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教室》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8974527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露天教室》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露天教室》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露天教室》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露天教室》阅读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露天教室》阅读练习及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露天教室阅读练习及答案露天教室李汉荣记得那是秋天,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我们坐的那个教室,低矮,潮湿,光线昏暗。窗玻璃碎了,就用报纸糊上,好像舍不得用白 纸糊。学校太穷了,但我们不怨学校,因为同学们都是农家子弟,都穷。学校再穷也有这么 大的教室,我们家里可没有这么大的房子。但是,几十个小孩子挤在教室里,又闷又暗,这可比不上家里那么自在、随便。我和同桌喜 娃都感觉上学不好玩了。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姓王,别的老师叫他岳仁老师,他好像是忍不住了。那天上语文课,王老师扶扶眼睛,擦擦脸上的汗,说,同学们,闷不闷呢?大家齐声说:闷。热不热呢?热。暗不暗呢?暗。怎么办呢?教室默然。王老师看看大家,说,我

2、有一个想法,校长也同意。我上语文课的时候,如果天不下雨,就 到野外去上。这一段主要是识字,许多字在大自然里都能找到,我们的祖先就是在大自然里 受到启发,发明了这些字,那么,我们也可以在大自然里体会先人们造字的艺术。同时,野 外敞亮,空气好,对大家身体有好处。你们愿意吗?愿意!于是,刚刚“圈养”起来的这批乡下孩子,就有了 “放生”的机会。那个露天教室距离学校约有三百米,是一块比较平坦的坡地,四望皆山,中间是一小块平原, 一条小河朗诵着一组费解然而好听的句子蜿蜒北去。我们坐在草地上,抬头看天,天好像也在低下头,面对面的看着我们。这时我们已有一点点 “文化”了。忽然在没有文化的天底下、野坡上学文化,

3、一切都变得陌生、神秘起来。我们把目光从天上收回来,哪个字是“山”?同学们都认识了“山”,老师说,是啊,我们 的四面八方到处都写着山,这就是象形字,模拟自然物象发明的字,发明这个字的古人,说 不定与我们一样,也是个山里人。再看“水”,随着老师的提示,我们的目光都投向了前面的那条小河是的,我们看见了水, 认识了水,水,从河里流进书里,又流进我们的记忆里。最有意思的是这几节课。那天早上第一节是语文课,我们早早就来到坡地。当我们打开课本,天空也哗啦一下子打开课本。蓝莹莹的黑板上,写着亮灿灿的一个“日” 字。而离开“日”字不远,蓝黑板上还隐隐约约写着一个“月”字。这白昼的月亮,夜晚的字迹还没有从黑板上擦

4、去。老师兴奋地望着我们,望着天空。他几乎是手舞足蹈领着我们齐声读起来。我们都离开课本,望着天上的旭日和残月,此时的我们,使用的是多么大的课本啊。太阳渐渐靠近了月亮。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看,天上的板书,那是一个什么字?坡地上响彻着童声:明,光明的明,明天的明,明白的明。就这么我们认识了日,认识了月,认识了明。那个蓝莹莹的黑板,就写着这三个字。三个字, 再过一万年都在记忆里刻着。还有一次,老师教我们读写“人”字。一撇一捺,很好写。但 做人可不容易啊。同学们,我们一生一世都要写好这个人,做好这个人啊。正在这时,一个农民扛着一根扁担从坡地不远的玉米地边走过。老师让我们注意,看前面, 一个字走过来了,大

5、家快认啊那不是一个“人”字吗?是的,那个人的肩上多了个什么? 一根扁担。是的,也是多了一横,这个人字就变成“大”字了。老师继续说,这就是说,劳动使人变大了,或者说,大人们总是很辛苦地劳动。我看那个人,似乎很熟悉,仔细读了一会儿,才知道,他就是我父亲。父亲始终不知道,多年前他是我们的一个象形字,他被很多孩子写进了记忆的黑板上。老师接着说,是的,人的肩上扛根扁担就成了大字,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劳动使人变得伟大 了,但能不能说,人就是最大的东西呢?我们回答不上来。老师指着远处渐渐变小了的人字(我们的象形字,就是我的父亲),说,这位叔叔,也就是 这个“人,,字,因为劳动(那多出的一横,那根扁担)是“大”

