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克反应机理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9265649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傅克反应机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傅克反应机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傅克反应机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傅克反应机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傅克反应机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克反应机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riedel-Crafts 反应机理摘要:本文总结了傅-克反应提出以来,化学研究人员对该反应的机理方面的研究,包括动 力学研究、中间体结构和性质的。提出傅一克反应机理目前存在的疑问及机理动力学的发展 方向。关键词:傅-克反应;动力学;中间体;反应机理1、傅-克反应的发现傅-克反应在整个化学发展史上是最为古老的化学之一u 1869年德国化学 家Zincke首次报道了在苯环上引入烷基的反应.这个反应的发现来源于一个偶 然,当时Zincke想从苄氯和氯乙酸(以苯作为溶剂)出发,在铜粉(或银粉)和密 封加热的条件下,通过类似Wurtz反应的方法制各苯丙酸,但他发现在反应过程 中有大量的氯化氢产生,同

2、时也生成了二苯甲烷。他意识到这是苄氯和溶剂苯发 生反应产生的。为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开始研究这类苯环上引入取代基的 反应。Zincke的发现引起了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他们用不同芳烃进行反应, 并且得到了相应芳烃的烷基化和酰基化产物.至此,他们一致认为铁、铜、银或 锌等金属粉末可以作为此类反应的催化剂,这个反应也因此被命名为Zincke反 应。1877 年,Friedel 和 Crafts3-4试图通过 Gustavson 反应将 1,1,1 一三氯 乙烷(苯作溶剂)在铝粉和碘单质存在条件下转化为1,1,1.三碘乙烷,但出乎 意料的是他们再次得到了 Zincke反应的产物。经过他们的不断研究

3、,他们又对 各种金属卤化物、各种卤代烃以及各种酰卤分别进行了研究,表明Zincke提出 的各种金属确实不是此类反应的催化剂,它们的卤代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催化剂。 至此傅一克反应被正式提出,包括傅一克烷基化反应和傅一克酰基化反应。傅一克反应虽然说是非常古老的化学,但是直到现在其应用依然非常的广泛 5-6。一直以来,许多化学工作者对傅一克反应机理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同时也 做了许多工作。目前有关该反应机理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直至现在还是没有非 常清楚地指明该反应的机理,最主要的是至今仍然没有明确提出该反应实际的反 应活性中间体.这未免有些遗憾,但研究者们出色的工作还是给出了大量的信息, 为傅一克反应

4、机理的进一步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2、傅-克反应的发展及应用概况傅-克反应自从被发现以来,大量的论文、书籍或者专利介绍这类反应,它 在学术或者工业领域上迅速成为有机合成化学的基础反应。由于傅一克酰基化反应是实现碳碳成键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并且是制备各种芳基 酮,杂环芳烃酮等的重要手段,所以它在医药、农药、染料、香料等工业生产中 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化学家们对傅一克酰基化反应一直怀有很高的兴趣。 一般来讲,傅一克酰基化反应使用的是路易斯酸,如氯化锌、氯化铝、氯化铁、 四氯化锡、四氯化钛等或者是很强的质子酸,如氢氟酸、硫酸等.在反应结束以 后,这些路易斯酸与产物配位从而以配合物的形式存在,所以在水

5、解后才可以得 到目标产物,这就会造成环境的污染7,8 .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傅一克酰 基化反应一直努力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通过开发更加有效的催化剂,比如 催化量的Ln(OTf)3.使得反应效率得到提高,或者优化反应条件,如微波条件 下,离子液体中的傅一克酰基化反应,实现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抑或是使用石 墨作为固体催化剂,以及各种异相催化剂的发展都使得傅一克酰基化反应不断地 向前推进。3.1傅-克烷基化反应傅-克烷基化反应的反应机理与磺化、硝化类似,首先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产 生烷基碳正离子,它作为亲和试剂向苯环进攻,形成碳正离子,然后失去一个质 子生成烷基苯。卤代烷、烯烃、醇、环氧乙烷等在

6、适当的催化剂的作用下都能产 生烷基碳正离子,卤代烃、烯烃、醇是常用的烷基化试剂。最初用的催化剂是三 氯化铝,后经过证明,许多Lewis酸同样可以起到催化剂作用,现在常用的Lewis 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活动顺序大致如下:AlCl FeCl SbCl BF TiCl ZnCl 其中三氯化铝是效力最强,也是最常用的,但催化剂的活性常因反应物和反应条 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效力最强的催化剂并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最合适的催 化剂,操作者应根据被取代氢的活性、烷基化试剂的类别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合适 的催化剂。卤代烷产生碳正离子的过程是:催化剂如三氯化铝和卤代烷生成一个络合物 RClAlCl ,使卤原子和烷基

