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774841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材分析本课题属于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它是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后继续深入的一课,侧重介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从知识结构来说:在了解氧气的基础上学习本容,是对气体性质实验探究过程的一种巩固和加深;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能力培养来说:注重培养学生的简单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

2、工; 2、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引导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猜想,并会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3、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相关信息及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2、通过自主探究,体会到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3、培养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爱护环境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检验、性质与用途。【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课前准备仪器:大烧杯、锥形瓶(或选用启普发生器以更方便的控制实验)、长颈漏斗、导管、橡皮塞、酒

3、精灯、集气瓶、塑料瓶、试管架、火柴。 药品:石灰石、稀盐酸、集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蜡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以干冰和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图片开场,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图片都与什么物质有关吗?。(从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科学的教学理念。)【学生活动】观看,猜想,讨论交流,踊跃发言。【教师讲解】是的,这两图都与我们今天将要讲的物质CO2有关,第一图是CO2的固体形态干冰。气体的C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固体,固体CO2叫“干冰”。干冰在常温常压下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致冷剂。如果利用飞机从高空中撒布干

4、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水蒸气迅速冷凝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奥秘。同时干冰还有其它很多秒用,课后同学们可以看下我准备的干冰的应用flash视频。第二图反应了CO2的另一个性质,到底是什么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观察一下。【演示实验】使用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制取CO2,并及时对上节课的容进行回顾总结,用制取出的CO2倾倒大烧杯中阶梯上的蜡烛: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猜想。(教师引导学生从现象猜想、推导原因)【教师讲解】操作/现象结论用途观察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并让一个学生来闻一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

5、气大,又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灭火剂。向大烧杯中倾倒,底层蜡烛先灭,然后是上层蜡烛熄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不支持燃烧【演示实验】使用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制取CO2,并将制取出的CO2通入塑料瓶中,约充满1/3体积,向塑料瓶中加入少量水,拧紧盖子,摇晃塑料瓶: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猜想。(教师引导学生从现象猜想、推导原因)【教师讲解】操作/现象结论用途塑料瓶变扁了二氧化碳1:1体积溶于水后,瓶的气压减小,大气压把瓶子压扁一般不用排水法收集【演示实验】将塑料瓶中水

6、倒入烧杯,向烧杯中滴加石蕊溶液,观察现象后加热烧杯,再次观察:操作/现象结论滴加石蕊后烧杯中的水变红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加热烧杯后,红色变淡消失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教师讲解】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CO2+H2O=H2CO3H2CO3= H2O+ CO2【演示实验】使用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制取CO2,并将制取出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操作/现象结论用途石灰水通入CO2后,逐渐变浑浊。CO2与石灰水生成了难溶的白色物质。实验室检验 CO2气体【教师讲解】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这个

7、反应的原理是实验室检验 CO2气体的方法。同时装过石灰水的玻璃瓶,放在空气中,壁会变白。石灰水在空气中会有一层白膜也都是这一原因。【提问】为了使抹石灰浆的墙壁尽快干,人们常常在室生个火盆,这是为什么呢?那为何在刚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学生活动】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教师讲解】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Ca(OH)2,当生炭火盆时,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Ca(OH)2接触,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水,刚开始时由于有水的生成,而且来不及蒸发,所以看上去墙壁反而潮湿,过一段时间,水分蒸发掉,墙壁就干了。【教师讲解】二氧化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做灭火剂: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也不

8、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灭火剂。2、做致冷剂:人工降雨。3、工业原料。4、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5、促进植物的光和作用。【小结】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的主要容。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气态;2、密度比空气大,

9、向上排空法收集;3、可溶于水。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第二课时【导入】鲍威尔湖位于美国亚利桑州北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许多游人驾艇湖上度假。但是每年都会发生神秘的死亡事故,事故发生时,一般都是天气晴好,风和日丽,游人尽兴忘情快乐之时。失事者大都在船边或船尾附近,突然惊厥,失去知觉。事发前小孩们大都是在父母的严密注视中毫无征兆。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菲尼克斯的急诊医生罗伯特巴伦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终于找到了杀人“凶手”,那就是游艇发动机排放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中毒身亡。为

10、了更多的了解一氧化碳这种危险气体,让我们继续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 【设置问题】问题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问题2:一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问题3: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生活中如何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经过上节课二氧化碳的学习,本节课容通过设置问题,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对比二氧化碳,自主学习,可以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难溶于水;3、密度比空气略小。化学性质:1、可燃性:2CO + O22CO2 蓝色火焰2、毒性: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教师补充:(1)如果煤气泄漏,室通风不良,或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都有可能

11、导致煤气中毒。 (2)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因为CO难溶于水。(3)首先室里应装烟囱,其次应注意睡觉时头不要靠墙边,因为CO的密度略小于空气,它会沿着墙壁慢慢地向上飘。(4)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煤气泄露不易被察觉,所以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3、还原性:CO + CuO Cu + CO2 用于冶金工业【教师讲解】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 2CO + O2 2CO2 CO2 + C 2CO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你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用途吗?其中哪些有利于人类,哪些不利于人类?【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汇报:1、有利的一面: 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2、不利的一面: 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教学反思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