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9257950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州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通州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通州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通州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通州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州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州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4通政办发201113号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通州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0-2015年)的通 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委、办、局:经区政府同意,现将通州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2010-2015 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二O年四月十三日通州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0-2015年)根据国务院、卫生部、北京市政府及市卫生局的有关法律、 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紧紧围绕北京市将通州区打造 成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宏伟目标,结合通州新城规划、人口分布特 点,现制定本规划。一、基本情况(一)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

2、,京杭大运河北端,西邻朝阳区、 大兴区,北与顺义区接壤,东隔潮白河与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回 族自治县、香河县相连,南和天津市武清县、河北省廊坊市交界。 区境东西最大距离36.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48公里。紧邻北京 中央商务区(CBD),西距国贸中心13公里,北距首都机场16 公里,是北京城市功能战略转移的重要区域。通州辖区总面积906.28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办事处,96 个居委会;11个乡镇,475个行政村。截止到2009年底,全区 常住人口 109.3万,其中户籍人口 65.6万,户籍人口中农业人 口 33.6万,占51.3%,非农业人口 31.9万,占48.7%。预计到 2015年常住人口

3、将接近150万。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27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为2.2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4万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0.83万元。预 计到2020年人均GDP将突破10000美元。随着2010年北京市“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 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目标的提 出,未来几年内,通州将被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新城。(二) 卫生事业发展现状。1 .卫生资源。(1)卫生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 步加强。新增建设项目4个,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投入1.7 亿元;装修及改扩建项目9个,总面

4、积9万平方米,投资0.9亿 元。目前10个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全区拥有万元以上的诊疗设备2837台,百万元以上的56台, 包括核磁共振2台、CT机8台、800毫安X光机3台、500毫安 X光机41台、彩超25台。(2)医疗卫生机构:截至2009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591家(详见表1 )。表1:现有医疗机构数量及分类情况医疗机按营利构总数性质按所有制591营三二一门医利级级级诊务性部室按 级 别非营村卫利性生室54843162537143511571443556824(3 )人力资源:2009年全区591家医疗机构共有职工727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832人(详见表2)。表2:医疗机构

5、职工总数及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所有机构政府办24家一二级医院职工总数卫技人 员数卫技人员比例%职工总数(在编职 工数)在编卫技 人员数在编卫技 人员比例%7270583280.224289(3340)319274.42(95.57)在3192名在编卫技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40.1 %,中 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42.0%,初级及以下职称人员占58.0%。全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5.34,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 师数1.96,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79,明显低于北京市千人口 平均水平。(4)床位数:通州区实际开放床位数为2527张,每千人口 实际床位数2.31张,病床主要集中于6家二级医院,实有床

6、位 数1272张,占50.34%; 2所专科医院(胸科医院和精神病医院) 实有床位数650张,占床位数的25.72 %。(5)卫生经费:区财政持续加大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投 入费用总额和比例逐年增加,2005年投入0.64亿元,占当年地 区生产总值的0.49%, 2009年投入3.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 的 1.59%。2. 医疗服务。(1)门急诊服务:2009年全区591家医疗机构年诊疗480 万人次,日均门诊1.32万人次,其中系统内6家二级医院、18 家一级医院年总门诊量315万人次,日均门诊0.86万人次,占 全区门急诊总量的66%。(2)住院服务:2009年全区住院人次数为6650

7、9人次,总 病床使用率79.6%,二级医院平均病床使用率88.9%,乡镇卫生 院病床使用率5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1 .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医 院基本建设和硬件水平相对滞后。政府对基本医疗投入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目前, 18家卫生院依靠市、社区卫生资金补偿政策改善了环境建设, 保障了基本运营经费。6家二级医院除中医医院异地新建、潞河 医院建设完成内科大楼外,其它医院基本保持建院时的原状,基 本上依靠医疗收入维持运营,投入不足已经影响到医院环境条件 的改善和服务能力及水平的提高。2 .医务人员编制短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社区卫生服务

8、中心和卫生院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两种职 能,“一层核编、双重覆盖”导致了人力资源分散、服务能力和 水平下降。二级医院中除老年病医院尚有空编外,骨伤医院仍是 挂牌成立时按一级医院核定的编制,其余4家也均为2003年核 定的编制,人力资源不能满足医疗服务需求。根据未来通州经济 社会和人口发展趋势,编制不足问题会更加突出,从而影响到医 疗卫生队伍建设以及业务工作的开展。3. 二级医疗机构分布过于集中且床位明显不足。6家二级医院均集中在老城区新华大街附近的2平方公里范 围内,布局过于集中且受发展空间所限,普遍存在着门诊、病房 拥挤现象,需尽快改善二级医院过于集中的格局。全区二级综合医院床位数993张,

