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保障教育公平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5822758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保障教育公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保障教育公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保障教育公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以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保障教育公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以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保障教育公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保障教育公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保障教育公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所在。促进教 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落实 主 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国家长 治久安的重要途径。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问题十分关注, 这一问题对现行教育政策制度、公 共资源配置方式和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执政为民和落实教育为人民服 务的宗旨,把握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机遇, 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基本政策,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循序渐进,积极作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客观分析我国教

2、育公平现状。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 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切实 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在推进社会主义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 史性成就。但由于教育公平问题涉及面广泛,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性,又有 阶段性,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特殊阶段出现了一些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突出 问题,现阶段的教育公平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致力于发展面向工农大众的教育,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使我国人民的 受教育状况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 展战略,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扩大增量和改善办学条

3、件提高人民群众受教 育机会,另一方面从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等方面进一步积极推动教育公平。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本届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强调公平正义的和 谐社会建设,确立了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战略,合理调整 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和教育发展方式,更加扶持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人民群众接 受教育机会大幅度增加。如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绝大多数适龄人口都获得了 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历史上第一次切实保障了所有适龄少年儿童接受基本教育的权利;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普及, 入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理想正在成为现 实;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初步满足了人民群众追求高层次教育的愿望; 继续教

4、育体系不断健全,为补偿性教育公平搭建了平台;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受教育状 况明显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实行 两免一补”政策,高等教育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 款为主体,辅之以 奖、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建立了国家 助学金为主的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j个都不能少”和高校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被拒绝入学,在校的贫困生没有一个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这些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我国教育公平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在教育公平总体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现阶段教育公平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 的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及和谐社会的要求尚不相适应。目前, 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公平问题的焦点之一

5、。从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反映看,主要集中在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突出反映在义务教育发展不 均衡、职业教育学费高而收益低、高中校际差距过大、高校入学机会不均以及进 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难等问题。追根溯源,上述问题的出现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和背景, 教育公平问题既是 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既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本国情密切相关,也与我国不同阶段教育发展政策调整和战略重点的选 择有关。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历史地理因素以及发展条件差异, 客观上造 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财政和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导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 的条件和需求不均衡。同时,城乡二元分治客

6、观上导致城乡教育保障机制和办学 条件的差距。另外,政府对社会事业投入普遍不足是影响教育公平发展的直接原因。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长期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使公共财政保 障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缺乏在最低合格标准上的需求预算,导致义务教育学校公 用经费不足,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依靠学杂费、择校费和举债支撑的局面体制性障碍也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状况, 表现为政出多门、多方投入和多头管理,自成系统,导致不同地区和不同系统的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一些地方和学校受 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以所谓的 优质优价”获取社会资源。教育信 息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教育公平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为教育基础数据不

7、完 整和部门垄断信息,中央和地方之间、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学校与社会之 问信息不对称,难以实行有效的监管,片面的信息和非常规传播甚至造成社会对 教育部门的误解。二、科学认识教育公平若干理论问题。教育公平既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既是未 来的理想,也有现实的需求;既是主观的要求,也是客观的反映;既是对政府提 供教育服务能力的评价,也是群众接受公共教育服务的反映;既是教育系统需要 解决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必须共同推进的全局性问题。 因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 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指人们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机会供给的认 识和判断,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

8、个方面, 其核心是保障公民享有 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重点是推进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不公是最大的群体歧视和 影响最深远的社会不公,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稳定和持续发展。 不同的历史 时期,教育公平的内涵和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任何国家和区域、任何历史时期, 教育公平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 时期,社会公平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准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和共同愿望。教育公平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和谐社会的 重要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9、更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大力 促进和逐步实现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 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教育公平是当前 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必须看到,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既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同时又面临着良 好机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战略, 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既要加快教育发展,更要关注教育公平的新阶段。推进教育公平必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和 任务。推进教育公平,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教育公平观。 必须全面

10、贯彻党的十六 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推进制度创新为重点,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公益性,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出 发,考虑不同群体的基本利益和特殊利益,切实履行政府发展教育、提供教育公 共服务的主要责任,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 保障国民受教育 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公平,更加关注农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加快教育发展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战略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政府在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和政策导向上要兼顾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以发展促公平,以公平保发展,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

11、系,不以公平牺牲效率,不以效率漠视公平。在义 务教育阶段强调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坚持 公平与 效率并重”的原则。推进教育公平,必须着眼于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基本矛盾。 我国教育公平问题 的本质是公共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获得 更高层次教育机会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从根本上解决这对基本 矛盾,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必须付出相当艰苦的努力。现阶段教育公平 还是一种相对不充分、不完善、不发达的初级阶段公平。推进教育公平,必须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我国现在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文化多样,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

12、展水平很不平 衡。穷国办大教育”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存在。地区间、城乡间乃至学校间的教育差距也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客观存在。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极其复 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通力合作、 共同面对。推进教育公平是一个 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合理有序地逐步改进。推进教育公平既要尽力而为,也要 量力而行。推进教育公平,还要把握 教育不公”问题解决的战略重点。既要把握现阶段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人民群众呼声强烈的 教育不公”问题,更要研究解决导 致教育不公”现象产生的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因此,各级教育的均衡与人民群 众的教育机会公平问题、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问题,农村地区教育发 展滞后问题以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办学主体学校的协调发展等问题的解 决,构成了现阶段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战略重点。 推进教育公平必须分清轻重缓 急,有所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