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优秀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929925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国论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国论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国论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国论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优秀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教案设计教案目的1、了解作者以史论政,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领会作者反对屈辱求和的、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思想;2、学习本文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4、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教案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案课时:两课时。【教案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故事: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

2、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二、解题1、论,是一种论说文

3、体,“论者,议也。”六国论,即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2、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苏洵二十七岁时,应试不中,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章,发愤读书,潜心钻研,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苏洵十分关心政治,他的文章,大多针对时政有感而发。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

4、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3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是颇为相似的,国难当头,矛盾尖锐,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

5、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正音,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率赂秦耶(shu而)思厥先祖父(ju耳暴霜露(pu)抱薪救火(xi)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u)燕赵之君(ya洎牧(j夕以谗诛(ch(n)革灭殆尽(dd)2学生依书下注释,粗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课堂提问。四、研习课文(一)研习课文第一段1、学生疏通第一段字词句,教师补充(1)非兵不利:兵器,名词(2)或曰:有的人(3)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4)率贿秦耶:一概,全都,副词。(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承接上文,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6)句式:赂秦而力亏

6、,破灭之道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也。表判断,固定用法,古文中称为判断旬。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 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明确:“弊在贿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贿”字上。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 2) 提问: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明确:一是从贿秦的国家说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贿秦的国家说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4)师生共同明确思路,试背第一段。作

7、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贿秦力亏板书:弊在赂秦故曰:弊在“赂”不贿者以贿者丧(二)研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字音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1)其实百倍:他的实际数量。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其实”。(2)固不在战矣:本来、当然,副词。(3)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祖父”,是两个单音节词(4)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引申为分辨、清清楚楚的意思。(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宜,应该。颠覆,古义,灭亡,今义,翻到。(6)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宾语“之”省略)3、理清思路,引导学

8、生背诵第二段。(1)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个方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照应了第一段的哪一句?分几层意思?运用什么论证方式论述?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明确: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板书具体论证过程。“得”与“亡”的对比“难”与“易”的对比“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引古人名言印证。(2)学生顺思路试背第二自然段。五、课堂小结本篇课文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列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辅助中心论点。第二段从秦的土地来源,点明“赂秦”的危害,只能换“一夕安寝”“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有力论证了“贿秦而力亏,

9、破灭之道也”。六、布置作业1、熟背第一、二自然段。2、预习三、四、五自然段。七、板书设计-贿秦力亏(一)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故曰:弊在“赂”不贿者以贿者丧(二)“得”与“亡”的对比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难”与“易”的对比对比论证“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引古人名言印证。引证法第二课时一、检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1、指名背诵(35名)2、学生齐背一、二自然段二、继续研习课文内容(一)研习第三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三段,注意读准字音。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三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2)可谓智力孤危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认识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后秦击赵

10、者再(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

11、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板书:(1)齐国:与赢不助五国( 2) 燕国:用荆卿为计速祸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赵国:牧以谗侏用武不终( 3)齐人勿附燕客不行胜负或未易量(反面假设)赵将犹在(一)学生顺思路背诵第三段(二)研习四自然段1、学生齐读四自然段2、请两名同学试翻译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的意义和用法( 1)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厘相待”。( 2)并力西向:名词做状语,“向西”( 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的一种句式(4)日削月割:名做状,“日日”“月月”3、内容分析(1)提问:本段可分两两层?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哪句

12、话可以概括段意?明确:以“悲夫”为界分为两层。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3)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

13、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三、研习第五段。1、 重要词句:(1)可以:可,可以;以,凭。(2)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之”,秦国;后“之”,的。(3)苟,假如(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追随;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2、内容分析(1)提问:第五段或明或暗地做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明确:第五段虽没有直接展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若于秦”);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2)提问

14、:第五段是否多余?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第五段并非多余,是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是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四、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学生讨论,自由发言2、教师点拨本文是史论,但不是进行史学分析,也不是就史写史,而是就史立论,以古鉴今。对中心论点的论证,运用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突出的运用了对比论证。运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3、明确:(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2)论点鲜明,论据严密(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15、五、拓展延伸1、作者观点是全对,全错、还是部分对?为什么?参考:灭六国统一天下人心所向;秦能统一(变革);用了连衡策略;弊在赂秦。(文中关于灭六国的原因,作者以偏概全。)六、布置作业1、进一步落实背诵。2、归纳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等现象。七、板书设计写作特点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据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六国论教案反思一、备课过程中的考虑1.学情、教情分析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重在说理,对高一学生来说,趣味性不强,课堂教案较难出彩。主题明确,课本注释十分详细,难点也不多,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本人教授文言文是弱项,所以选讲这篇课文,以挑战自我。2.基本构想以活动为主,提供能让学生充分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