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区白江河泥炭地发育及其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7794788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白山区白江河泥炭地发育及其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长白山区白江河泥炭地发育及其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长白山区白江河泥炭地发育及其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长白山区白江河泥炭地发育及其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白山区白江河泥炭地发育及其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白山区白江河泥炭地发育及其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白山区白江河泥炭地发育及其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过去 2000 年的气候变化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提供重要的参考。长白山区位于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区内 , 在纬向上联系着黄土高原至日本海及其岛屿,在经向上又是联系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到中国广大海域及台湾的特殊地点 , 是 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区内泥炭沼泽广泛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 类型齐全 , 沉积连续 , 人为扰动相对较小 , 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理想载体。本文选取长白山区白江河泥炭地深为179cm的泥炭剖面,通过 AMS 14Cffi210Pb/137Cs 的方法进行定年, 建立白江河泥炭地的年代-深度模型,并对孔隙度(porosity )、

2、干容重(DBD、有机碳含量(TOC%碳 累积速率( RCA) 、 腐殖化度 ( humification ) 和植物大化石( plant macrofossil )进行测量和鉴定, 讨论过去 1600 年来白江河泥炭地的发育和环境变化 ,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 (1)第一阶段(330-500 CE) , 此时研究地为一积水洼地,Porosity含量平均值为68.6%,处于整个剖面的最低值,DBD最高,平均值为0.8 g/cm3,TOC含量为整个剖面最低,平均值为9.9%。RCAS淤泥影响较大,平均值为91.7 g C/m2 yr。此时,腐殖化 度(吸光度)低, 可能与样品中有机物质含量低有关。

3、植物残体较少, 主要有为油桦( Betula ovalifolia Rupr ) 、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 Linn. ) - 苔草 (Carex spp. ) -泥炭藓(Sphagnumspp. )群落。剖面中含有大量泥沙, 还有活水海绵、有壳变形虫等微体生物。相对湿润的地表与该地孢粉记录一致。( 2)第二阶段(500-660 CE ) , 研究地表面水位下降, 为泥炭地的发育提供了适当的水文条件, 积水的洼地开始转变 为泥炭地。Porosity 的平均值为 76.1%,DBD的平均值为 0.58 g/cm3,TOC 含量的平均值为17.9%,RCA受这三个指标的

4、共同控制,平均值约102.9 g C/m2 yr, 此外 , 腐殖化度(吸光度)也迅速升高 , 表明研究样地的状 态发生了变化。植物残体分析表明 , 群落类型为长白落叶松( Larix olgensis Henry)- 狭叶杜香 (Ledumpalustre L.var.angustum N.Busch) 苔草 (Carex spp. ) 。这一阶段与四海龙湾、小龙湾所记录的500 CE左右出现的干旱事件相吻合。 泥炭地的发育响应了变干的气候条件。(3)第三阶段(660-2016 CB ,Porosity 和TO*量显著高于前两个阶段, 而DB刖显低于前两个阶段,此时泥炭地不断发育。根据植物残

5、体类型,结合碳累 积速率和腐殖化度等, 将这一阶段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个亚阶段:660-900 CE, 由于沉积时间较其上层更久远, 腐殖化程度偏高。TOC量和Porosity的平均值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分别为37.9%?口 93.4%,而 DBD勺平均值则迅速下降到 0.2 g/cm3,RCA受DBD响较小,平均值 约为 73.9 g C/m2 yr 。植物残体揭示的泥炭地植物群落为油桦( B.ovalifolia ) -笃斯越桔( V.uliginosum ) - 苔草( Carex spp. )群落。前一个阶段相比, 地表变得更加湿润 , 这与小龙湾的记录是相符的 , 此时为泥炭地的初始发育

6、阶段。900-1150 CE,进入中世纪暖期(MWP,研究地腐殖化度偏 高,表明泥炭地表面比较干燥,RCA呈中速增长,TOC含量最高,平均值为 41.3%,DBD贝邱窜至U 0.1g/cm3。1150-1370 CE,植物残体分解速率降低,RCA的平均值为165.8 gC/m2 yr, 大量的狭叶泥炭藓(S.section Cuspidata )的出现表明此 时气候较为湿润 , 地表水位升高 , 泥炭发育最快。 植物残体中出现少量的落叶松之 后转变为油桦( B.ovalifolia ) , 该段优势植物群落为油桦( B.ovalifolia ) -苔草(Carex spp.)-泥炭薛(Spha

7、gnum spp.)群落。1370-1500 CE,TOC含量先下降到34.2%,之后升高到36.7%。腐殖化度、干 容重以及孔隙度与前一阶段基本保持稳定。植物群落为油桦( B.ovalifolia ) -苔草( Carex spp. ) -藓类群落。狭叶泥炭藓( S.section Cuspidata )逐渐消失, 表明地表水位下降, 这段干燥期与小龙湾的记录是符合的。1500-1800 CE,进入小冰期(LIA),植物生产力降低,RCA降低为33.3 gC/m2 yr, 为整个剖面最低值, 泥炭发育最为缓慢。植物群落为苔草(Carex spp.)-薛类群落,其中薛类中以大泥炭薛(Sphag

8、num spp.)和金发薛( Polytrichum spp. )为主。1800-1950 CE, 杜鹃花科( Ericaceae )及其他木本显著增长, 表明泥炭地表面较为干燥,这与小龙湾的记录和锦北腐殖化度的结果是相符的。1950 CE之后气温逐渐升高 , 有机碳含量增加 , 但是碳累积速率降低, 这与 1986/1987 开始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排水)有关。排水后出现了大量的金露梅( Potentilla fruticosa L. ) 。此时为油桦( B.ovalifolia) -笃斯越橘( V.uliginosum ) - 金露梅( PotentillafruticosaL.)-苔草(Carex spp.)-泥炭薛(Sphagnum spp.)群落。自然恢复后油桦 ( B.ovalifolia ) 增加。 这一段时间内泥炭地的发育与气候 变化没有直接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