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研究生入学-学硕教育学考试题库套卷15(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8967342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研究生入学-学硕教育学考试题库套卷15(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研究生入学-学硕教育学考试题库套卷15(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研究生入学-学硕教育学考试题库套卷15(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研究生入学-学硕教育学考试题库套卷15(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研究生入学-学硕教育学考试题库套卷15(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研究生入学-学硕教育学考试题库套卷15(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研究生入学-学硕教育学考试题库套卷15(含答案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研究生入学-学硕教育学考试题库(含答案解析)1. 问答题: 试述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答案: 本题解析:(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达1300 余年,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变化。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步骤是:乡试省试吏部复试。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 作弊。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进人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举制 在社会上占有崇髙的地位,对当时的官僚政

2、治、文化教育和士人生活都有重大影响。清末科举制盛极而衰,走向穷途末路。1905年清廷废止科举制度。 (2)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学校与科举的关系。 唐初的统治者重视兴办学校,又重视利 用科举。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 学校不断输送人才供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政权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科举在选拔人才以充实官员队伍的同时也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开辟了政治出路。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皆独立而并举,相辅而相成,关系相当密切。 从统治集团的立场来看,学校与科举, 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政治工具。学校教育要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作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一切受科举考试的直

3、接支配。科举对学校教育发挥着导向调控的作用,科举制度存在的一切消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 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 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为了充实国家官员队伍,所以科举考试就是封建时代选拔官 员的制度。而要为参加科举创造条件,必先人学校学习知识。科举以功名利禄的刺激, 带给民众提高社会地位的希望,从而调动民间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民众需要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学校兴办之后,势必考虑民众的愿望,以适应社会政治 需要为方向,所以教育学生必然以育才应举为正道,以登科做官为荣耀。特别是各级政 府所办的官学,无不以通过科举考试而入仕做官为教育目标。 科举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 学校既已成为

4、科举的附庸,被迫适应科举考拭的需要,科举考试所试项目有什么样的知识要求,学校必定要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而科举考试不考的,也就不教不学, 科技实用知识根本不接触,造成知识面狭隘。 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式。 科举考试采用帖经、口问大义等方法, 学校加以仿造就有试读与试讲,试读要求熟 读能背诵,试讲要求理解能陈述。特别是学生完成学业要出学参与科举考试之时,照例要举行毕业考试,“其试法皆依考功”,完全按照科举考试考明经、进士的办法实行三场试,明经试帖经、口义、时务策三项,进士试帖经、杂文、时务策三项,这是资格考试,也是模拟考试,是参与正式科举考试之前的实际演练。2. 问答题:简述唐代学制的特点。

5、答案: 本题解析:(1)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 建学制体系。第一,中央设国子监总辖各学;第 二,地方学校包括州府、县两级,作为统一学制在 全国推行;第三,专业学校成为定型,律、书、算、 医学得到发展;第四,学校形式多样化;第五,学 校的各项制度、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各项措施日趋 健全;第六,官学系统的封建等级性加强;第七, 经学的传授从文字到讲解更严格要求统一和标 准化。 (2) 学校与科举的关系极为密切。选才与育 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 机关和附庸,而科举成为支配学校教育的重要 力量。 (3) 通过留学生和遣唐使”加强了国际 交流。3. 问答题:简述唐代中央官学制度的构成

6、。答案: 本题解析:官学,尤其是中央官学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主干,也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隋朝的中央官学有五学:国子学、太 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统归国子寺 (后改为国子监)管理。律学和医学尚在萌 芽中,只设律博士、医博士,并未出现律学和医学的独立组织机构。隋朝对中央官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做了规定。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一馆是指750年设立的广文馆。唐朝对六学一馆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数、招收学生的标准以及教学内容,都做了具体规定。 唐朝中央官学的设置,按行政隶属关系 的不同,又可分为国子监所属学校和中央政府

7、有关部门所属学校两大类。总的来说,唐代的中央官学是较为发达的,其种类之繁 多,人数之众多,等级之森严以及学习内容之丰富,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1) 隶属于国子监的官学。 唐代隶属于国子监的官学颇多,具体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 算学、广文馆、医学(隶属太医署)。 (2) 中央政府及宗正寺所属学校。 第一,中书省文学馆设置的宫教博士; 第二,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第三,东宫所属的崇文馆;第四,秘书外省、宗正寺所属的宗室小学。 (3) 中央政府各部门所属的学校。 第一,秘书省所属太史局及司天台;第 二,太常寺所属太乐署、太医署、太卜署; 第三,太卜寺所属的兽医学校;第四,宗正寺

