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地质灾害练习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8375732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地质灾害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质灾害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质灾害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质灾害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质灾害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地质灾害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地质灾害练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全国乙卷】【2016新课标1】1.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6 2016年4月14日和4月16日,日本熊本县发生里氏6.2 级和7.0级地震结合图10完成下列各题:(1)判断熊本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说出日本多发地震的原因 (4分)(2) 地震期间的最大地震烈度达到日本规定的最大地震烈度等级,地震造成多条重要交通线中断,熊本县有人口177万,而整个地震过程中仅有1

2、300多人受伤、48人遇难。概括熊本县地震的灾情特征,并说出降低地震伤亡人数的措施 (6分)8地质灾害是西藏常见的自然灾害,下图是西藏滑坡和泥石流日数统计图。说明西藏滑坡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10.在我国黄土分布区,尤其是河谷及黄土丘陵区的高陡斜坡地带,会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图12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地甲村附近地质剖面示意图。指出甲村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并简析其形成原因。11. 川藏铁路起于四川成都,西到西藏首府拉萨,可分为三大路段:成康铁路(成都康定)、康林铁路(康定一林芝)、拉林铁路(拉萨林芝)。全长1 629千米,2014年开工建设,预计2032年全线通车运行,届时从成都到拉萨的

3、列车最少只需十余个小时。问题:分析川藏铁路建设与其沿线地区地质灾害的关系以及铁路建设过程中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10分)17.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18. 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22.为减少地质灾害对道路交通的破

4、坏,日本许多地方建设了道路防护体系。图11为日本某地建设的阶梯状防护墙。指出该防护墙的功能,并分析日本大量建设该类防护墙的自然原因。25图12 示意四川盆地西部某地的地形剖面。2014 年7 月2 日,受持续强降雨的影响,该地发生严重滑坡,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分析此次滑坡发生的原因。27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2016全国乙卷】【2016新课标1】1.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

5、,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1.(10分)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6 2016年4月14日和4月16日,日本熊本县发生里氏6.2 级和7.0级地震结合图10完成下列各题:(1)判断熊本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说出日本多发地震的原因 (4分)6.(1)地质构造:断层(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线)(1分

6、)原因: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地层活跃。(3分) (2) 地震期间的最大地震烈度达到日本规定的最大地震烈度等级,地震造成多条重要交通线中断,熊本县有人口177万,而整个地震过程中仅有1300多人受伤、48人遇难。概括熊本县地震的灾情特征,并说出降低地震伤亡人数的措施 (6分)(2)特征:经济(财产)损失大,伤亡人数较小。(2分)措施:加强防震的教育和演练,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等级,多使用木(轻型)结构的房屋,健全救援的应急机制(法制),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答出4项得4分,合理可酌情给分)8地质灾害是西藏常见的自然灾害,下图是西藏滑坡和泥石流日数

7、统计图。说明西藏滑坡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8.空间分布特点:西藏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东部的林芝、昌都地区及雅鲁藏布江一线(2分)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夏季(每年的68月),7月发生日数最多(2分)原因:西藏东部和雅鲁藏布江附近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东部地区地形崎岖,坡度大;位于亚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线附近,构造活动剧烈,地表物质破碎。(6分)10.在我国黄土分布区,尤其是河谷及黄土丘陵区的高陡斜坡地带,会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图12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地甲村附近地质剖面示意图。指出甲村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并简析其形成原因。10崩塌(滑坡2分)黄土土质疏松,多裂缝;降水集中,多暴雨;长

8、期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村落建设取走坡脚黄土,坡度加大。(8分)11. 川藏铁路起于四川成都,西到西藏首府拉萨,可分为三大路段:成康铁路(成都康定)、康林铁路(康定一林芝)、拉林铁路(拉萨林芝)。全长1 629千米,2014年开工建设,预计2032年全线通车运行,届时从成都到拉萨的列车最少只需十余个小时。问题:分析川藏铁路建设与其沿线地区地质灾害的关系以及铁路建设过程中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10分)11关系:沿线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地质构造复杂,多地震、滑坡、泥石流、提高了铁路建设的技术要求,施工难度和工程造价;(2分)同时铁路工程建设破坏地表,处理不当会引发和加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分)

9、措施:对沿线地形、地质、植被等状况进行科学研究,完善铁路工程设计,减少地质灾害;尽量减少对沿线植被的破坏,做好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做好铁路沿线的护坡工作;建立完善的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检测系统;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的应急机制,(答对三点计6分)。17.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17.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石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

10、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18. 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18.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6月相对集中,期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22.为减少地质灾害对道路交通的破坏,日本许多地方建设了道路防护体系。图11为日本某地建设的阶梯状防护墙。指出该防护墙的功

11、能,并分析日本大量建设该类防护墙的自然原因。22.功能:减少水流对坡面冲刷;稳定坡面,防止滑坡、崩塌。(4分)自然原因:日本位于板块边界,多地震,断裂发育(地质构造复杂,多松散碎屑物质);多山,地形起伏大;位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多暴雨;(地震、暴雨发生时)容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6分)25图12 示意四川盆地西部某地的地形剖面。2014 年7 月2 日,受持续强降雨的影响,该地发生严重滑坡,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分析此次滑坡发生的原因。滑坡面顺坡倾斜,前缘为陡坡,利于滑动;(2分)地处季风区,降水丰富;(2分)滑坡区岩体破碎;(2分)裂隙发育利于地表水下渗,浸润滑动面,滑动阻力小;(2分)

12、持续的强降水诱发滑坡。(2分)27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27(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4分) 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3分)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3分)内容总结(1)【2016全国乙卷】【2016新课标1】1.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2)概括熊本县地震的灾情特征,并说出降低地震伤亡人数的措施 (6分)8地质灾害是西藏常见的自然灾害,下图是西藏滑坡和泥石流日数统计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