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环境风险管理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7751259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环境风险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公司环境风险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公司环境风险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公司环境风险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司环境风险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环境风险管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绥芬河易卡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环境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环境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其中环境风险在企业的风险体系中具 有基础性、前提性的影响作用。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是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和给企 业未来收益带来可能损失的风险因素。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 响。一、环境风险的界定和内涵结合对环境风险的认识,我们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环境风险”定义为:由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引发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因为危害生态、人体健康和社会财富等不良影 响而最终导致损害企业利益的不确定性事件。从产生原因来看,企业环境风险总体上源自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在外部环境信息中,法 律

2、法规、行业政策的限制以及绿色消费的推崇、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是主要的风险因素。因 为在宪法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依据和指导原则下,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法等一 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日趋完善,另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提出,都 对企业的环保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考核和管辖范围的扩大、各项指标和要求的提高 以及违规处罚的日渐严厉,一些不规范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并且, 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促使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大行其道,为满足市场供求中的这项新要求, 企业必须在产品质量、生产环节各方面不断改进,避免因市场抵制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来看,环保法规、环

3、境管制、绿色消费等限制都极有可能成为其 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因素,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企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在企 业内部,其所属行业的特点及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限制是重要的环境风险因素。企业生产 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材料、生产设备、排放物差异悬殊,当企业属于污染产业时,众多有毒有 害物质的存在使各环节都有可能引发环境问题,潜在环境风险也就成了可能。除此之外,由 于自身经济条件、技术水平或管理能力的限制,企业无法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粗 放型的经营方式以及管理上的疏忽,将大大提升环境事故的发生概率;并且,往往这一类企 业对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能力较弱,面临着花费高额污染治理费甚至违法处罚

4、的难题。由这 些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对企业的不良影响,也构成了企业环境风险的一个方面。二、环境风险所包含的内容1 .企业自身经济、技术、管理水平不佳带来的风险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经济实力较弱,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清洁生产水平低,管理落 后,结果一方面因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管理不善而导致经济效益偏低和环境污染“源 头失控”,另一方面企业又因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而难以有效进行“末端治理”,企业面 临因违法而遭受处罚或付出高昂的代价来治理环境污染的两难境地。2. 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风险企业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恶化,这种情况一方面会限制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会导致 区域环保

5、法律法规及政策日趋严厉。如为改善区域水环境污染状况,中国在“九五”期间狠 抓了以“三河”、“三湖”流域治理为代表的重点流域、重点水域的水污染整治。仅在淮河的 治理中,全流域就取缔和关停了 4987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其中小造纸厂1111家。另外,对 重点地区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采取了取缔、关闭或责令停产、转产等严 厉措施加以清理,以遏制区域环境污染急剧上升的势头。3. 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拓宽及趋严带来的风险中国的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每一次变动,都可能会对某一区域或某一行业的企业带来 较大的冲击。1991年,全面禁止象牙国际交易公约在中国生效,一百多家象牙雕刻厂全 部倒闭,被工艺美术界

6、称为“黑色星期五”。1993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 骨贸易的通知,同样给中成药行业带来沉重的打击。我国参加签署的保护臭氧层国际公 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我国的制冷行业和气雾剂行业也提 出了严峻的挑战。另外,化学农药、洗衣粉、塑料制品、汽车等行业也面临过类似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世纪末推出的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虽然是 一个自愿性的标准,但客观上却成为“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供货商在一定 时间必须获得ISO14001认证,这必然给那些尚未引起重视或还不具备认证条件的企业带来 很大的制约。4. 资源匮乏带来的风险对自然

7、资源的浪费、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肆意掠夺、破坏、污染是造成我国资源匮乏的根本 原因。我国目前资源的现状是:土地资源锐减、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矿产资源浪 费和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破坏严重。199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走资源节 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仍坚持采用高能耗、高物耗生产工 艺的企业来说,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5. 绿色消费需求带来的风险随着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他们开始自觉抵制那些给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产品和行为,并 逐渐形成一场绿色消费浪潮。在对德国、美国

8、、加拿大、中国的调查表明,有80%以上的 消费者在购物时会考虑环境问题。这场绿色消费浪潮给我国很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990年我国出口日本的冻鸡被检出“克球粉”残留量超标,造成近3000吨冻鸡退货,自此, 日本开始对中国冻鸡实行逐批检验制度。1993年,德国颁布了关于纺织品的两项环境标准, 要求对进口纺织品中的甲醛、重金属、杀虫剂等7种物质进行检验,使我国纺织品出口大受 影响。2001年/6月发生“酱油风波”,对中国不少生产酱油的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三、环境风险评估方略在熟知上述环境风险客观存在并掌握有效环境披露政策管理控制的判断标准的基础上,企业 环境风险评价应采取如下方略:1. 坚

9、持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环境评价者在环境政策评价时应采取“一张白纸”法,侧重对企业环境政策符合性评价。所 谓“一张白纸”法,就是指环境风险评价者不事前假设上市公司环境风险程度的一种 评价方法,这种方法能最大限度上保证环境风险评价结论的公正和公平。2. 树立环境风险评价的正确态度为了保证环境风险评价结论的可信性和公正性,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应自始至终保持应有的 职业谨慎态度,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具有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并保 持起码的谨慎态度。3. 明确环境风险评价的一般目的环境风险的评价者对公司环境风险评估的一般目的,是为了实现提出环境信息公允性评价意 见的评价目的。为了这一目的

10、,在环境评价时评价者应考虑几方面因素:企业管理当局对环 境信息认定的性质;法律法规对环境披露基本要求;环境质量和数量管理控制标准及执行的 结果;环境评估范围和所需信息量受到的主观和客观限制;环境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 期望;企业管理层面的环境管理风格、管理哲学、管理意识和企业文化等环境“软管理控制” 作用发挥程度;特定项目环境评估的复杂性和风险管理控制评估的成本与效益原则;环境评 价者的专业素质。4. 把握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主要包括:投资风险,信贷风险,营销风险,财产风险,研发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5, 遵循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步骤环境风险评估步骤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环境风险资讯的了解;环境风险

1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辨识环境风险源,包括整体层级风险和作业层级风险两个方面;分析和判断环境风险,包括 发生的概率、危害的程度、损失的大小、耗用的成本等;做出环境评价结论;提出环境保护 意见。四、环境风险防范与控制为了有效规避环境风险,企业必须针对环境风险产生的内因和外因,一方面苦练内功,不断 提高防治污染的能力,另一方面密切注意和认真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1. 企业立项时要重视环评工作企业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一定要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项目选址、规模、可行性和合理性 进行充分论证,避免出现因选址不当或规模不适宜等而遭受重大损失。2. 选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在设计阶段企业一定要选用

12、高效、低耗和污染小的清洁生产程度高的工艺和设备,特别注意 不要和国家有关清洁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低触,并慎重选择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方案。3. 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统筹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地做好污染防治工程。在生产过程中, 不断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工艺改革等措施获得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4. 注重树立企业良好的环保形象企业要与环保部门、客户、公众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树立良好的 环保形象。5. 及时调整企业的环保方针政策要随时关注国内外环境问题及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变化,并对生产经营活动 及时作出调整。如选用更清洁的生产工艺和原材料等,生产对环境影响程度更小的产品。6. 积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顺应国际绿色浪潮,在条件成熟时尽快开展清洁生产认证或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将来自各方面的环境风险降至最低。绥芬河易卡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