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语文第四单元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57999535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语文第四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二上语文第四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二上语文第四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二上语文第四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语文第四单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见书和古文本)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第一段记事(记叙),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第二段写景(描写),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2、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第三段议论和抒情,惋惜无人赏月。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全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与柳宗元悲凉悄怆的心绪不同,作者表现出了乐观与旷达。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细细品味

3、,体会妙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两句,一静一动,一正写,一侧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这个“闲”字,以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分别是什么?闲: 反映了作者当时被贬谪,身为“闲”官的现实。 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慨叹。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讽刺那些追名逐利

4、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5、体会“寻张怀民”中的“寻”字。 “寻”包含作者的一种揣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在哪赏月。此外,“寻”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的心理。 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汤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首诗主要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语句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

5、气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2)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字来写了?诗中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望”字着笔。首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颔联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颈联写凝望之景,尾联由“望岳”引起了“登岳”的愿望,是想像中的俯视。(3)赏析“钟”“割”二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意,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割”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峻绵长的形象。(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两句(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这首七言律诗,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抒发了诗人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

7、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3)诗中选取了哪几种景物来表现初春的钱塘湖美景?春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衔接非常自然。(4)诗人是如何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整个画面生动有趣;“几处”“谁家”体现早春飞鸟不多的特点。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写出野花渐开渐多的变化;“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

8、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5)“争”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谥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2)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或站得高,看得远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3)作者写

9、“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是他亲眼所见吗?有何用意?不是,只是传闻之景,从“闻说”可推出。 “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4)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这两句以写景的形式议论,使得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浮云”既是写实,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邪臣,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补充:“日”象征帝王)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说出小说的相关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1、作者奥斯特洛夫基,是苏

10、联作家。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钢铁是在旺火和骤冷中炼成的。”意思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在同阶级敌人以及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作者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作书名。2、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 保尔(人物形象):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的格调。作为一个新“保尔精神”顽强、执著、刻苦、奉献、勇敢和奋进的人格操守,应成为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保尔精神的意义:保你充满了革命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的格调。他具有顽强、执著、刻苦、奉献、勇敢和奋进的人格操守。这些完美的精神操守永远是激励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向善向美的原动力,应成为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3、筑路一文的景物描写突出了秋雨造成

11、的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施工带来的极度困难:秋雨、泥泞、寒冷、饥饿、物资匮乏,从而反衬出筑路者不畏艰难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筑路者面临着恶劣的劳动环境和生活条件尖锐的阶级斗争:匪徒,肃反,开小差等。面对这些困难,筑路者,特别是积极分子,以惊人的毅力和无比顽强的意志同困难进行斗争,表现了4、生命的意义的景物描写着重沉浸了两种气氛:一种是肃杀,一种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这双重环境既表现了烈士的沉痛悼念和崇高敬意,又暗示了是烈士用自己的生命迎来了苏维埃的新春,显示了烈士生命的意义,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激起了保尔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保尔是病愈后,在烈士墓前面对新生和缅怀烈士时对生命价值进行思考的。因为保

12、尔自己就多次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这段名言就是他自己光辉一生的写照,所以他想得那样深刻。5、小说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保尔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考验,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一个坚强共产主义战士。文学常识18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作者吴功正。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19美丽的西双版纳作者李舵,截取了关于西双版纳的五个片段,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景观和质朴意深人文景观。突出了文题中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祖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20蓝蓝的威尼斯是一篇游记,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介绍了意大利名城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赞颂了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