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下册要点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8620487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下册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物化学下册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物化学下册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物化学下册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物化学下册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下册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下册要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生物氧化一、生物能学的几个概念(一)化学反应中的自由能变化及其意义(二)自由能变化的可加和性在偶联的几个化学反应中,自由能的总变化等于每一步反应自由能变化的总和。因此,一个热力学上 不能进行的反应,可与其它反应偶联,驱动整个反应进行。此类反应在生物体内是很普遍的。 二、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化合物:水解时释放 5000卡/mol及以上自由能的化合物。高能磷酸化合物:水解每摩尔磷酸基能释放5000cal以上能量的磷酸化合物。(一)高能化合物的类型(二)ATP的特殊的作用1 .是细胞内产能反应和需能反应的化学偶联剂2 .在磷酸基转移中的作用。如已糖激酶:Glc+ATP-G-6-P+ADP。甘油

2、激酶:甘油 +ATP-3磷酸甘油+ADP。(三)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的储能作用三、生物氧化、氧化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一)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二)氧化电子传递过程1 .氧化电子传递链2 .电子传递链的酶和电子载体(1) NA讨口 NADP脱氢酶分别与NAD+或NADP+结合,催化底物脱氢,这类酶称为与 NAD (P)相关的脱氢酶,多数脱氢 酶以NAD +为辅酶,少数以NADP+为辅酶(如G-6-P脱氢酶)少数酶能以NAD +或NADP +两种辅酶(Glu脱氢 酶)。(2) NAD瞅氢酶以及其它黄素蛋白酶类NADH脱氢酶含FMN辅基,铁-硫中心。铁硫中心铁的价态变化(Fe3+-Fe2+

3、)可以将电子从FMN辅基上转移到呼吸链下一成员辅酶 Q上。含有核黄素辅基的酶还包括琥珀酸脱氢酶、脂酰 CoA脱氢酶等。(3)辅酶Q (泛酶)电子传递链上唯一的非蛋白质成分。辅酶 Q在线粒体中有两种存在形式:膜结合型、游离型。辅酶 Q不 仅可以接受FMN上的氢(NADH脱氢酶),还可以接受线粒体FADH 2上的氢(如琥珀酸脱氢酶、脂酰 CoA脱 氢酶以及其它黄素酶类)。(4)细胞色素类细胞色素类是含铁的电子传递体,铁原子处于吓琳的结构中心,构成血红素。细胞色素类是呼吸链中将电子从辅酶Q传递到。2的专一酶类。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至少含有5种不同的细胞色素:b、c、ci、.a、33,细胞色素b有两种存

4、在形式:电62、b566,细胞色素c是唯一可溶性的细胞色素,同源性很强,可作为生物 系统发生关系的一个指标。细胞色素a、a3是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又称细胞色素氧化酶,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到分子。2。3 .电子传递抑制剂阻断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的电子传递,主要有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等,可阻断电子由NADH向CoQ传递。抗霉素A,抑制电子从细胞色素b向细胞色素ci传递。氧化物、硫化氢、叠氮化物、 CO等,阻断 电子从细胞色素as3向O2传递。(三)氧化磷酸化作用1 .几个概念氧化磷酸化作用:电子沿着氧化电子传递链传递的过程中所伴随的将ADP磷酸化为ATP的作用,或者 说是ATP的生成与氧化电子传

5、递链相偶联的磷酸化作用。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 是指A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个代谢中间物(如PE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相偶联的作用。糖酵解中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丙酮酸。P/O比: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至氧所产生的ATP的分子数。NADH f 3ATP, FADH 2- 2ATP呼吸控制:ADP作为关键物质,对氧化磷酸化的调节作用称为呼吸控制。解偶联剂(2.4一硝基苯酚):电子传递过程和ATP形成过程相分离,电子传递仍可进行,但不能形成ATPO氧化磷酸化抑制剂:抑制 。2的利用和ATP的形成。2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伴随着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发生的 ATP的合成称为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

