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学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864416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三角形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前几节内容中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以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尤其是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得到了“边边边”, “角边角”,“角角边”, “边角边”定理,用这些定理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就具备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理论基础。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几节内容中已经经历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二、教学任务分析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将知识实行迁移,也就是知识的应用。在本章前几节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本课时的教学及学习任务是利

2、用所探求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边边”, “角边角”,“角角边”, “边角边”来测距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 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体会教科书中提供的情境,明白战士的具体做法,并尝试思考其中的道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情感与态度: 通过生动、有趣、现实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去思考,并能在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三、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复习提问,情境引入,探究新知,练习提升,回顾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复习提问 活动内容: 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条件 在以下各图中,

3、以最快的速度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与ABC全等,比比看谁快!(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或个人抢答或根据不同情况而定)题如下:BACBACACB活动目的: 通过第1个问题的提问能够温习与本节相关的知识,协助基础较弱或掌握不牢的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也是本节课的理论基础;第2个问题是为学习新内容作铺垫,向学生进一步渗透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教学效果:第1题是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因为问题较简单,学生回答踊跃;第2题是第1题的继续,学生的回答的方法较多,小组间的竞争提升了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自信和竞争意识,开始在不知不觉中集中精力,走入数学殿堂。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引入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讲述的一个故事,(

4、图片显示);在一次战役中,为了炸毁与我军阵地隔河相望的敌军碉堡,需要测出我军阵地到敌军碉堡的距离。因为没有任何测量工具,我军战士为此绞尽脑汁,这时一位聪明的战士想出了一个办法,为成功炸毁碉堡立了一功。配合简图如下:教师提出问题: 你知道聪明的战士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吗?活动目的: 用真实的故事引入新课,表达了三角形全等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适时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胜心。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间相互交流看法。教师要注意协助学生审题,引发学生思考,并有主动尝试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课题-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实际教学效果:由故事所引发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

5、好奇心,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使问题变的生动有趣。但是有些同学对此问题不是很理解,也有一些同学意见不同,针对此,教师可做如下安排: 先让学生体会这个情境,明白战士的具体做法,对战士的测量有直观的理解;如:找出教室中与你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小组成员合作通过测量来验证战士的做法的合理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安排时间把学生拉到操场或野外选择一定目标亲自做一做。 在上述条件下,学生总结并解释战士采用的方法的数学道理。事实说明,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在鼓励学生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数学思考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气氛。第三环

6、节 探究新知活动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能够用全等的方法测距离,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解决相关问题。给出例题:(见教科书174页,教师可适当加入情境,合理安排问题),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小明在上周末游览风景区时,看到了一个美的池塘 ,他想知道最远两点A、B之间的距离, 但是他没有船,不能直接去测。手里只有一根绳子和一把尺子,他怎样才能测出A、B之间的距离呢?把你的设计方案在图上画出来,并与你的同伴交流你的方案,看看谁是方案更便捷。AB 展示各组方案,小组成员代表讲述画法和原理,全班选定最正确方案,教师作出鼓励性评价。活动目的: 让学生懂得情境中使用的方法虽然是一种估测,不是准确值,但却是解决问题的好

7、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积极探索、讨论找出解决方案,通过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测量方法。使学生理解透彻明白。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讨论出的三种方法,初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方法1:方法2:方法3:第四环节 练习提升活动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完成以下练习:练习1 如图: 要计算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容积,需要测量其内径,因为瓶颈较小,无法直接测量,你能想出一种测量方案吗? 在一座楼相邻两面墙的外部有两点A,C,如下图,请设计方案测量A,C两点间的距离。 练习2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 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能够证明EDCABC,得ED=AB,所

8、以,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EDCABC的理由是( ) A、SSS B、ASA C、AAS D、SASBADCEF练习3如下图小明设计了一种测工件内径AB的卡钳,问:在卡钳的设计中,AO、BO、CO、DO 应满足以下的哪个条件?( ) A、AO=CO B、BO=DO C、AC=BD D、AO=CO且BO=DOODCBA练习4。如图是挂在墙上的一面大镜子,上面有两点A、B。小明想知道A、B两点之间的距离,但镜子挂得太高,无法直接测量。小明做了如下操作:在他够的着的圆上找到一点C ,接下去小明却忘了应该怎么做?你能协助他完成吗?活动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巩固、提升。实际教学效果:

9、学生基本掌握了利用三角形全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锻炼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发散性。在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第五环节 回顾与思考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合理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了那些方案使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间的距离转化为能够测量的距离。(着重思考如何把距离的测量转化为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学生回忆、交流,尝试着对所学知识实行归纳、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实行补充完善,使学生更加明确所学知识。活动目的:使学生知道数学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知道使

10、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其中的转化思想。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感受与实际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图片显示):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活动内容:1.请你找两个被建筑物或河流等隔开的物体,然后想办法测量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并说明利用什么数学知识或数学原理。 2.找些相关习题(略)活动目的:学生通过户外活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与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四、 教学设计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主动使用所学知识寻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适当地把教育激励策略使用于教学活动中,是一种较好的育人艺术。2. 在本节课里,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情境”,使学生的练习具有“真实”地解决问题的意味,然后用角色模拟的方法实行自由而舒畅的交流活动。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刺激他们思维的多向性与逻辑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思路、拓展自己思维、修正自己缺乏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积极的互动中掌握知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注重教学中师生间的对话、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即时的反馈与评价。3. 注意时间的把握,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题的难易水准不同,使用时间应不同,交流中即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力争课堂更具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