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卷评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7802146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山东卷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年山东卷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年山东卷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年山东卷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年山东卷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山东卷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山东卷评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高考语文山东卷评析张西玖近年来社会对高考试题的关注热情有增无减,每年高考过后,都会听到来自社会不同群体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意见,各学科的名师、参加考试的学生、大学的教授、跨界的精英都会在媒体上发表各自的看法,甚至连菜市场的大妈也要说上几句。在这诸多的评论中,大家关注最多的当然是高考语文试题。一是因为语文试题的门槛低,题目会不会做无关紧要,反正上面的汉字绝大多数都认识;二是因为凡进过学校门的,哪怕小学没毕业,也都学过语文,与语文学科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今年高考结束至今,对山东语文试题的评价已见了不少,有考试院的定音之论,有方家学者的点睛之说,也有一线教师的忤逆之言,可谓是褒贬互见,热闹异常。

2、本人作为一个常年关注高考、以研究高考谋生计的普通教研人员,总想在热闹之后,对高考试题作些冷思考,力求更客观公允地作一番审视,以便给今后的复习备考提供些有益的参考。2014年的山东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一、局部略有调整,结构总体稳定。2014年山东高考说明,顺势而动,因时而化,在两个方面作了调整:一是限定了名句名篇的考查范围,二是取消了选做题。这两点变化都明确地体现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山东自2005年单独命题以来,对名句名篇的考查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范围,尽管所涉及的大部分句子都出自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但有时少数出自论语和诗经的名句也相对生冷,考生难以作答。反观近年来全国课标卷、辽宁卷

3、、福建卷,所考查的名句全都出自义务段和高中段的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学生比较容易准备。山东今年划定的90篇古诗文中,60篇是初中段课标推荐篇目,14篇是高中段课标推荐篇目,其余26篇是人教版、鲁人版、苏教版三种高中语文教材背诵篇目的交集。今年试题中名句名篇的题目全在考试说明划定的范围内,且在学段、朝代、诗与文、覆盖面、难易度等方面都有所兼顾,试题考查信度较高。选做题是2007年开始出现在山东试卷中,是为了顺应高中课标中要体现教材的“选择性”这一要求而增设的。选做题的增设使命题者和考生双方都加重了负担,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东西。命题时除在文本选用上更加困难之外,题目的设计也出现了问题。文学作品的考查

4、,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其特点是表达含蓄,意旨深蕴,以曲为美;设题点比较多,能够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多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题目考查效果较好。但实用类文本(新闻、传记、科学小品)的特点是尽量将内容介绍清楚,将意思说明白,语言浅近,易于理解;只能从理解、分析综合和探究这三个能力层级设题,有些题明显感觉到是硬抠出来的,没有多少思考价值,考查的区分度较低,而且无形中降低了考查的效度,增加了考试的不公平性。今年取消选做题是山东卷的一大改进,这一变化得到了广大一线语文老师的好评。比较10年来山东的试题,今年的试卷在结构上依然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在自主命题的省市中,福建、江苏、湖南等多地试卷与最初

5、时相比,在结构上已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有的在考查内容上也作了大胆的取舍。如福建卷取消了基本知识题,江苏、福建增加了选考题目,多数省市社科类阅读出现了主观题,文言文取消了对虚词的专门考查等等。而山东卷除题目数量略有增减、部分试题的位置稍有调动外,在考查范围、题型、试卷结构、命题角度上基本保持05年试题的原貌。对于这结构上超稳定的现象,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山东观念保守落后的造成的,也可能会认为这是山东缺乏创新能力造成的;而我倒觉得这是一种谨慎负责的态度的体现。山东作为一个高考大省,任何一点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高考改革每一跬步,都关系到一大批学生的前途命运,真的不能潦草从事。二、选材视野开阔,

