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2(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892785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2(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2(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2(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2(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2(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2(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2(附答案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附答案解析)1. 问答题:(二)阅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段文字,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2、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1.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它能给人以什么哲理启发?2.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两种“他植者”?他们各违反了郭橐驼种树经验的哪一方面?3.作者以种树为喻,意在揭露怎样的社会时弊?答案: 本题解析: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2.过于马虎的和过于殷勤的。前者没有做到“其莳也若子”,后者没有做到“其置也若弃”。3.统治者令烦扰民。2. 问答题:阅读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

3、风。1.“吾”与“子”分别代表了作者的哪两种心理状态?2.这段文字表达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作者谈这种人生态度的作用是什么?3.这段文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答案: 本题解析:1.“吾”与“子”指“苏子”与“客”,实际上代表着苏轼的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子”代表着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吾”代表着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2.这段文字表达了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设置靶标。3.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情景交融,情理相生;语言骈散结合,意境悠远。3. 问答题:阅读小说片段,回答问题: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

4、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1)在小说的结尾的场面描写中,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2)这种描写方法对于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3)这段文字中,“九斤老太康健”“六斤新近裹脚”“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具有何种象征意义答案: 本题解析:(1)细节描写、场面描写。 (2)这段文字是小说的结尾,它写的是辫子风波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样的场面。作者用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主要暗示中国农村在辛亥革命后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这种状况若不

5、改变,封建复辟势力还会卷土重来,类似于辫子风波的事件还会不断上演,从而深化了作品要唤醒民众和揭示旧思想仍钳制着人们灵魂的启蒙与批判的主题。(3)“九斤老太康健”象征农村的旧貌没有什么变化。“六斤裹脚”象征着农村年轻的一代在走前辈走过的老路。“十八铜钉的饭碗”象征着人们仍在贫穷落后之中,修补几千年来的传统旧习,沿袭传统。?4. 问答题: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喔,厚将崩。”这段话揭示了什

6、么?答案: 本题解析:揭示了春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的残酷无情和封建社会仁义道德的虚伪性。5. 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2)总结这首诗的主题。(3)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其比兴意义是什么(4)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采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5)指出这首诗所采取的主要的修辞手法。(6)简析诗中的两个“难”字的含义。答案: 本题解析:(1)首联第一句直接抒情

7、,“相见时难”是客观之难,由于女子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见面之不易。而“别亦难”,是主观之难,因见面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分别时难舍难分。而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以百花残落表现美好的爱情正遇到了某种障碍。颔联二句承此而来,以“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比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爱情都将至死不渝。尾联回应相见之难,表明两个人不能自由来往,只希望给他们传递信息的人殷勤相助。 (2)这首诗写恋人之间的刻骨相思与离别之苦。(3)颔联二句采用了双关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用的双关的手法。而春蚕吐丝,丝尽而死,蜡烛燃烧,烧尽泪止,又是比喻刻骨的相思之情。这种比兴手法,构思奇特而贴

8、切,成为描写坚定的爱情心理的名句。(4)颈联二句采用了由己推人的表达方式,本来写自己对情人的思念,但却写情人思念自己:想象她早晨起来照镜,一定是因彻夜相思,而面容憔悴、鬓发散乱。月光下,她一定是捧着自己的诗句,反复吟咏。这是作者极度思念所致,生动地描画出情人的特有心理。(5)成功地运用了双关、比喻手法。(6)诗中两个“难”字重复出现,含义却不同。第一个“难”是指相聚困难;后一个“难”却是令人断肠的缠绵,饱含着诗人的痛苦和深情。这两个“难”字的重复使用,形成了诗歌的低回迂曲之势。6. 问答题: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听他们谈了许多,我心中有点忧郁起来了。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

9、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些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 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办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1)概括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2)阅读这段文字后,你认为作者忧郁的原因是

10、什么(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所提到的两类人指的是什么人 他们根本的区别是什么答案: 本题解析:(1)希望湘西人民精神觉醒,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舟的精神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2)故乡人民过着与世隔绝、麻木不仁的日子,他们对历史毫无担负,只把狂热和热情释放在娱乐上。他们这种活法近乎延存自然生命。(3)前者是与自然妥协的人,后者是与自然毫不妥协的人。他们根本的区别是前者对历史没有责任感、使命感,不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后者是对自然不妥协,想方设法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历史有使命感。前者指的是乡民,后者指的是革命者,中国的未来和希望靠的是这些革命者。7.

11、 问答题:阅读蜀相一诗,回答下列问题: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在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的(2)为什么说这首诗在赞美诸葛亮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4)以本诗为例,说明律诗对仗的特点。(5)如何理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6)如何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答案: 本题解析:(1)这首诗的三联和四联的第一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开国济世的功绩、忠心为国的精神以及功败垂成的悲剧。“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说

12、蜀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出山后,尽心辅佐先主和后主两朝君主,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说诸葛亮出师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 (2)杜甫在年轻时就怀有“致君尧舜”的志向,本来想辅佐明主,但一直没有实现这一理想。安史之乱时,他曾一度在皇帝身边工作,但后来因党争被贬出朝廷,漂泊西南,志向越发难以实现。所以当他回顾诸葛亮的悲剧时,也是在慨叹自己未能实现远大的抱负。(3)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诗的前两联分别描写了诸葛亮祠堂的远景和近景,但写景当中也包含了抒情,“自春色”“空好音”,含物是人非之感。三联两句,四联的前一句,既是

13、追述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也是对其一生的评价,融叙述、议论为一体。末尾两句直接抒情。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使诗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得到充分的表达。(4)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按声律的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也就是说一联的前后句之间必须词性相同,平仄相异。这首诗也不例外,如第二联“映阶”对“隔叶”,以动宾结构的名词相对,“阶”为平声,“叶”为仄声。“碧草”对“黄鹂”,是名词相对,“草”为仄声,“鹂”为平声。再如第三联以“三顾”对“两朝”,二词前一个字都是数字,以“频烦”对“开济”,二词均为动词,且都平仄正好相反。(5)这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忠心为国的精神。蜀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

14、大计,诸葛亮出山后,尽心辅佐先主和后主两朝君主,鞠躬尽瘁。(6)这两句慨叹诸葛亮出师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这一悲剧引起了后来无数英雄的共鸣,其中也包括杜甫本人。诗人在国家动荡之际,却离开朝廷,失去了有所作为的机会,与诸葛亮有同样的心境。这两句对诸葛亮悲剧的感叹,极富概括力。?8. 问答题: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之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凌:(2)将这段文字中

15、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3)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种叙述方法 这种方法有何特点(5)这段选文中哪些地方属于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 本题解析:(1)凌:超过。 (2)李伶忽然停止了演唱,伏地向前口称弟子。(3)马伶、李伶再次较量,马伶胜。新版章节练习,考前压卷,完整优质题库+考生笔记分享,实时更新,用软件考,(4)倒叙;将第二次较量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叙述,造成悬念,引人入胜。(5)“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渲染演出效果,衬托马伶演技高超。9. 问答题:阅读作品片段,回答问题: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1)“年青的女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