8、所属的崇玄馆。4. 问答题:比较分析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和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答案: 本题解析:相同点: (1)都将教学过程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使其教学过程因为有了科学的理 论依据而变得更加科学。 (2)都对后世的教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别指导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育教 学改革。 (3)都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变化,并把它作为教学的依据,主张教材或 者资料提示方法的多样化。 (4)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由于将学生与教材分离, 将教师与学生分离,将学生作为一个被动接受 的实体,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以至于越来越不适

9、应现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 需要。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在实践中,过分依赖学生的经验而使学生难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学生的 活动常常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很难通过教育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等。 不同点: (1)理论基础不同 赫尔巴特受到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双重影 响。将教学建立在观念心理学的基础上,即认为“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简单和最基本的 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观念的聚集和分散的活动,儿童利用已 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的过程称“统觉”,统觉过程就是新观念与旧观念的同化和吸收的过程。 杜威的教学是建立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实用主义经验论基础上的

10、。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 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来自于人和环境的因素超过了来自书本。 (2)教学内容不同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念积极活动的过程。教学只有在儿 童已有的经验(统觉团)的基础上,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合适的教学程序, 由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进行教学。为此,他把教学活动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四个主要阶段,被称之为“四步教学法”。 与此四个阶段的学生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 探究、行动”。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究获取经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 过程。因此,教学一定要从直接经验开始并以直接经验告终;

11、 教学既然也是思维的发展过程, 因此,教学从一开始便要能激起儿童的思维活动,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教学方 法:设定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看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 困难;验证假设,被称作是“五步教学法”。 (3)对学生的关注点不同。 赫尔巴特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即统觉团。 他认为, 新事物是否被接受,首先取决 于学生的旧有观念与新事物的相关性以及学生的感受能力。 因此, 教师需事先充分了解学生 心灵中原有些什么观念,然后才能决定该提示哪些新观念。 杜威则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和思维特点,通过教师指导, 使儿童从经验中学习。把学生获得知 识的源泉归结为学生个人

12、的亲身生活和实践。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做、 思、 学三者的统一过 程。 (4)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重在教师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只考虑知识的连续性, 忽视学 生的主动性,过于呆板、 机械。 杜威则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对教材的安排、 组织, 为学生创造学习材料的情景, 教给学生学 习教材的方法。 重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中以儿童为中心, 学生有更大的主 动性、 灵活性。 (5)对学生兴趣的理解不同 赫尔巴特认为, 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兴趣,这是传授新知识、 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因 此,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和利用学生的 “统觉兴趣”, 通过提供适当的活动,把儿 童的兴

13、趣激发起来,从而将他们指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杜威强调教师要依据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对本能和冲动的适当的刺激和问题,而不是 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另外, 杜威认为,兴趣有个别差异,因此, 在教师教育工作中, 必须激发儿童真正的兴趣,才能使促使其自身不断地生长和发展。 (6)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与地位不同 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中凸显的是教师的地位。 在他看来, 学生的心智成长依赖于教师 对教学形式、 阶段和方法的定性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从教师 的角度推进教学的进程, 学生是被动的。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则凸显学生的地位。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的作

14、用只在于 引导学生的兴趣, 满足他们的需要, 不要对学生过多的干涉。 杜威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 中心推进教学的进程,要求教师由指导者变成发起者, 由向导变成顾问, 学生由以前的被动 接受却变成主动, 儿童由静听者变成研究考问的人和实验的人。5. 问答题:1922年“新学制”的学制体系与特点有哪些?并 对其作简要评述。答案: 本题解析:(1)产生原因及过程: 第一,中国近代学制形成后,虽经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小学过长,中学过短(七四制),中等教育又太偏于普通教育,以 升学为主要目标;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而灵活性不 够;同时,其模仿日本和德国的痕迹较深,没有从 本国实际出发,课程、

15、教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 题,已不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 生产的需要,因而孕育着一场新的改革。第二,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人中国,国 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运动。同时,第一 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对华政治经济影响的 曰益加剧,美国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一时 期留美学生返国者日多,特别是杜威和孟禄相继 来华讲学,对推动教育改革起了很大作用。第 三,改革旧学制的先声可以追溯到1915年,这一 年,直隶省教育会发起成立了全国教育会联合 会,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湖南省教育会在会上 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从而吹响了学制改革的 号角。之后,第五届、第六届以及第七届全国教 育会联合会都重点讨论了学制问题,从而在全国 掀起了研究学制改革的高潮。第四,伴随着学制 改革的讨论,教育改革实践也方兴未艾,如1920 年,舒新城等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打破年级分 组,实行“选科制”与能力分组制”;在高等学校 中,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率先发起改革等, 这些教育改革事件为学制的最终制订提供了坚 实的依据: (2) “新学制”的主要内容: 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作为指导 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 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 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 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其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