特殊而突出的文学现象之一。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小癫子那般优秀的作品,而中国现代文学史,直到30年代之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流浪汉文学”。直到艾芜南行记的发表才为中国现代“流浪汉小说”创作提供了典型文本。南行记与西方流浪汉小说存在着相同处,可以说西方流浪汉小说的基本特征南行记都具有。但当你回过头来仔细品味南行记时,它除了具有西方流浪汉小说的基本特点外,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流浪汉小说,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就艾芜南行记与小癞子谈谈我的看法。关键词:南行记、西方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正文: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间缺乏联系,因而在

2、各自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但是,由于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规律相一致,造成了在各民族文学中有相同或相似的东西。民族文学中有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就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对象。这些相似的东西中就包含了主题的相似。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在主题学的范畴中,有一类主题,那就是流浪主题,值得探讨。流浪主题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流浪汉小说了。西方第一部流浪汉小说就在十六世纪的西班牙诞生了,那就是小癞子,主人公小癞子也成为了欧美小说史上的第一个流浪汉。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艾芜的一本南行记开了中国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先河。、小癞子产生的社会背

3、景与南行记的比较小癞子创作于16世纪初,描写的是西班牙,这个时期是西班牙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建立的时期,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道德日益衰退,资本主义金钱关系使广大人民日益贫困,社会上出现大量破产者流浪汉,于是一种新的叙事形式流浪汉小说,便在西班牙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小癞子产生的时代背景,而南行记的创作所处的时代是不同的,艾芜写南行记的时候正处于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作者迫于生活,流浪于中越边界。其次,西班牙出现大量破产者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大批的人破产,而中国则是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帝国主义的侵略才导致人们贫穷,被迫流浪的。以上可以看出,两者产

4、生的社会原因是不同的,因而,两部作品也有很大的差异。A、作品主人公的人生追求不同。南行记的主人公是“在成都想读书而没法继续进学堂的时候,就计划在中国的大都市漂泊,最好能找到每天还要剩余时间来读书的工作”,他想寻求别样的人生,尽管现实是如此的残酷,只得变卖草鞋,到处找工作,但他仍不放弃读书的梦。他想,如果他是阅报室的看守人,那该多好,就可以像一个阅者似的自由看书。他像个人一般地活着,“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脚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地顽强生存”。然而癞子的人生追求就低劣得多,他前后跟过九个主人,但他似乎从没想过要一个人过活,他只是在想如果找到下一个主人是不是还不如现在跟着的主人,因为他深信“梯子一步

5、步只往下走”。他从来都只想着找一个好主人,做一个吃得饱的奴隶。后来,他终于得偿所愿,做了一个大神父的奴仆,那阵子过的很富裕。B、形象的塑造不同。在南行记中,作家虽亲身感受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流浪者们的身世辛酸,但更关注的是他们身上未曾泯灭的人性。作家更多的是把笔触伸向这些流浪者丰富的感情世界深处,煞费苦心地从他们野兽般的人生外壳中,剖析出他们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粗犷的外表下所“隐藏着”的美好品质,以及珍珠般的人性内核。首先,艾芜笔下的流浪者们,都具有一种与旧世界誓不两立、向残酷的命运不懈地抗争的可贵精神。他们虽然含辛茹苦、浪迹天涯,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却闪耀着与黑暗世界争雄的动人光彩。小说偷马贼就

6、是一曲反抗的赞歌。作品的主人公阿三原是一个忠实、憨厚的农民,地主敲骨吸髓的剥削使他失去了土地而四处流浪,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意识到:“在这个象岩石一样冷硬的世界里,只有找一条裂缝,才能活下去。”于是,他寻觅到了自己生存的“裂缝”以偷马为生,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偷马贼。而且他“专偷有钱人的马”,让“那些有钱人懊恨和气恼。”可见,他偷马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在报复,在发泄心中的愤懑。他要把自己所受的痛苦和磨难全部转嫁给痛苦的制造者。但在小癞子中,小癞子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无赖,他总是想方设法地耍小聪明企图从主人那得到一些吃食,与主人斗智斗勇,虽是被生活所迫,但他总想着不劳而获,他靠乞讨,靠女人,靠主人过活。

7、C、审美风格而言不同。西方流浪汉小说显露出的是喜剧性基调和戏讽式色彩,其作品大都富有滑稽、幽默以及讽刺的成分,并配以夸张的描写,这种风格特色是由小癞子首创的。小癞子中的小癞子就不会忽略小说本文里那些俏皮而微妙的讥消。例如小癞子讲他父亲一个磨房工人偷麦子吃官司的事。“他据实招供为正义吃了苦头。他是福音所谓有福的人。我希望上帝保佑他上了天堂。”他说他的教士主人的吝啬“不知是天生的,还是穿上道袍养成的。”真的是很讽刺幽默,把教会和那个社会的无耻刻画得入骨三分。作者凭借自己讲述故事的“技巧”闯入艺术家行列,以“无赖腔”率性地说话而不受上流社会和高雅文学的清规戒律的束缚。艾芜的“流浪汉小说”将现实描写与

