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八章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8232492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第八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前述各章讨论了消费商品(或称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这一部分内容通常被看成是所谓的“价值”理论。由于讨论的范围局限于产品市场本身,所以它对价格决定的论述并不完全。首先,它在推导产品需求曲线时,假定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它在推导产品供给曲线时,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价格是如何决定的。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拥有的要素价格和使用量,故价格理论的上述两点不完全性可以概括为它缺乏对要素价格和使用量决定的解释。为了弥补这个不足,需要研究生产要素市场。本章讨论要素需求理论,下章分析其供给方面。因为

2、要素的价格和使用量是决定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要素价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又被看成是所谓的“分配”理论。于是,从产品市场转到要素市场也意味着从价格理论转到分配理论。第一节分配论概述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在西方经济学的传统上是分配论的一个重要部分。19世纪的西方经济学家们习惯于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即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则被分别称作地租、工资和利润。因此,那时的生产要素价格理论就是地主、工资收入者和资本家这三个主要社会经济阶级之间的收入分配理论。到19世纪末,第四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被“发现”。于是,利润被看成是企业家才能的收益,而资本所有者的收益被看做“利息”。 生产要素价

3、格决定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所谓的边际生产率分配论。该理论最先由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提出。他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对克拉克的理论作了改进。他们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也取决于一些其他因素。边际生产力只是决定要素需求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厂商在决定要素需求时还要考虑要素的边际成本。只有当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生产力)相等时,厂商才在要素使用上达到了利润最大化。此外,要素的供给也是决定其价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之,要素的市场价格与其他商品一样,也由其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4、是分配论的一个主要部分,但并不构成分配论的全部内容。除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之外,分配论还包括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以及收入之间差异的原因等等。关于这一些,第九章第六节将作进一步的论述。第二节 引致需求 产品市场上的需求和生产要素市场上的需求具有很不相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消费者为了直接满足自己的吃、穿、住、行等需要而购买产品。因此,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的“直接”需求。与此不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不是来自消费者,而是来自厂商。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例如,购买一台机器并不能直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而只能是增加生产的能力。因此,从这

5、个意义上来说,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直接需求,而是“间接”需求。 更进一步来看,厂商通过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从中获得收益,部分地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产品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例如,如果没有人去购买汽车,就不会有厂商对汽车工人的需求;对医生和护士的需求,则受到对保健服务的需求的影响。由此可见,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学者认为,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所谓“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例如,消费者购买面包,这是直接需求;消费者对面包的直接需求引致面包厂商

6、购买生产要素(例如面粉和劳动等)去生产面包。面包厂商对面粉和劳动等的需求是派生或引致需求。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还有个特点,就是所谓“共同性”,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依赖的需求。这个特点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即:生产要素往往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一个人赤手空拳不能生产任何东西;同样地,光有机器本身也无法创造产品。只有人与机器(以及原材料等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目的。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这种共同性特点带来一个重要后果,即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因此,严格来说,生产要素理论应当是关于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使用的理论。但是,同时处理多种要素将使分析

7、过于复杂。为了简单化起见,一般性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往往集中于分析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本书也采用相同的办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从表面上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似乎有两个不同的决策要做:第一,购买多少要素?这是所谓的“要素需求”问题使用多少要素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第二,生产多少产量?这是所谓的“产品供给”问题生产多少产量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一回事。这是因为,在企业的要素需求和产品供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要减少对要素的需求,则产品供给常常就不得不减少;反之,如要增加对产品的供给,则要素的需求常常又不得不增加。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生产函数:Q=Q(L)。这里,L为企业使用

8、的要素数量(如劳动),Q为使用要素L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它们通过生产函数而“一一对应”。正是通过生产函数,企业关于使用要素的决策和关于生产产量的决策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旦企业决定了购买多少要素,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生产多少产量;同样,一旦企业决定了生产多少产量,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购买多少要素。第三节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一、完全竞争厂商 以前分析产品市场时,曾经给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厂商下过一个定义(参见第六章第二节)。在那里,完全竞争产品市场被描述为具有如下特点:大量的具有完全信息的买者和卖者买卖完全相同的产品。显然,这种完全竞争厂商实际上只是“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厂商”。一旦