6、内的糖、脂肪、蛋 白质氧化分解,并合成ATP勺主要方式。英国生物化学家Peter Mitchell 于1961年提出的关于解释呼吸链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作用偶联机制 的一种假说。其基本观点是:电子经呼吸链传递释放的能量,将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内侧泵到内膜的外侧 ,在膜两侧形成电化学梯度而积蓄能量,当质子顺此梯度经AT哈成酶F0通道回流时,F1催化ADPT Pi结合,形成ATR NADH H+生物氧化时的磷氧比值为 2.5 , FADH的磷氧比值为1.5。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机制,已有十 分收入纳入的研究。第八单元 糖代谢分解代谢:酵解(共同途径)、三竣酸循环(最后氧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

7、等。合成代 谢:糖异生、糖原合成、结构多糖合成以及光合作用。可转化成多种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可进一步转 化成氨基酸、脂肪酸、核昔酸。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构成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NAD、FAD、DNA、RNA、ATP。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受神经、激素、别构物调节控制。一、糖酵解(一)酵解与发酵1 .酵解(glycolysis ,在细胞质中进行)2 .发酵(fermentation)(二)糖酵解过程(Embden-Meyerhof Pathway , EMP )(三)糖酵解的能量变化无氧情况下,净产生2ATP (2分子NADH将2分子丙酮酸还原成乳酸)。(四)糖酵解中酶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酶(1

8、种):3一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转移酶(4种):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磷酸甘油酸激 酶、丙酮酸激酶;裂合酶(1种):醛缩酶;异构酶(4#):磷酸Glc异构酶、磷酸丙糖异构酶、磷酸甘油酸 变位酶、烯醇化酶。(五)糖酵解的调节1 .已糖激酶调节别构抑制剂(负效应调节物):G-6-P和ATP;别构激活剂(正效应调节物):ADPo2 .磷酸果糖激酶调节(关键限速步骤)抑制剂:ATP、柠檬酸、脂肪酸和H + ,激活剂:AMP、F-2.6-2P; ATP细胞内含有丰富的ATP时,此酶 几乎无活性。高含量的柠檬酸是碳骨架过剩的信号。H+可防止肌肉中形成过量乳酸而使血液酸中毒。3 .丙酮酸激酶调节抑制剂:乙酰C

9、oA、长链脂肪酸、Ala、ATP;激活剂:F-1.6-P。(六)丙酮酸的去路4 .进行糖异生5 .合成氨基酸二、三竣酸循环葡萄糖的有氧氧化包括四个阶段。糖酵解产生丙酮酸(2丙酮酸、2ATP、2NADH ),丙酮酸氧化脱竣生成乙酰CoA,三竣酸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呼吸链氧化磷酸化。(一)丙酮酸脱竣生成乙酰 CoA(二)三竣酸循环(TCA )的过程1 .反应步骤2 .TCA循环小结(1)总反应式丙酮酸 + 4NAD + + FAD + GDP - 4NADH + FADH 2 + GTP + 3CO2 + H2O乙酰 CoA + 3NAD+ + FAD + GDP - 3NAD

10、H + FADH 2 + GTP + 2co 2 + H2O(2)反应类型一次底物水平的磷酸化、二次脱竣反应,三个调节位点,四次脱氢反应。3个NADH、1个FADH2进入呼吸链。(3)三竣酸循环中碳骨架的不对称反应同位素标记表明,乙酰 CoA上的两个C原子在第一轮TCA上并没有被氧化。被标记的段基碳在第二轮TCA中脱去。在第三轮TCA中,两次脱竣,可除去最初甲基碳的50%,以后每循环一次,脱去余下甲基碳的50%(三)三竣酸循环的代谢调节1 .柠檬酸合酶(限速酶)ATP、NADH、琥珀酰CoA及脂酰CoA抑制此酶。乙酰CoA、草酰乙酸激活此酶。2 .异柠檬酸脱氢酶NADH、ATP可抑制此酶,AD

