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83魏书原文及译文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7747443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志183魏书原文及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三国志183魏书原文及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三国志183魏书原文及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三国志183魏书原文及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三国志183魏书原文及译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国志183魏书原文及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志183魏书原文及译文(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辅助网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原文】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1,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注解】1嗣(s):接续,继承。【译文】太祖武皇帝为沛国谯县人氏,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东汉桓帝时,曹腾官至中常侍大长秋,爵封费亭侯。养子曹嵩继承爵位,官至太尉,但没人知道他过继前的事情。曹嵩生下了太祖。【原文】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异1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

2、令,征拜议郎。【注解】1异:与众不同。【译文】太祖小时候就以机警聪明著称,遇事冷静,善于随机应变,但生性放荡,不受拘束,任性使气,我行我素,对操行、学业诸事一概不在乎,因此社会上的人并不觉得他会有什么非凡的造化值得对他特别看重。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独具慧眼,认定太祖必堪大任。桥玄曾对太祖说:天下即将大乱,非经邦济世之才不能逆转乾坤,能够安定天下的,或许就是你啦!太祖二十岁那年,因举孝廉而做了郎官,后来又任职洛阳北部尉,再升顿丘县令,随后被征召入朝,官拜议郎。【原文】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1逃窜,郡界

3、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注解】1奸宄(u):泛指坏人、歹徒。【译文】灵帝光和末年,黄巾军起义。同年,太祖官拜骑都尉,负责剿灭颍川一带的贼寇,不久升济南国国相。济南国下辖十几个县,各县官吏大都依附皇亲贵戚,贪赃枉法、声名狼藉。太祖将这些事上报朝廷,罢免了八九个官员,同时严令禁绝漫无节制的祭祀活动。那些违法乱纪的坏人纷纷远逃他乡,自此后国境内吏清民安,气象为之一新。此后,朝廷又任命他担任东郡太守。太祖不肯赴任,托生病的理由回乡闲居。过后不久,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

4、人联络四方豪杰,图谋废除汉灵帝,另立合肥侯为帝。他们试图说服太祖入伙,却遭到太祖拒绝。王芬等人最终没能得逞。【原文】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财。会灵帝崩1,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2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注解】1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2窃:暗中。【译文】金城

5、郡人边章、韩遂袭杀刺史和郡守,率众叛乱,手下人马多达十几万,天下因此动乱不安起来。朝廷征召太祖任典军校尉,汉灵帝恰在此时驾崩,太子即位,何太后临朝执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策划诛杀宦官,但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便召董卓进京,企图胁迫太后以达到诛宦的目的,但董卓还未到京城,何进便被杀了。董卓到京以后,随即废皇帝弘农王而立献帝刘协,京都顿时大乱。董卓表荐太祖任骁骑校尉一职,想与他共谋朝政。太祖当即改名换姓,抄小道向东逃归。出了虎牢关,路过中牟县时,一个亭长见他形迹可疑,将他抓住送往县城,幸亏城里有一个私下认识他的人替他求情,太祖才得以获释。而这时董卓又杀死了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得到消息,一到陈留县就变卖家产

6、,组织义军,准备诛讨董卓。但一直到冬十二月才在己吾县起兵,这一年就是汉灵帝中平六年。【原文】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译文】初平元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同时起兵,每人手下都有数万兵马,共推袁绍担任盟主,太祖则担任奋武将军一职。【原文】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

7、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1。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2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

8、据3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太祖兵少,乃与夏侯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绍又尝4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注解】1成皋(o):三国时属河南郡。2遁(dn):逃避。3据:占有。4尝:曾经。【译文】这一年二月,董卓已得到义兵四起,矛头直指洛

9、阳的消息,便挟持天子迁都长安,他自己仍驻兵洛阳,竟纵火焚烧皇宫。此时袁绍驻军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酸枣,袁术驻扎南阳,孔伷进驻颖川,韩馥已到邺城。然而董卓兵强马壮,袁绍等人谁也不敢贸然率先进军。太祖说:我们发动义兵的本来目的就是要诛暴讨乱的。现在各路大军既然已经会齐,诸位为什么还疑虑不决呢?假若董卓一听到太行山以东义兵起后,就会倚仗朝廷威望,据守二周险要之地,东向发兵控制天下,尽管他所作所为违背道义,但仍然是我们的心腹大患啊。现在的形势是,董卓纵火烧毁宫殿,劫持天子西迁,致使举国震动,百姓惊恐不安不知依附何人,这正是老天要他灭亡的大好时机。只须打一仗就可以平定天下,实在是机不可失啊!

