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眼中的中国奋斗 2008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891228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中约眼中的中国奋斗 2008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徐中约眼中的中国奋斗 2008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徐中约眼中的中国奋斗 2008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徐中约眼中的中国奋斗 2008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徐中约眼中的中国奋斗 2008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徐中约眼中的中国奋斗 200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中约眼中的中国奋斗 200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中约眼中的中国奋斗 2008-03-06 15:23:37 来自: 中国近代史的评论 5 采访者:科学时报记者 李芸 受访者:中国近代史译者、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朱庆葆 徐中约教授所著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中国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后5次修订,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继2001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推出中文繁体版后,2008年年初,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推出中文简本书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400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

2、。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记者:国内外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著作比较多,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在欧美等地奉为经典,近些年也颇受国内读者推崇,在大陆还没有推出简体版本时就有人去香港买繁体版,相较而言,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有何特色? 朱庆葆:徐中约先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他生于中国,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来到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曾经任过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

3、。中国近代史是徐中约为西方学校青年学子所做的一本教材,出版后在西方英语世界影响相当大,现在已是第六版,销售数十万册。这本书不仅内容考究严谨、语言幽默灵动,而且徐中约在书中力求秉持学术价值中立,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 中国近代史是一本教材,它不同于专著着重专题性研究,而是完整的、系统的通史。当然这个教材与我们往常理解教材不太一样,徐中约不仅吸收了西方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内地同类著作的看法,而且徐中约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有自己的创见。 记者:徐中约在该书第一版序中表示,“这部通史主要表达本人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身处欧美学界的他达到了自己的初衷

4、么? 朱庆葆:我刚提到这本书是为西方学子所作的一本教科书,所以该书的角度、范式也基本是按照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视角、方法,这是基础。 但徐中约又是一位华裔学者,他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跟纯正的西方人是不一样的,他对中国近代遭受的屈辱和在屈辱中自强不息、自我奋斗的历程理解得更为深刻一些,从该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中国屈辱和奋斗的历史是抱有理解、同情和善意之心的。 记者:本书书名译作中国近代史,但书的原标题是The Rise of Modern China,准确说来应该是“现代中国的兴起”,这次的中文简体版好像加了一个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朱庆葆:徐中约在写作这本书时是认

5、定了中国在一步步地走向一个大国、一个强国,他的原标题“现代中国的兴起”,代表了一种观点中国是在屈辱中奋发图强、不断改革、超越自我、逐步强大的,他是以这样一个逻辑关系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的,这也是本书的一条主线。 中文简体版特意加的副标题“中国的奋斗”有点照顾英文原义的意思。用“中国近现代史”并不能反映价值观和判断,是一个中性概念,而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有自己鲜明的见解。 记者: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中,中国的近代是突然到来的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的鸦片战争也具有指标性意义。但徐中约将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推前至 1600年,并且他固执地把叙述的时限在一次又一次的修订

6、中延伸至最近的2000年。这是这本书最为独特的地方吧? 朱庆葆:以鸦片战争为界的历史分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划分,也是中国大陆传统历史学家的看法。但是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好像太过刚性,大炮和军舰可能对中国的军事、政治有很大的影响,但对中国的内部社会似乎影响并没那么大,中国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缓慢的过程。以鸦片战争为界的这种观点属于西方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 徐中约认为应该从更长的时段来看中国的近代史,只有理解中国内部社会的动荡,才能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变,他的历史观是比较成熟的。大跨度、长时段的眼光,也能将中国近代史理解得更完整更深刻。而且我认为,这里的1600年也并不是单纯地

7、指这个年份。至于写到2000年,一则徐中约写的是“中国的兴起”,二则现代近代在英文里没有区别,都是modern,不过这本书大部分笔墨还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那段历史。 记者:国内学者将鸦片战争定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否也是受西方的“冲击反应”模式的影响? 朱庆葆:将中国看成是在西方的冲击下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思维模式是受了西方的影响,譬如认为中国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的历史”。但角度虽然一样,观点、结论却正好相反。在西方学者看来,他们的侵略是要打引号的,是在帮助中国走向近代化,而我们的观点是西方的侵略让我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弱。 如今徐中约从近代中国

8、内部的社会动荡看中国的变化的观点也为很多国内学者接受,历史的研究方法、对象、模式开始走向多元化,这是了不起的进步,也是学术繁荣的基础。 记者:在国内读者看来,好像西方学者的著作会更客观更真实,也特别推崇和信服他们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朱庆葆:不可否认西方学者在研究和写作时顾忌是少一点。现在大家关注西方的著作、热衷他们的观点,可能与过去我们太强调一致和统一也有关系,多元化是一个好的倾向。这种观念不止存在于读者身上,在国内我们这种中青年学者里,也有很多人对西方学者的学术成果、研究方法感兴趣。西方学者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但西方学者的观点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西方学者毕竟是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而研究中国的历史恐怕还是要本土化,要和中国的传统结合起来。 转引自科学时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