8、理想追求、人物刻画与自然风光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目睹社会黑暗和流浪者们不幸人生的同时,饱览雄奇险崛的边陲风光和异域情调,获得一种悲愤与壮美相交融的美学情趣。艾芜的“流浪汉小说”极喜欢把南国边疆那人迹罕至、苍茫萧森的自然风光放进自己的艺术视野之内,他的笔端总是涂沫着大自然的瑰丽色彩,并且时时散发出一种带有异域情调的野性生活的气氛和神秘的诱惑力。这种美学风格不仅是审美趣味的个人选择,也是时代和环境使然。艾芜热烈开朗的性格和他在长期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中所处的特殊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使他必然要对滇缅边地的自然风光产生青睐,借大自然来“疗救眼前生活的凄苦。”所以艾芜的“流浪汉小说”总是把具有反抗精神的流浪

9、者与滇缅边地那苍茫雄阔的山水丛林融为一体,让大自然以其广阔的胸怀成为流浪者们宽厚的收容者。、两本小说呈现出不同的原因一是中西文化土壤的不同所造成的,西方的流浪汉小说,其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奥德修纪和公元1世纪古罗马作家彼得隆纽斯残存的长篇小说萨蒂里孔。前者被文学史家视为“文艺复兴和18世纪流浪汉小说及批判现实主义的先驱”,后者则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并享有“拉丁文学中最优秀的讽刺佳作”之誉。奥德修纪以奥德修斯在海上十年旅程为主线,是欧美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的杰作,是西方文学流浪母题题的源头,对欧洲历代作品的流浪主题和流浪汉小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0、小癞子的漂泊,究其原因,可能也受到了西方这种旅程模式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自然而然的就在16世纪产生了小癞子。而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安土重迁,广大的农民也没有意愿去流浪,艾芜由于生活的压迫,不得不去流浪,因而写了一本充满了流浪汉小说色彩的南行记,直到此时才标志着中国流浪汉小说走向了成熟。其次,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原因。小癞子出身微贱,没有家产,没有行业,只能当佣仆谋生,又没有固定的主人,经常更换,他到处流浪,苟安偷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常常受到别人的欺骗和歧视,他一边给一些主人当佣仆,一边也在以狡诈的手段向主人向社会索取钱财;他们一边吃亏上当,另一边也逐渐学会在尔虞我诈的恶劣环境中欺骗他人

11、,不断去破坏和报复他人。他的遭遇处境令人同情,可是他欺骗他人的行径却令人厌恶。艾芜南行记中的虽说也塑造了系列流浪汉形象如小偷、盗马贼、强盗、私烟贩等等,这些人也多半没有固定职业,没有财产,没有土地房屋,他们偷、抢、杀人,他们是受害者也是害人者,但与小癞子最大的区别在于在这些不容于道德社会的行为背后却有着一颗颗善良温情的心,作者在旧中国社会的最底层采掘到了“社会道德结构的珍珠”,并把它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熠熠光彩,由此得到美的熏陶和向上力量的牵引。在这两部小说中,虽然有很多的不同,但都是利用主人公作为线索来贯穿全文。小说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展示出主人公冒险生涯中的一个个经验和一次次教训,同时

12、借此描绘出世态人情的纷繁复杂。这时的主人公可以不是情节的推动者,但却是情节必要且唯一的组织者,也就是说作品由主角把一个个表面看来互不相干的故事联接起来,自成段落的行状轶事与人物的性格虽无必然的联系,但却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有着相似的小说整体的叙事方式;具有以下大致相同的审美创作取向:以“追寻”为母题的叙事模式;在路上”、“在途中”的旅程化的结构形态及其以“成长寻找归宿”为逻辑功能的叙述图式。两本小说的比较研究,我们也许会为小癞子忍饥挨饿的生活而心酸难受,为他的聪明圆滑而大笑,为他的奴颜媚骨而伤心。小癞子的那种甘为奴仆,乐于带绿帽子的价值取向也许不能完全认为他是错误的,毕竟,他要活着,就

13、得向现实折腰。相比起来,我更喜欢南行记中的流浪者,山峡中那群以老头子和野猫子为首的盗伙,为了生存不受拖累而把受伤的同伴小黑牛扔入了怒吼的江中,却在“我”帮助了他们之后不因“我”知道内情而杀了“我”,反而在“我”的书中留下了三块银元。这也许就是他们温情的一面,他们虽艰难的在那个年代生活,却有着善良的心。参考文献:1 艾芜:艾芜文集第一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 杨绛:杨绛文集第八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 小癞子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 巴金:逃荒后记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版.杨绛:关于小说介绍小癞子M.三联书店1986年版.艾青:诗论诗,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10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