10、于是引兵西进,准备占据成皋。张邈派部将卫兹分兵跟随太祖。抵达荥阳汴水,遇到董卓的部将徐荣,刚一交战就不顺利,太祖手下士卒死伤众多,就连他本人也被乱箭射中,所骑战马也受了伤,他的堂弟曹洪将自己的坐骑相让,太祖才幸得乘夜逃脱。徐荣眼见太祖兵马虽少却能奋战一天,自认酸枣不容易攻克,就撤兵回去了。太祖返回酸枣,只见各路军队共有十几万人,每天只知设宴摆酒,狂喝滥饮,不图进取。太祖责问这些人,并替他们出谋划策说:请诸位听听我的计策吧?让勃海太守袁绍带领河内大军占领孟津;在酸枣的各位将领据守成皋,占领敖仓,封锁辕及太谷二大关隘,全面控制险要地带;袁术将军可率领南阳的军队进驻丹水和析县,杀进武关,主要目的在于

11、震慑三辅:各路大军都宜采取深沟高垒不与敌兵交战的战略,只须广布疑兵,以此向敌兵展示天下大势,我们以正义之师诛讨叛逆之贼,何愁天下不立刻平定!现在各路兵马既然都为了伸张正义会聚到这里了,却又迟疑观望,不肯向前进军,岂不是让天下百姓大失所望,我内心都为你们感到羞耻!对于太祖的责备和计谋,张邈等人仍是充耳不闻,拒不采纳。太祖知道自己兵少将寡,就与夏侯等人一道到扬州去招募士兵。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虽然给了他四千多士兵,但等到回到龙亢县时,这些兵士却叛逃得所剩无几,沿途只得又在伷县、建平等地重新收罗了千余士兵,整军进驻河内。刘岱与桥瑁互相仇视,刘岱杀了桥瑁,让王肱兼领东郡太守一职。袁绍与韩馥策划立

12、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太祖拒不同意。袁绍曾经得到一块玉玺,特别举臂向面前坐着的太祖示意,太祖自此觉得袁绍极为可笑,从而心存厌恶。【原文】二年春,绍、馥遂立虞为帝,虞终不敢当。夏四月,卓还长安。秋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1,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注解】1御:抵挡,抵御。【译文】初平二年春,袁绍、韩馥还是想拥立刘虞做皇帝,但刘虞始终不敢应承。夏四月,董卓回到长安。秋七月,袁绍胁迫韩馥,夺取了冀州。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一伙人率十多万强盗侵略魏郡和东郡,王肱抗敌不住,太祖带兵前往,在东郡的濮阳大

13、破山贼头领白绕。袁绍因此表荐太祖为东郡太守,以东武阳为郡治。【原文】夏四月,司徒王允与吕布共杀卓。卓将李傕、郭汜等杀允攻布,布败,东出武关。傕等擅朝政。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1,唯以钞略2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

14、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袁术与绍有隙3,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注解】1辎(z)重(zhn):装载于车运输的军用物资,如军械、粮草、被服等。2钞略:即抄掠。3隙:感情上的裂痕。【译文】夏四月,司徒王允与吕布一起袭杀董卓成功,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又杀死王允,并进攻吕布。吕布兵败,向东逃出武关。李傕等人专断了朝政。青州黄巾军以百万之众攻入兖州,杀了任城国相郑遂,转入东平。刺史刘岱打算派兵进击,鲍信劝阻说:现在贼人有百万之多,百姓们都惊恐不安,士卒毫无斗志,我军不宜急切与他们对敌。据我观察,贼军中家属很多,军中粮草物资极为匮乏

15、,他们专靠抢掠提供给养。如今的对策,与其断然进击,不如让部队养精蓄锐,先坚守城郭。敌兵求战不能遂愿,强攻又徒增伤亡,其势必然会自动离散,那时我们再选精兵锐卒,占据要害,就能稳稳当当地击破贼寇了。刘岱不听鲍信之言,带兵出击,果然兵败被杀。鲍信便和州吏万潜等人,到东郡迎接太祖来做兖州牧。太祖于是率军向黄巾军发起进攻,大战于寿张县东。鲍信奋勇至死,才勉强击破黄巾军。太祖悬赏求购鲍信的尸体,却毫无结果,大家只得用木头刻出鲍信的模样,洒泪祭奠亡灵。然后太祖继续带兵追击,直赶到济北。黄巾军力屈,请求投降。太祖的部队陡增了三十几万投降的士卒,还有黄巾军家属百余万人。太祖整编了其中的精锐,号称青州兵。袁术与袁

16、绍兄弟不和,袁术向公孙瓒求援,公孙瓒让刘备驻军高唐,单经屯兵平原,陶谦驻扎在发干县,以此抗拒袁绍。太祖与袁绍合兵进攻,将他们全部击溃。【原文】四年春,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余贼及于夫罗等佐之。术使将刘详屯匡亭。太祖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术退保封丘,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走九江。夏,太祖还军定陶。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是岁,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数年间遂有江东。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夏,使荀、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1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