6、力避重复撞车。有人说,一套语文试题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材。在实际命题过程中最耗费精力、考验心智的莫过于材料的选用。虽说各类文章浩如烟海,可精美耐读的并不多,至于能适合命题的更是少之又少。再者,为了增强考试的信度,各地模拟题和历年高考题使用过的文本又不能重复使用,又无形中增加了选文的难度。今年的山东卷在语料的选用和文本的选取上,是可圈可点、值得称道的,在新鲜度、生活化、经典性和严谨度上都非常令人满意。在语言知识和运用类试题选材上,今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所用语料不再强调时效性和政治色彩,不再追逐社会热点;而是引领考生更多的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从更微观感性的层面去积累人生和社会体验。如公民民主意

7、识的提高、森林防火、努力与回报、军演的过程、对经典的评价、就业招聘、房价上涨等,都给考生一种平易、亲近之感。第17小题,则选了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活泼,温馨,纯美,将善待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隐寓其中,让人在赏心悦目中得到教化。社科类文本选自梁漱溟先生的朝话,大家小品,精致隽永;虽是俗字常言,如叙家常,却深蕴妙理,启人深思;全文思路清晰,纲目条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文言选文不再囿于二十四史,而是转而从明清小品文中披沙拣金,所选詹鼎传出自明代大儒宋濂门生、被誉为“读书种子”的方孝孺之手,文章剪裁得当、构思谨严;人物形象清晰,语言简明晓畅。到于文学作

8、品浣花草堂则是山东青州老乡黄裳的作品,全文精思附会、开合有致;写景条理有序,抒情含蓄真挚,情景相互附丽,两者妙合无垠;语言不事雕琢,素朴无华,读来平易亲切,绵长醇厚。总之,选材精美是命题者的独具匠心之处,也是今年山东试题的最大亮色。三、重视基本能力,适度降低难度。是否重视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应该是对语文试题评价的一个重要尺度。近年来有些语文教材和语文试题的非语文化倾向颇为外界诟病,一些试题设计成了智力游戏,有的甚至成了时政测试。一套语文试卷是否能体现基础性,我觉得应从三个方面考量:一是考查的是不是语文学科的本体知识和能力,二是不是能关注教材和学生所学内容,三是不是考虑到了教和考之间的联

9、系。今年的山东卷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如第3小题涉及的6个词语都是常见的,但第二个词又是常用又常错的,“曼延”“蔓延”“漫延”常被混用。从三个不同的词素来看,“曼”有“引”的意思,一定是再长度的伸展;“蔓”是像野草一样,是向周围伸展;“漫”是真像水一样向四周延展。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真正能体会出这三个词的细微的区别。再如第17题,是一种图片和语言之间的转换题,在用语言表达时,不仅要全面、正确、严密,还要生动、优美。本套试卷还很好地体现了试题与教材、考试和教学的联系。第9小题所考的文言实词,其涉及到的义项在教材中都出现过,如“夺”字,见于论语(三军不可夺地也),“延”字见于桃花源记(各

10、复延至其家)。第11小题所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更是在教材中经常出现。另外,整个试卷中所涉及的知识和采用的题型都是学生在复习中常见的,没有偏题怪题出现。山东考试院认为诗歌题采用了两首诗对照阅读的形式的命题和19题组合对联都是创新题型,这未免有点自夸之嫌,其实各地考生在复习时都多次练过,并不陌生。四、考点布局合理,体现轮考原则。有人将台湾题与大陆试题作比较,将大陆试题贬得一无是处,我觉得这是极不客观的,其实,大陆试题也有台湾试题所不具备的优点。其一,大陆试题极具包容性,能很好地兼顾语文的多种形态和体式,重视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传承关系;其二,大陆试题对语文能力的考查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近年来,有些

11、省市的命题,偏执于一点,不及其余,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山东试题始终注重考查内容的覆盖面和知识的全面性,在布局上较为合理。如第10小题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在很多试卷中已经见不到了,而文言虚词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绝不能废弃。山东卷至今一直保留这一题型,是非常好的秉承和坚守。文学作品阅读的四道题设置得非常合理,注重了能力层级的区别和难易梯度。四道题分别侧重四种能力的考查,即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另外,从10年的山东考题可以看出,语言知识及运用的“轮番考查”主要这体现在3、4小题上,其中有两点规律:一

