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别离》同步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7963394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别离》同步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别离》同步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别离》同步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别离》同步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别离》同步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别离》同步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别离》同步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必修 V 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别离最新同步教案别离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意象的内涵,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2、能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掌握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3、了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学法建议】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叙事情节, 应从意象入手, 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展开想象, 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冯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由 27 首诗组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 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 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

2、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其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得它在 40 年代文学,以至整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 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 消化外来形式, 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一样,均作于1941 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

3、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 “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作为友情颂歌,它宛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逗人思索。( 2)名句分享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李白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一一王昌龄友谊是美德之手段,并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一一费尔巴哈所谓友情,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离开了利益关系的交易。一一哥尔斯友情为人生之酒。杨格很多显得像

4、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显得像朋友。一一德谟克里特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一一苏霍姆林斯基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一一马克思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首诗揭示了友情怎样的内涵?这首诗是通过怎样独特的视角,来讴歌真挚的友情的?(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互动课堂【课时安排】1课时一、 自学评价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匝窗降生()耘耕() 晤面() 轮替( )2、“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个比喻句的意思是什么?二、文本研习1、层次结构全诗共四个小节:第一节先具体描写“”,诗人感到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

5、世界劈成了两半。于是, 一股悲凉的情绪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但是,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分别使他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感受。第二节承上把别离看成是“ ”,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第三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第四节,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只要怀着感恩的心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那么,友谊常青,人生不老。2、艺术特色( 1)新颖的形式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歇咏比较永恒的主题。作者借这种形式充分表达 了。( 2)严谨的结构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

6、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 3)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这首诗从“ ”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是“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三、问题探讨1、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有现实依据吗?为什么?2、这首诗是一首“沉思的诗”,诗人抒写友情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请谈谈你的理解,并与同学交

7、流。选修延伸【师生互动】 学习完这篇文章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生:师:别离预习思考1、“招手”、“辽阔”、 “工作”、“相逢”2、诗中指出友情是朋友之间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情的价值。3、通过朋友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展开奇特的想象,讴歌了真挚的友情。一、自学评价1、ji a ngy u nw/ul u n2、诗人是借这个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二、文本研习(此中答案仅供参考,大意对即可)1、“招手” “降生”2、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友情的感悟 “招手”三、问题探讨1、参考意见:诗人的这种奇想, 是有现实依据的

8、。 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 再加上相距遥远, 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2、参考意见: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叙事情节, 表达的是幽眇迷离的人生感悟。 写的是别离, 又不仅仅是别离。 因而,不能强求统一。应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理解。冯至十四行诗,受德国现代主义作家里尔克的影响,表现了对于永恒,对于自然,对于流逝中万物的体验和思考。没有急躁,担当风雨,忍受艰苦,默默地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诗中“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各自把各人的世界耘耕”等,就表达了这样的人生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又包含着时间意识。生长、死亡,独立不移,以感恩的心情,与万物融为一体,获得永恒。冯至把这样的人生体验融化在诗歌的后两节诗境中,表现静默深邃的情怀。“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到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