9、从产品市场的分析扩展到产品市场加要素市场,则仅仅是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还不足以说明厂商的完全竞争性,还必须要求要素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的。 和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基本性质可以描述为:要素的供求双方人数都很多;要素没有任何区别;要素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要素可以充分自由地流动,等等。显然,完全满足这些要求的要素市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存在的。 本章把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按照这个规定,不完全竞争厂商包括如下三种情况:第一,在产品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要素市场上不完全竞争;第二,在要素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产品市场上不完全竞争;第三,在产品市

10、场和要素市场上都不完全竞争。这里先讨论上述定义的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及对要素的需求,然后再分析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在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上的垄断厂商的情况。 二、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这里假定,完全竞争厂商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单一产品、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这些假定下,我们首先论述一般西方经济学教材关于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一般原则。利润最大化要求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产品数量的决定,而且也适用于要素使用量的决定。只不过在这两种决定中,它们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含义有所不同。而由于不同的含义,“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又有不

11、同的名称。这一点在学习分配论时应当引起注意。 下面先来考察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 1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在介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理论的第六章第二节中,曾遇到过一种厂商的收益函数,它等于产品产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用公式可表示为: (8.1)式中,只(或该节中的TR)、Q和P分别为厂商的总收益:产量和产品价格。在上述公式中,产品价格P是既定常数。这是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买卖双方数目很多且产品毫无差别,故任何一家厂商单独增加或减少其产量都不会影响产品价格。换句话说,产品价格与单个厂商的产量多少没有关系。由于产品价格固定不变,厂商的收益便可以看成为决定于另一个因素,即产量。因

12、此,总收益R被看成是产量Q的函数。由收益函数求收益对产量的一阶导数即得所谓边际收益。边际收益表示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 现在把讨论从产品市场向要素市场方面深入一步。在产品市场分析中,收益只被看成是产量的函数而与生产要素无关。一旦转入要素市场,则应进一步看到,产量本身又是生产要素的函数。设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劳动L,则使用一定量的劳动要素将创造出一定量的产量。要素与产量之间的这种数量关系,我们知道就是所谓生产函数: Q=Q(L) (8.2) 该式是第四章中(41)式或(42)式的简化形式。若将上式代人(81)式,则可以将收益看成生产要素的(复合)函数: R(L)=Q(L)P (

13、83) 由于仍然是局限于讨论完全竞争的情况,上式中的产品价格仍然是固定不变的常数。 下面考虑收益函数的一阶导数。在产品市场理论中,收益是产量的函数。因此,收益可以对产量求导数。收益对产量的导数我们知道就是所谓产品的边际收益MR。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这个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即MR=P。现在研究的是生产要素的使用问题。在要素市场理论中,收益成了要素的(复合)函数。因此,为了求得要素的边际收益,必须以要素为自变量求取导数。求得的导数是什么呢?根据(83)式可知,这个导数为MPP。式中,第一个因于MP就是以前讨论过的要素的边际产品(或边际生产率),即: 它表示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要素

14、边际产品MP与既定产品价格P的乘积MPP显然就表示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这就是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为了与前面的产品的边际收益概念相区别,通常把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叫做边际产品价值,并用VMP表示。于是有: VMP=MPP (8.4) 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这里再次强调,应特别注意边际产品价值VMP与产品的边际收益MR的区别:产品的边际收益或者简称边际收益通常是对产量而言,故称为产品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则是对要素而言,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 由于要素的边际产品MP是产量对要素的导数,故它也是要素的函数。为了表示这层意思,

15、有时也把它写成MP(L)。根据所谓“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该函数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其边际产品将不断下降。更进一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也是要素的函数,也可以写成VMP(L),并且,由于产品价格P为正的常数,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显然也与边际产品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 表81给出某个只使用劳动要素的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的部分数据。图81则是根据表81中这部分数据而绘制的。图中,横轴表示劳动要素的数量L。纵轴表示边际产品MP和边际产品价值VMP。由图可见,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与边际产品曲线一样均向右下方倾斜,但二者位置不同。一般来说,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位置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即要素的边际产品函数MP(L)和产品价格P。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或要素的边际产品函数上升,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相反。边际产品价值函数与边际产品函数的相对位置关系则取决于产品价格是大于1还是小于或等于1。如果产品价格大于1(如上例中P=2),则对于给定的某个要素数量,边际产品价值大于边际产品,因而整个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高于边际产品曲线。如果产品价格小于1,则情况恰好相反,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将位于边际产品曲线的下方。特别是,产品价格恰好等于1时,边际产品价值退化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