6、了,你们再往高处移动一点 点,是个更大的东西,你们看见那是什么?老师指着我渐渐变小的父亲,那个移动的大字和大字上方,领着我们齐声读出一个字:天, 天空的天,天亮的天,天天向上的天。在坡地,在露天教室里,我们只上了不到十节课,这位王老师就被调到别处了,我们也就结 束了这段快乐有趣的日子,重新回到低矮、潮湿、昏暗的教室。由“放生”回到“圈养”, 回到小小的课本里。这些年,已是中年的我,常常回想往事,把日历一天天倒着往回翻,翻着翻着,就翻到了童 年的那些日子。我也曾访问过我当年的中学小学,令我伤感的是当年的教室都拆了,校址也 搬迁了,竟然找不到往日的一石一瓦,那多梦的年华,全都深埋进岁月的厚土里了。

7、去年,我回到故乡,找到了当年那个露天教室,那个平缓的山坡、这不起眼的地方,却是我 心中的名胜古迹。它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平缓,略微倾斜。王老师当年讲课的位置,稍高一些,在这样的角 度面对他的学生,面对我们身边摊开的无限延展的课本,他可能找到了一种奇妙而宽阔的美 感。现在想来,王老师虽只是个小学教师,但是他是深有教养、别有胸襟的人。从今天的眼 光看,他也是个另类,是高品位的另类。我深深的想念着王老师,岳仁老师。坡地四周有许多树,柏树,松树,槐树,香椿树,青冈树,是个杂木林。我坐在被树木的绿 荫和香气笼罩的坡地上,闭起眼睛,让时光倒流,流到那露天的童年,流到那鸟飞草香的童 年,流到那写满象形字的童

8、年。山还在那里写着山,水还在那里写着水,云还在写云,雾还在写雾,田还在写田,苗还在写 苗,虫还在写虫,羊还在写着、念着自己:羊羊羊。我用手掬起一捧土,贴近耳朵,我听到一片童声,由远而近。我伏下身子,注视一丛苜蓿花,那细微的香气向我心里吹送,与我身体里藏得很深的那些香 气汇合了。我被这单纯的香浓缩成一个简单的思想,一个简单的字。我知道,这丛苜蓿花认 识我,多年前,它就望着我笑,笑着笑着就凋零了。它把那段记忆藏在泥土里,年年都要捧 出来复习一次,然后又珍藏起来。到黄昏,我仍然坐在坡地上,一一辨认着写在高天厚地、刻在青山流水上的无数象形字,直 到银河哗啦啦打开。抬起头,我看见宇宙的大书如此浩瀚,多少

9、深奥的文字我们都不认识。 我忽然意识到:我们人类懂得什么呢?顶多只是认识了几个常用字。在时间的滔滔辞源、空 间的滚滚辞海面前,我们,只是牙牙学语的顽童。是的,再豪华的殿堂,再排场的教室,都会被时间拆掉、被岁月夷平。但是,有一种教室永 远坚固,永远存在。(有删节)10. 结合全文,概括王老师的教学特点。11.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2. 文章结尾说:“有一种教室永远坚固,永远存在”对此,你怎么理解?13. 联系全文,谈谈为何以“露天教室”为题。【答案】10. 生动有趣,寓教于乐;贴近生活与自然;重启发,重交流。富有奇妙而宽阔的 美感。11. 运用拟人的手法,借写苜蓿笑着凋零又年年温习记忆,表现

10、了 “我”对童年求学经历 的念念不忘;通过“掬起”“贴近”“伏下” “注视”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 “我”对 故乡的深情与对往事的珍视;通过想像,写听到童声由远而近,写苜蓿花的香气与“我” 体内的香气汇合,表现了那段学习经历给“我”留下深刻而持久的记忆和影响。12. “有一种教室”特指“露天教室”,不会被拆除、搬迁。“有一种教室”所代表的 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美好感受成为心灵永不磨灭的印记。“有一种教室”承载了无限延 展的知识,引领人们永远保持对宇宙的探索和敬畏。13. “露天教室”是贯穿全篇的中心意象,也是全文的线索;“露天教室”是人物活动的典 型环境(主要场所),塑造了一群让人印象深刻的师生,使另类有趣的王老师跃然纸上;通 过对“露天教室”往事的回忆,传递了对童年求学经历的深深怀念与对这种自然教育的感恩。 通过“露天教室”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人类对自我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