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共4页)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57969319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共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共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共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共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共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共4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虽有嘉肴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2.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证。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3. 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也。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4. 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

2、?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5.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

3、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7.虽有嘉肴语言有何特点?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大道之行也1.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大道:理想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2. 总领全文

4、的句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3.大同社会怎样选拔管理者?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怎样?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4.“大道”和“大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大道”与“大同”之间是前提与结果的关系,施行大道,才能实现社会大同。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天下为公、夜不闭户、鳏寡孤独6.内容理解(填空)。(1)“ 大道 ”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社会的纲领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选举社会管理者的标准是“ 贤 ”和“ 能 ”,即要求“ 德才兼备 ”。(用成语填空)(3)在“大同”社会里,现实社会中的“ 谋 ”和“ 盗窃乱贼”等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是一个“ 外

5、户而不闭 ”的和平安定的局面。7大道之行也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结构。第一层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天下为公(政权公有化),选贤与能(选举民主化),讲信修睦(民俗民风,讲诚信、求和平)第二层:“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三层:结语谋乱不作。“大同”社会。8.结合全文,你认为大同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当代中学生怎样做能更接近于大同梦?大同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诚信和睦,人人都能得到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安定,夜不闭户。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9.礼记中的名言警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