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8586074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摘要基于巴克和赖特的生态心理学视角,本研究以某幼儿园中班儿童为研 究对象,采用视频录像技术,客观记录儿童在持续性噪音和间歇性噪音两种不同 性质噪音情境中的自由活动情况,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两种噪音对儿童行为 不同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发现:与无外加噪音情境相比, 持续性噪音和间歇性噪音对儿童选择活动区域、活动组织形式、活动参与状况、 材料使用状况、合作性行为、言语行为以及与他人关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持续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较间歇性噪音更为明显;不 同性质的噪音能影响儿童行为

2、的不同方面,持续性噪音更容易使儿童停止活动, 而间歇性噪音更容易使儿童的活动发生转换;虽然在间歇性噪音的间歇期,儿童 也处于无外加噪音的状态,但这种状态与无外加噪音情境是有本质区别的。关键词持续性噪音;间歇性噪音;儿童行为;生态心理学一、问题提出科学主义心理学因其自身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或克服的局限性而日益为人们 所诟病,这主要表现为其对人性的偏离,对价值中立和普遍性知识的片面追求,以 及其对方法和技术的过分崇拜所导致的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生态心理学则较好地 解决了这些问题。自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巴克(Barker,R.G.)和赖特以及追随 他们的一些生态心理学家开创性地将研究重点放在生态环境上

3、,其基本观点是: 心理现象只能在背景中被理解,因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由实验性行为转向 现实性行为,由只考察个体转向考察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关系。通过在自然状态下 对个体在不同情景中行为的大量研究,他们提出了 行为情境理论,即研究行为 情境的性质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一个行为情境就是一个生态单位, 它由一个物质环境(空间范围、器械设备)和行为方案(行为的固定模式、管理方 法和一套程序)所组成。一旦个体进入一个行为情境,他的行为就会十分明显地受 到环境和方案的影响。基于此,巴克认为,与熟悉儿童的个性相比,观察儿童所处 的环境能更好地解释儿童当时的行为。噪音作为儿童所处环境的组成部分,依据 巴

4、克他们的观点必然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各类研究 机构和学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噪音对儿童各方面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噪音对儿童 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对儿童认知方面的影响长期噪音暴露可以造成儿童持续性注意力和视觉注意力缺陷。斯坦斯菲尔德 (Stansfeld,S.A.)200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噪音暴露学校的儿童较安静学校的 儿童而言,无法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听力辨别能力、言语知觉能力、 较高要求的记忆能力和阅读能力均较差,并且这种落后的局面还会随着年级的升 高变得日益明显。科瑞特(Kryter,K.D.)则指出:对个体而言,噪音的突然发生或 已熟悉的噪

5、音突然停止,作为一种新奇事件都将使个体的注意力发生转移或分 散,干扰许多作业。埃文斯(Evans,G.W.)等人1993年的研究表明:不论是儿童还 是成人,持续性噪音或间歇性噪音对于简单记忆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但对于 有难度而需要特别注意的记忆任务,则会产生许多消极作用。(二) 对儿童行为方面的影响格拉斯(Glass,D.C.)在一项对911岁儿童的研究中发现:个体对自己作用 于环境的各种行为所能产生的结果和收效都有一个心理预期,如果在多次尝试各 种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后,仍无法改变令他感到厌恶的环境压力因素时,个体就 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具体表现为:个体对任务的完成丧失动机,对自身能力缺 乏

6、信心,失去控制感,产生抑郁情绪,进而导致行为动机或行为的持久性下降。暴 露于无法控制的噪音刺激会导致任务完成过程产生各种问题,并直接导致习得 性无助感的产生。噪音的不可控性正是其对个体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的决定性因 素,其影响力远胜过噪音的强度。进一步研究发现: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也具 有个体差异性。控制欲强好争斗、敌意性强的A型性格个体在面对不可控的噪音 情境时,更易于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埃文斯(Evans,G.W.)等人对居住在洛杉矶 机场附近的儿童开展的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飞机噪音的儿童在解决难题的过程 中更容易选择放弃,即在面对那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噪音暴露儿童往往会更早 地选择放弃。格拉斯(

7、Glass,D.C.)等人更是进一步指出:无法预料的噪音情境会 导致儿童解决问题过程中行为的持久性和耐性下降,尤其是面对那些具有难度或 挑战性的复杂任务时,并且即使没有噪音,但哪怕仅仅存在对可能出现的噪音的 心理预期,都足以改变个体的行为。(三) 对儿童语言方面的影响有研究者指出:嘈杂的环境可能会部分,甚至完全掩盖人们正常谈话内容中的 信息,使谈话变得模糊不清、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往往可以通过各种弥 补方式重新填补谈话中那些被掩盖的信息,但儿童由于语言能力和经验水平的 局限,还不具备这一能力。在嘈杂环境中,儿童无法听清和完全理解他人的言语与 谈话内容,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同伴间的交流与对

8、话,运用语言的动机与能力都 会大大降低,更倾向于少说话,甚至不说话,同时他们对各种声音的辨别力和敏感 性也会下降。马克思.威尔(Maxwell,L.)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噪音能明显地降低 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当环境噪音达到6570dB时,由于许多辅音字母的发音被 掩盖,导致被试学生在测试时仅能理解71%左右的实义词。尽管已有研究已经取得诸多研究成果,但以往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多聚焦于 噪音对儿童生理方面的影响,涉及噪音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其 次,在研究变量的选取上,噪音源的选取主要为大型机场、高速公路、地铁等处的 交通噪音,而研究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中的噪音相对较少。再次,在研究

