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助步带在颅脑外伤患者肌力恢复中的应用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7783797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制助步带在颅脑外伤患者肌力恢复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制助步带在颅脑外伤患者肌力恢复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制助步带在颅脑外伤患者肌力恢复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制助步带在颅脑外伤患者肌力恢复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制助步带在颅脑外伤患者肌力恢复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制助步带在颅脑外伤患者肌力恢复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制助步带在颅脑外伤患者肌力恢复中的应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制助步带在颅脑外伤患者肌力恢复中的应用陶璟,王文静(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 200062)摘要 目的:探讨自制助步带在颅脑外伤患者肌力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将58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应用自制助步带进行肌力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3周后采用手法肌力测定法对两组患者下肢肌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肌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自制助步带对颅脑外伤患者肌力恢复具有显著疗效。关键词:自制助步带;颅脑外伤;

2、肌力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之一,约有60%80% 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建筑及厂矿工伤事故等意外事件的频繁发生,颅脑损伤的发病率日趋增高1,其造成的躯体功能和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颅脑损伤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对患者运动、认知综合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3。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肌力恢复具有显著效果 4,因此我们设计了自制助步带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的肌力恢复训练,经临床使用,效果满意,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08 2 0208759

3、.9),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4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的颅脑外伤患者58例。入选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5;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首次颅脑外伤后;意识清楚,能正常进行交流并且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完成训练;颅脑外伤前无明显的下肢肌力减退病史,发病后有明显下肢肌力减退者。排除标准:严重心血管、肝、肾等疾病;训练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但因其他原因而中断治疗;有明显肌肉挛缩影响关节活动;连续治疗3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49.7)岁。对照组28例,男15例,

4、女13例,平均年龄(60.810.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1.2.1 助步带制作方法 采用棉质或涤棉材料缝制,由鞋套和牵拉带通过尼龙搭扣相互粘连制成。鞋套制成大、中、小三种型号。大号:3312.514cm,中号:3012.514cm,小号:2612.514cm,鞋套口半径为25-27cm,患者根据鞋码大小自行选择型号;在鞋口边沿处缝制间隙,间隙宽1.5-1.8 cm,近鞋头端设有2-2.3 cm的开口,供纱绳自间隙处串入串出,起到固定、收紧鞋套口作用;纱绳可采用至少为60cm的长度,鞋套底部近脚心部位,采用尼

5、龙搭扣粘连牵拉带,所述尼龙搭为12.52.5 cm,所述牵拉带采用双层棉质材料制成长:170-180cm,宽:5-6cm,其上缝有加固线3-4条,以增加牵拉带牢度,加固线其间隔距离为1.5-1.8 cm。1.2.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神经外科治疗及护理,包括心理护理、一般护理、病情观察、患者自我锻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应用自制助步带进行肌力训练。助步带使用方法:将患者足部放入鞋套内,用棉绳收紧鞋套口,然后通过尼龙搭扣与牵拉带粘合形成助步带。发病后13天以床上被动运动为主。随着肌力的不断恢复,逐渐减少被动运动,向床上主动运动过渡6。将助步带的带尾固定在床头输液架上,利用带的牵引固定

6、足底部,抬高下肢,防止足下垂,在抬高的同时,护士沿向心性方向给予患者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也可牵拉助步带做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被动运动。当病情许可,肌力恢复到3级或3级以上时,患者可进行主动练习或抗阻练习,如床边行走,上下楼梯等,患者或家属提拉助步带,辅助患侧下肢完成运动,家属在患者一边进行搀扶和保护。训练方案按照个体化原则制订,按照每例患者开始训练前的具体情况,设定个性化的训练时间、速度和方法,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进行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遵循“早期介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原则。初次训练时间为510分钟,如无不适,以后逐渐增加至1530分钟,每天训练12次,每周连续治疗6

7、天。1.3 评定方法 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由专人采用目前临床上通用的手法肌力测定(manual muscle testing,简称MMT)05级的6级分级法7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肌力进行测定并分级。1.3.1 肌力分级标准 0级:肌肉无任何收缩;1级: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2级:在减重状态下,关节能作水平方向运动;3级: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对抗阻力;4级:能抗重力,抵抗部分阻力运动;5级:正常,能抗重力,并完全抵抗阻力运动。1.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采用MMT05级的6级肌力分级法。显效:下肢肌力恢复较接受治疗前提高2个级别或以上;有效:下肢肌力恢复较治疗前提高1个级别;

8、无效:下肢肌力恢复较治疗前提高未达到1个级别或无改善。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x(_)s)表示,治疗前后对比用配对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2 结果2.1 两组患者下肢肌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肌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患者下肢肌力比较 (x(_)s)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tP观察组302.071.283.700.849.640