9、每千人口实有床位数0.91 张,远远达不到全市综合医院2-3张/千人口的水平,随着通州新 城建设步伐的增快,需扩大医院面积、规模并增加床位,以满足 居民不断增加的就医需求。4. 城乡间医疗服务尚不均衡。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保健意识、交通 条件日渐提高与改善,多数常见病患者经常到二级医院就诊,二 级医院业务量已占全区业务总量的80%( 6家二级医院2009年业 务量情况详见表3),特别是潞河、中医、妇幼、新华及骨伤5 家医院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急剧增加,使以上医院的门诊及病房处 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存在着医疗安全尤其是医院感染的隐患。而 位于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部分闲置,城乡间医疗

10、服务不均 衡,已制约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表3:二级医院2009年业务量情况机构名称门急诊量(人次)住院病人人次数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天)潞河医院11845082126089.02%10.6中医医院278191393681.36%11.2新华医院5229082872102.05%7.7妇幼保健院40475312481119.74%6.6骨伤医院116254273691.14%9.7老年病医院1303427022.88%28.65 .缺少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通州新城建设不相 适应。完善医疗服务功能是建设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的重要组成 部分,建立高水平的三级综合医院是完善医疗服务功能的必要需

11、 求。目前,全区尚没有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医疗卫生基础服务设 施、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与通州新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二、规划原则符合通州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要求,注重现代化国际新城 的特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促进完善通州区现代化 国际新城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 发展,以公平性、整体效益、可及性、分级医疗、中西医并重等 为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三级医 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构建以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和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卫生服 务体系。提高配置效率,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多方投入、覆盖城 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

12、度。三、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2015年,建立起适应经 济发展水平,适应城乡居民健康需求且比较完善的多层次医疗卫 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缓解群众就医难题, 逐步实现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 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目标,使居民健康水平与卫生服务指标达到 北京市先进水平。四、规划依据(一)卫生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 1994年)。(二)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09版)(征 求意见稿)。(三)市区县医疗卫生及机构人员编制标准京编办 1990 第034号)。(四)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的实施意 见(京编办发20069

13、号)。(五)北京市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8年-2015年(送审稿)。(六)通州区新城街区控规( 2008年)。五、规划内容综合考虑全区服务人口、经济发展及医疗机构数量、功能、 布局等因素,对现有公立医院作相应调整或异地新建,以新城医 疗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整合或增加医疗资源,构建分工明 确、功能互补、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有序医疗服务格局。同时,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医疗资源配置、 服务利用和健康产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将医疗服务做精做强, 逐渐形成技术优势。全区医疗机构总体布局:建立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即以 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以专科医院、护理院及康复医院为补充

14、; 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 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形成政府、社会资本 共同参与的医疗服务新格局。(一)医疗机构的设置。1 .区域医疗中心。优先将潞河医院打造成符合三级医院标准的首家区域医疗 中心。积极加快外科手术楼和门诊楼建设工程,为患者提供优美 舒适的诊疗环境,同时,积极与朝阳医院等市级三级医院联合, 加强特色专科创建和人才培养,在骨科、普外科、心、内科、呼吸 科、消化科、妇产科、神经外科等7个科室基本完成三级专业分 科的基础上,重点将骨科、心内科等发展成为医院重点专科,并 确保2-3个专科能发展成为市级重点学科,同时有多项诊疗技术 达到国内

15、先进水平。积极承担多项市级科研课题,争取一项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年内适时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及大型国际 学术交流。在成为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基础上, 使潞河医院早日发展成为设立综合床位1000张的学院型医院。完善中医医院服务功能,在一期设立床位460张基础上,二 期床位将扩展至800张。进一步整合区内医疗资源,发展成为以 中医为特色的第二区域医疗中心、。积极探索与东直门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院等三级名院重点科室联合的途径,充分发挥首都的技 术优势,创建优势学科,推动医院的发展。将新华医院迁址永顺镇苏坨村异地新建,占地130亩,建设 用地111亩,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设置床位800张,积极 与同仁医院等三级医院联合,早日发展成为以口腔和耳鼻喉科为 特色具有综合诊疗能力的第三区域医疗中心。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的形式,新建一家三级综合医院,为周边 地区百姓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2 .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设置床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