9、对 象上,年龄较多集中在成年人(主要为职业噪音暴露者)和学龄儿童,而以学前儿 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临床测量法、问卷调查法 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采用得较多,生态学中的自然观察法等方法则应用较少。可 见,有关噪音对幼儿行为影响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细化。当前伴随着我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儿童作为城市社会生活中的特殊群体,正 在经受着日益严重的噪音污染。由于儿童的身体组织器官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认 知水平有限,自我保护意识较差,这些都使他们对噪音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处于 相对弱势的地位,因而更容易受到各类噪音的侵害。持续性噪音和间歇性噪音是 两种不同性质的噪音,但其在儿童的日常生

10、活中却都是十分常见的。本研究拟从 巴克(Barker,R.G.)等人的生态心理学视角出发,立足于前人研究的成果,结合我 国当前儿童所处的环境现实,开展关于幼儿园环境噪音与儿童行为和发展关系的 实证性研究。本研究将借鉴生态心理学的自然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创设持续性噪 音和间歇性噪音两种不同性质的噪音情境,分别观察其对儿童活动行为产生的影 响,然后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两种噪音对儿童行为不同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其 影响程度的差异。二、研究方法(一)观察对象本研究的观察对象是上海市普陀区某一级幼儿园的45岁儿童。从该幼儿园 随机选取中班儿童16名,男女各半。儿童的平均年龄为4岁零9个月。(二)观察环境考虑

11、到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噪音几乎都是由多种不同强度、频率和 性质的各种噪音无规律、杂乱组合而成的,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持续性与间歇 性噪音出现的情况也十分随机,且瞬时变化。这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必然会使研究 受多个不可控变量的影响而对研究结果造成偏差,因而我们将整个研究放在儿童 行为观察室内进行。观察室环境创设的总体原则是:力求让儿童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自由活动。 儿童观察室内的总面积约为25平方米,共划分为四个活动区域:阅读区、手工 区、娃娃家和搭建区。观察室内为儿童提供的所有材料都是儿童在幼儿园活动中 十分常见的玩具。观察室与隔壁的录像室之间由单面玻璃隔开,儿童的整个活动 过程由安装在观察室

12、内的隐蔽摄像镜头采集,以保证其活动行为不会受到录像室 工作人员的干扰和影响。(三)观察过程(四)数据处理三、研究结果及分析(一)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无外加噪音、持续性噪音及间歇性噪音三种情境中儿 童活动行为比较1活动区域。由表1可以发现:总体而言,无论有无外加噪音存在,儿童自主选择活动区域 的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娃娃家、手工区、搭建区和阅读区。这一结果能大致反 映出儿童自身的兴趣所在,且较为稳定,几乎不会受到外加噪音的明显影响。但随 着外加噪音的出现,儿童对娃娃家和阅读区的选择明显减少,同时对手工区和搭 建区的选择有所增加,而且这一现象在持续性噪音情境中较间歇性噪音情境表现 得更为明显。这表明持

13、续性噪音能更显著地影响儿童对特定活动区域的选择。儿童选择娃娃家和阅读区次数的减少可能表示持续性噪音对儿童间的言语沟 通、交流以及阅读能力等的负面影响较间歇性噪音更严重,而选择手工区和搭建 区次数的增多一方面可能与这两个区域中活动的性质主要以独自或小范围的活 动为主,受持续性噪音影响的程度较小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儿童受到持 续性噪音的影响,无法在其他两个活动区域继续活动下去而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举。2组织形式。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在无外加噪音情境中,儿童活动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 35人,其次是2人以及独自一人的活动形式。而在持续性和间歇性噪音 情境中,儿童活动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35人

14、的活动形式呈现明显 的下降趋势,独自一人的活动形式则显著上升,并且这一改变趋势在持续性噪 音情境中更为明显。我们知道35人的小组活动形式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活动形 式,儿童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此项活动形式次数的明显减少,对儿童 社会性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在三种情境中,儿童多于5人及全体 ’’活动的组织形式均很少出现,因此我们无法得知这两种活动组织 形式受外加噪音影响的情况,但值得一提的是,2人的活动组织形式在不同噪 音情境中能基本保持稳定,这也许可以表明两位儿童间小范围互动受噪音的影响 并不十分显著,而那些人数相对较多、范围较大的小组活动组织形式更容易受噪

15、 音的影响。3活动参与状况。4材料使用情况。在无外加噪音的情况下,儿童能表现出相对较高水平的材料使用能力,更多地 使用多种用途的材料或将几种材料结合使用,分别占25.83%和30.83%,而 无材料的情况很少,仅占7.5% (见表4)。材料的使用水平往往都与游戏水平呈 正相关,同时也是儿童活动较为投入的直接表现,多种材料的结合使用还能反映 出儿童较高的象征性思维能力。而在外加噪音存在的情况下,儿童使用单一用途 材料错误/破坏性使用材料以及无材料的次数都不同程度地显著增加,且 在持续性噪音情境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说明持续性噪音较间歇性噪音更可能使 儿童发生情绪上的失控,进而诱发更多过激性行为的产

16、生。5合作性行为。6言语行为。由表6可以明显看出在无外加噪音情境中,儿童之间的言语交流以联系活动 的谈话为主,较少进行与活动无关的谈话,无言语行为的次数也相对较少。 随着持续性和间歇性噪音的出现,虽然儿童自言自语行为和其他类型谈话所 受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儿童与活动无关的谈话及无言语行为的次数显著 增加,同时降低了儿童联系活动的谈话的次数,且以持续性噪音的影响更为严 重。这表明持续性噪音的存在能更严重地干扰儿童之间正常的言语交流,使儿童 更倾向于少交流,甚至不交流。当然,儿童言语行为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也应与儿 童活动组织形式以及合作性行为的变化结合起来考虑。外加噪音情境中,儿 童更倾向于独自一人活动,而以35人的合作性组织形式开展活动的情况 呈下降趋势,这也是导致言语行为发生相应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