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缺12课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9765057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缺12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缺12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缺12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缺12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缺12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缺12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缺12课(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整组备课单元内容简析:本单元围绕“神奇的宇宙”这一话题安排了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月球之旅这三篇课文,这些课文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古诗诵读为韩食,语文乐园中安排有成语,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读记名句,学习成语故事等内容, “看图作文”通过富于想象力的画面,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教学本组课文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好如下的引导工作:一是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读到一些优美的语句张口就来。二是充分利用复述、改写、扩写等方式,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2、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3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4、学习作者表达方法,想象画面,练习习作。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2、 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读懂课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2、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热爱。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感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祖言的热爱。单元课时安排: 10 盘古开天辟地 1课时 11嫦娥奔月 1课时 12月球之旅 2课时 古诗诵读 1课时

3、语文乐园(四) 4课时10 盘古开天辟地【教材简析】本课是依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的。宇宙是怎样起源的?天地是怎样形成的?大自然的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古人思考着这些问题,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巨人盘古这个英雄形象。作者将古代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资料搜集起来,加以综合整理,写成了这篇通俗易懂的神话故事。学习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混沌、孕育、筋脉、甘霖”等词语。2、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像、思维、表达能力。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

4、方法:以奇特而合理的想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对阅读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前准备】请学生搜集、阅读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一)激趣谈话同学们,你听过或读过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牛郎织女、女娲造人、神笔马良等。(二)动情简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起源神话故事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

5、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因此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奇特、大胆、合理的想象把自然界拟人化,创造了神话。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板书:奇特、大胆、合理的想像)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撰写了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帝俊、帝喾和舜,后羿和嫦娥的故事,鲧和禹治理洪水,远国异人,夏以后的传说等几个方面对支离破碎中国神话

6、作了最全面、完整、通俗的讲述。(三)引出课题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人们百思不得其解,那蓝天、大地从何而来?为什么天清澈如水?大地浑浊厚实?啊!人们开始想像了,原来是人类的祖先“盘古开天辟地”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55页,走入这神奇的故事之中,感受那奇特、大胆、合理的想象吧!二、走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轮读课文,相机正音,互相评价.(注意:混沌hn dn 冉冉rn上升 可恼 no)3、读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预设:学生可能对故事中的盘古印象深刻,也可能认为盘古用

7、大板斧划分开天地印象神奇无比,还可能对盘古倒下后周身发生的变化感到惊叹总之,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感受。三、品读神话故事,感悟想像1、同学们初读故事后,有这么多新鲜的感受,真好!看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评价“盘古”,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指名朗读随机出示句子“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齐读)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是怎样使这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的?用波浪线将故事中自己认为具有奇特而合理的想像之处划下来,多读读!学生自读自悟3、交流分享读书感受A、“

8、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当初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划分开了。”感受:在远古时代的人们看来,天和地是平行的,一个在上,一在下,一个“轻而清”,自然会向上升,一个“重而浊”,自然会向下沉。混沌不分的天地原来是由盘古一个霹雳大板斧劈开的呀,难怪叫“开天辟地”!作者的想像是这么奇特!导语设计:好一个“开天辟地”,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惊天动地”吗?(自由读指名读)评语设计:你的朗读铿锵有力,似乎让我们听见了那霹雳巨响,盘古的力大无穷。 你的朗读舒缓有致,似乎让我们看到天地分离的神奇,感受到天的“轻而清”,地的“重而浊”。B、“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

9、,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极长了。”感受:这里的想像很奇特,天每天在升高,地每天在加厚,盘古的身子也在变长。引导比较:你发现了吗?这段话反复出现了几个词语,找出来,作上记号。1)老师认为,这里词语重复了,应该这样说:“天升高了,地加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增长了。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很高了,地变得很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很长了。”(出示句子)你认为哪种说法好?2)学生自主发表看法(预设:这也是一种奇特的想像,“每天”“一丈”反复出现,突出表现天地是如何分离的,三个“极”,更说明天升高到了尽头,地也达到了最厚,盘古的身子也长到了最长。)3)指导朗读:看来,恰当地运用词语的重

10、复,能达到增强神奇想像的效果。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奇特的想像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语设计:你的朗读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天高地厚”。C、“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终于倒下了。”感受:从“直挺挺”、“撑”、“不让”、“孤独”、“坚持”、“实在”、“终于”可以体会出盘古与自然坚持斗争的献身精神。引导: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再看看这幅图画吧!你能从图上感受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这就是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把他描绘得真切而神奇,人类不正是发扬着盘古的这种精神吗?与大自然的一切灾害做着不懈地斗争。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D、“就在这时候清露和甘霖。”1)预设感受:盘古倒下后,全身发生了变化,使宇

11、宙变得丰富而美丽。2)导语设计: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宇宙就这样变得迷人了。奇特的想像之所以有魅力,还因为这想像并非天马行空,也有它的“合理性”,再读读,体会一下!(作者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展开想象的。)3)指导朗读:用你们甜美、富有变化的语调去表现这奇特的变化吧!4)语言拓展读读下面的文字,如果你是一名“神话家”,你会怎么写?出示文字: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这个世界上就变得丰富而美丽。女神女娲觉得这一切都那么新奇,那么美好。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她句的这个世界上缺了点什么。一天,她在黄河岸边坐下来,看见自己在水里的倒影。“哦!我知道了!世界上还缺少一种长得和我一样的东西。”女娲大声叫了起来。于是,

12、女娲 。女娲给这些小泥娃娃取名叫“人”。看着这些人这么可爱,女娲觉得很满足。她想:“我应该多造一些人出来,这样才热闹呢!”可是女娲累坏了,她想:“能不能找一个简单一点的办法,可以一下子就造出好多人来呢?”这时,她刚好看到身边有一根柳条,于是灵机一动, 。就这样,这个世界上又多了很多很多的人。因为女娲是用黄泥做人,所以中国人的皮肤都是黄颜色的。四、作业设计:走进神话世界1、回家把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讲给父母听。2、搜集阅读优秀的古代神话故事(国内、外都可),开个小小的故事会。3、推荐阅读神话故事创世和造人【板书设计】 10、盘古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 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随天地变化 周身发生变化课后反思

13、:11、嫦娥奔月【教材简析】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长生不老的药升天成仙的故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十二个生字,理解“贪婪、皓月当空、企盼”等词语。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像、思维、表达能力。3、练习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读中理解,读中想象,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语言平台,让思维在碰撞中闪耀火花,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嫦娥善良的品质,激发学生对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像。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请同学们背一背有关“月亮”的古诗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吟诗叹月,引入课题1、激趣:同学们,老师将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看到这个字,或许会使你联想起许多诗句,或许会让你回忆起儿时听过的故事因为在人们的眼里,这个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它有时代表着团圆、美满,有时又代表着忧愁、分离,还有时代表着寂寞、凄凉它就是“月”字。(板书:月)看到它你想起了哪些千古名句或故事呢?(学生自主交流)预设:“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