12、是近义词和标点轮岗,7年考近义词,3年考标点,且不同时出现;二是一旦不考近义词,成语题的题干表述就变成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从总体而言,山东今年的命题质量是令人满意的,但美玉藏瑕,金无足赤,试题中依然有些值得推敲的地方,在命题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是部分试题粗糙,不够科学严谨。如第1小题,今年考查词语尽管没有走出平时训练的范围,但从使用频率上看,其中的“蒜薹”的“薹”和“女红”的“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薹”一直被人们误用,只是因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引起了咬文嚼字的关注后,才得到重视的。“女红”一词属于古代民间艺术的一种,现在虽还在使用,但通用性较差。第5小题涉

13、及到“句意明确”的问题,其中C项被认定有歧义多少有些勉强,因为“是”这一短语的主语从表达习惯上应是指“他”,不会指电影中的人,如果指电影中的人,应表述为“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对歧义句的考查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有时这种所谓的“歧义”是命题人强加的。山东卷于08、09、12、13、14年共5次考查了“句意明确”,其中09年的三个选项中并未有“歧义句”。歧义句算不算病句至今仍有人在争论,我个人认为歧义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病句,因为,有些歧义句当被放在一个的特定的情境中时,歧义就消失了,如: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2003全国卷);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

14、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1996全国卷);妈妈做了两个爸爸爱吃的菜(湖北学业水平测试)。再者有些歧义句是一种故意性的艺术表现,如:“到处听说好,中国移动通信。”(移动广告)“阿里山瓜子,一嗑就开心。”(阿里山瓜子广告)“实不相瞒,天仙的名气是吹出来的。”(天仙牌电扇广告)今年社科文阅读的题目设计非常不专业,三个小题均有瑕疵。第 6小题从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传统的考查方式大致相同,但牵涉到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就与先前的解题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传统的社科类文章的“概括”题是按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有效信息,然后整理概括,属现代阅读的基本要求,一般不用考虑文章的章法

15、问题。而这道题的解法,完全可以从文章的结构上去寻求解题的途径,一般章法严谨的论述类文章,在开头的段落中都会对文章的主旨有所揭示。如果从文章结构上着眼,这道题很容易就能得到答案。第7小题是一道非常异类的题目,在以前的社科文阅读题中很少见到。其一,所有选枝均出自文本之外,只要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了“调理心情”这一概念就能答题。其二,即便不读文本也能作出判断,文本成了一个摆设。这种设题的方式完全失去了考查的价值,再谈论难度问题已毫无意义。第题项的表述和第6题项的表述上有冲突,如果承认第题对,就必然得判定第题的错,如果认为第题的对,就得判定第题的错。诗歌鉴赏题乍一看很巧妙,但经不起仔细推敲。如果结合答案来

16、看,有几个问题令人悬疑: 一、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或相近?结合陈与义的生平和诗中的具体描绘可以看出,两首诗有着较大的差异。第一首应是闲居之作,表达的是一种舒适惬意的心境,作者饮的是“楚酒”(“越女、吴姬、楚酒”都是各自品类中的极品)、赏的是鲜艳的“园花”,独处亭中,清风拂面,心中有无限的快意。第二首诗显然是被弃用后的幽居之作,诗人常以酒浇愁,饮酒用的器具也非常粗劣;有愁无可消解,只有整日昏睡,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在这种境遇之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二、从结构上看,“园花经雨百般红”和“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在各自作品中的作用相同吗?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即前两句都是叙事写景,第三句虽为直叙,但已出现转变,转为抒怀言志;前一首第四句表面上是落在叙事上收束,实际是借处所和“满袖风”来抒情;后一首第四句虽落上写景上,实则是借景言志,明月之下见“乔木峥嵘”,足见诗人胸中怀有块垒,郁积着某种情愫。这种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