11、P可活化此酶,当缺乏 ADP时就失去活性。3 . a -酮戊二酸脱氢酶受NADH和琥珀酰CoA抑制。(四)TCA的生物学意义1 .提供能量2 .TCA是生物体内其它有机物氧化的主要途径,如脂肪、氨基酸、糖3 .TCA是物质代谢的枢纽三、乙醛酸循环四、磷酸已糖支路(HMS)(一)反应过程(二)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三)磷酸戊糖途径与糖酵解途径的协调调节(四)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1 .产生大量的NADPH2 .中间产物为许多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3 .是植物光合作用中CO2合成Glc的部分途径4 .NADPH用于供能六、糖的合成代谢(一)糖的异生作用1 .糖异生的证据及生理意义2 .异生途径3 .糖

12、异生途径的前体4 .糖异生和糖酵解的代谢协调调控(三)糖原的合成与分解1 .糖原分解代谢2 .糖原合成代谢第九单元脂类代谢一、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一)甘油三酯的水解(二)甘油代谢3 、脂肪酸的0氧化(一)B氧化学说(二)脂肪酸的B氧化过程1 .脂肪酸的活化(细胞质)2 .脂肪酸向线粒体的转运3 .氧化作用4 .脂肪酸,氧化产生的能量5 . -氧化的调节6 .不饱和脂酸的南化7 .奇数碳脂肪酸的南化四、脂酸的其它氧化途径1 .闹化(不需活化,直接氧化游离脂酸)2 . 3氧化(3端的甲基羟基化,氧化成醛,再氧化成酸)五、酮体的代谢脂肪酸0-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在肌肉和肝

13、外组织中直接进入 TCA,然而在肝、肾脏细胞中还有另外 一条去路:生成乙酰乙酸、D-,羟丁酸、丙酮,这三种物质统称酮体。酮体在肝中生成后,再运到肝外组织中利用。1 .酮体的生成酮体的合成发生在肝、肾细胞的线粒体内。2 .酮体的利用3 .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4 .酮体生成的调节。五、脂肪酸的合成代谢(一)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5 .乙酰CoA的转运6 .丙二酸单酰CoA的生成(限速步骤)7 .脂酰基载体蛋白(ACP)8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步骤(二)各类细胞中脂肪酸合成酶系(三)脂肪酸合成的化学计量(从乙酰CoA开始)(四)脂肪酸氧化与合成途径的比较合成(从乙酰CoA开始)氧化(生成乙酰CoA)细胞中

14、部位细胞质线粒体酶系7种酶,多酶复合体或多酶融合体4种酶分散存在酰基载体ACPCoA二碳片段丙二酸单酰CoA乙酰CoA电子供体(受 体)NADPHFAD、 NAD3羟脂酰基构型D型L型对HCO3及柠檬酸的要求要求不要求能量变化消耗7个ATP及14个NADPH , 共49ATP。产生(7FADH2+7NADH-2A TP)共33ATP产物只合成16碳酸以内的脂酸,延长需由 别的酶完成。18碳酸可彻底降解18碳酸可彻底降解(五)脂肪酸合成的调节六、线粒体和内质网中脂肪酸碳链的延长0-酮脂酰-ACP合成酶最多只能接受14碳的酰基,不能接受16碳酰基。因此,从头合成只能合成 16C 软脂酸。1 .线粒

15、体脂肪酸延长酶系2 .内质网脂肪酸延长酶系七、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七、三脂酰甘油的合成O第十单元氨基酸代谢植物、微生物从环境中吸收氨、镂盐、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无机氮,合成各种氨基酸、蛋白质、含氮 化合物。人和动物消化吸收动、植物蛋白质,得到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及含氮物质。有些微生物能把空气 中的N2转变成氨态氮,合成氨基酸。一、蛋白质消化、降解及氮平衡1 .蛋白质消化吸收2 .蛋白质的降解3 .氨基酸代谢库4 .氮平衡食物中的含氮物质,绝大部分是蛋白质,非蛋白质的含氮物质含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氮平衡:机体摄入的氮量和排出量,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即,摄入氮=排出氮。氮正平衡:摄入氮排出氮,部分摄入的氮用于合成体内蛋白质,儿童、孕妇。氮负平衡:摄入氮排出氮。饥钺、疾病。二、氨基酸分解代谢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一般是先脱去氨基,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