9、.01对照组282.001.092.890.693.950.01t0.214.00P0.050.01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显效率为10.7%,总有效率为57.1%,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98,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nnn观察组301860.0826.7413.386.7对照组28310.71346.41242.957.1x24.98,P0.053 讨论3.1 应用自制助步带有利于颅脑外伤患者的肌力恢复 颅脑外伤后患者大多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瘫

10、,并且在不同程度上造成肌力减退等现象。体能状况较差的患者如不进行肌力训练,将会对患者的功能恢复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8。有研究显示,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程度是影响患者心理能否健康、生存质量优劣的关键之一9。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重新组织能力,即高度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能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训练得到强化和巩固。因此,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脑外伤患者疗效和生存质量10,11。在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康复治疗开始前采用MMT法测得两组患者下肢肌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3周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下肢肌力较训练前均有明显的提高(P0.01),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

11、下肢肌力的恢复。其中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应用自制助步带进行肌力训练的观察组患者下肢肌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且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神经外科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自制助步带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肌力训练,有利于颅脑外伤患者下肢肌力的恢复。3.2 传统康复治疗的不足之处 目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地点大多选择到附近医院的康复科或专门的康复中心,使用康复器材进行锻炼。这样存在许多弊端:病人康复锻炼时需有人陪护,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诸多不便;康复治疗费用昂贵,病人由于顾虑家庭、经济、害怕疼痛等因素而大多不愿意主动进行锻炼,丧失了最佳锻炼时机;由于患者肢体偏瘫,若使用器具

12、不当或康复锻炼过度时可造成肌肉拉伤、关节脱位或其它更为严重的后果。鉴于以上弊端,我们设计了自制助步带,方便病人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不仅费用低廉,穿着舒适,而且简单易学,容易被接受。在临床和家庭使用后,效果良好,能真正起到安全有效的肢体锻炼,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3.3 自制助步带的优点 采用透气性强的棉织品材料,材质柔软、透气,使患者感觉舒适。而且取材范围广,制作工艺简单,造价低廉,利于大范围的推广;操作简单,患者及家属容易掌握;采用了质地较好的棉织品,可反复使用,用后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可在医院和家庭广泛、反复使用,且

13、安全有效。3.4 根据肌肉现存的肌力水平选择适当的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是根据超量负荷的原理,通过肌肉的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的力量13。肌力训练是现代康复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应用及其广泛,包括对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制动后的肌萎缩;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通过选择性的增强肌力恢复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根据肌肉现存的肌力水平选用具体的方法:肌力01级:选电刺激、被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练习;肌力2级:选徒手助力练习、悬吊助力减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肌力3级:选主动练习、减重运动器械如悬吊架、水疗等;肌力3级以上:选抗阻练习(哑铃、沙袋、弹簧、橡皮条、组合器械)。3.4.1 肌力训

14、练时应注意: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评定患者的心肺功能,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出不同的训练方案,不仅要取得疗效,还必须防止训练过程中意外的发生。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训练前使患者了解训练的作用和意义,要经常给予语言鼓励,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个别对待,肌力训练后需有充分的间隙期,以消除肌肉疲劳,如间隙期过长则训练无效;间隙期过短则易加重肌肉疲劳,甚至导致肌肉损伤;肌力训练应在无痛或轻度疼痛范围内进行训练,如肌力训练引起患者练习的肌肉明显疼痛,则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待查明原因后,根据情况重新制定方案;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肌力训练时,禁忌过分用力,避免等长训练及屏气动作,以防发

15、生意外。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时,不宜进行中等以上强度的肌力训练;当患者出现运动速度减慢,运动幅度下降或明显不协调,主诉疲乏劳累时即应停止训练;从发病第一天起就使患者保持抗痉挛体位14,15,又称“良肢位”,是指为了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早期注意床上的正确体位,对防止痉挛姿势的出现和预防继发性损害(如足下垂、足内翻、肩关节脱位等)具有重要意义。肌力训练基本原则6:阻力原则;超常负荷原则:训练中的肌肉负荷超过日常的活动;训练次数易多、不易少的原则;疲劳而不过度疲劳的原则。3.4.2 关节训练时应注意:在进行关节被动运动时,必须小心地根据患者疼痛感觉来控制用力的程度,应动作轻柔、缓慢、速度平均,避免粗暴方法;固定近端关节,支持远端;关节活动顺序,先健侧后患侧,先肢体近端再远端(即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关节活动范围,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切忌急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