7、之间的键变弱,然后成为R+及AlCl-离子。这种Lewis 酸和卤代烷的络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分离出来的。例如三氟化硼和氟化烷在 低温下可以形成稳定的络合物:C2H5Fbf3。有的烷基化反应不是碳正离子,而 是解离以前的络合物去进攻苯环。碳正离子进攻苯环还是络合物进攻苯环要取决 于卤代烷的极化程度和Lewis酸的催化活性,但两种情况的实质是相同的。这类反应有个严重缺点:由于烷基侧链的供电性,反应产物比起原料具有更 高的亲核性,于是产物苯环上的另一个氢继续被烷基所取代,导致了过烷基化现 象而形成了众多副产物。由于这类反应是可逆的,还可能出现烷基被其他基团所 取代的副产物(例如被氢取代时,也称为

8、傅一克脱烷基化反应);另外长时间的 反应也会导致基团的移位,通常是转移至空间位阻较小、热力学稳定的间位产物。 另外如果氯不是处于三级碳原子(叔碳原子)上,还有可能发生碳正离子重排反 应,而这取决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即三级碳二级碳一级碳。同时空间位阻效 应可以被利用于限制烷基化的数量。假设使用无水氯化铁作为催化剂,在氯化铁的作用下,卤代物产生碳正离子, 碳正离子进攻苯环并取代环上的氢,最后产生烷基芳香族化合物和氯化氢。总反 应式如下:R-CI + FeCI3 R+ + FeCI/ICICI-Fe-CI3.2傅-克酰基化反应傅-克酰基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和烷基化是类似的,也是催化剂的作用下,首先生成酰

9、基 正离子,然后和芳环发生亲电取代。常用的酰基化试剂是酰卤和酸酎。酰卤的反应活性顺序 RCOIRCOBrRCOClRCOF,常用的催化剂是三氯化铝。由于AlCl能与羰基络合,因此酰基化 反应的催化剂用量比烷基化反应多,含一个羰基的酰卤为酰基化试剂时,催化剂用量多于 1mol,反应时,酰卤先与催化剂生产络合物,少许过量的催化剂再发生催化作用使反应进行。傅一克酰基化反应在强路易斯酸做催化剂条件下,让酰氯与苯环进行酰化的反应。此反应还 可以使用羧酸酎作为酰化试剂,反应条件类似于烷基化反应的条件。酰化反应比起烷基化反 应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羰基的吸电子效应的影响(钝化基团),反应产物(酮)通常 不

10、会像烷基化产物一样继续多重酰化。而且该反应不存在碳正离子重排,这是由于酰基正离 子可以共振到氧原子上从而稳定碳离子(不同于烷基化形成的烷基碳正离子,正电荷非常容 易重排到取代基较多的碳原子上)。生成的酰基可以用克莱门森还原反应、沃尔夫一凯惜纳 一黄鸣龙还原反应或者催化氢化等反应转化为烷基。傅一克酰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酰氯试剂 的稳定性。比如甲酰氯就由于不稳定而不能进行,因此合成苯甲醛就需要其他的方法,如 Gattermann-Koch反应:在氯化铝和氯化亚铜的催化下,通过苯、一氧化碳与氯化氢在高压 当中合成。反应机理:第一步是在路易斯酸的条件下,氯的解离形成酰基碳正离子:第二步是接下来的芳环亲电

11、试剂进攻酰基正离子:最后一步,电荷转移至氯原子形成HCL,而AlCl3催化剂重新形成:0 IIR * HCI + AICI3与烷基化反应类似,有间位定位基的芳烃极难发生傅-克反应,因此在强酸性条件下苯 胺的傅克烷基化反应反应很难进行,因为氨基会与酸成盐而转化为间位定位基,为此可通过 乙酰化将氨基保护起来,反应结束后,再水解除去乙酰基。结束语:鉴于20世纪5070年代仪器分析手段的限制,人们很难对整个傅一克反应进行在 线研究,所以对反应过程中实际的中间体结构上的认识也存在偏差.随着科学的发展及技术 上的改进,人们越来越侧重于反应过程的研究,在机理探索的过程中,在线分析仪器成为必 不可少的研究工具

12、,所以当人们重新回归到原始的傅一克反应时,从新的角度去探索人们可 能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而一旦有这样的发现,那对傅一克反应来说将是重要的变革,也许会 改变人们一致认为的理所当然或者是根深蒂固的结论,从而重新认识傅一克反应的机理.我 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对傅一克反应会有更深的理解,傅一克反应也将会被广泛的应 用于很多领域! 参考文献: 1、Roberts, R. M. ; Khalaf,A. A. Friedel-Crafts Alkylation Chemistry: a Century ofDiscovery, Marcel Dekker,NewYork, 1984.2、Zhang, Y

13、. Chemistry 2000, 59(in Chinese).(张殷全,化学通报,2000,59.)3、Fdedel, C.; Crafts, J. M. Comp. Rend. 1877, 84, 1450.4、Friedel, C.; Crafts, J. M. Comp. Rend. 1877, 84, 1392.5、Sartori, G.; Maggi, R.Chem.Rev. (Washington, DC, US)2006.106,1077.6、Kozhevnikov, I. V. Appl. Catal., A 2003, 256,3.7、Friedel, C.: Crafts, J. M. Comp. Rend. 1885, 100, 692.8、Dzudza, A.; Marks, T. J., Org. Chem. 2008, 73, 40049、刑其毅等,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2009,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